文 | 融中财经
阿布扎比,一座以豪赌和财富而闻名的城市。
8 月 26 日这里传出的一则消息,让中国资本圈为之一震:阿布扎比投资机构 BlueFive Capital 宣布与中金资本 (CICC Capital) 联合设立面向中国企业的中东 PE 基金,而在 BlueFive 董事会名单中,出现了一位低调大佬的名字——方风雷。
这位在中国资本市场留下浓墨重彩的大佬,曾是中金公司元老,操盘过中石油、中海油的海外上市,引高盛进入中国市场,还创立了厚朴投资。他的履历几乎是过去三十年中国金融业国际化的缩影。
这些年,他保持着低调,更常以幕后身份参与行业发展。但如今,在 BlueFive 与中金合作的新基金中,方风雷这个名字重新引发关注。
他选择的舞台,不是华尔街,也不是香港,而是中东——一个主权财富基金资产规模超过 4 万亿美元、正在加速多元化转型的资本热土。
金融圈一片哗然:
低调多年的方风雷,为何会出现在中东基金的董事会里?
BlueFive 的崛起
要理解这场合作,必须先看 BlueFive。
这家在 2024 年 11 月成立的投资机构,短短 9 个月就实现了 26 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不仅与中金资本联手,不久前还传出拟以 5 亿美元收购北京四季酒店及其周边产业。其动作之快,令人咋舌。
BlueFive 的创始人 Hazem Ben-Gacem,中文名 「夏本佳」,寓意 「美好协同」。
他是突尼斯籍投资人,拥有阿拉伯世界的背景,也受过哈佛教育,30 多年的职业履历横跨欧美、亚洲与中东。
1994 年-2024 年这三十年间,他担任巴林投资机构 Investcorp 联席 CEO,频繁往返于北京和迪拜之间,促成了多个 「中企+中东」 的资本合作。
2018 年,他推动 Investcorp 与光大控股的合作基金,布局中国科技赛道。通过搭建资本网络,他促成了中东本土电商平台 Noon 与阿里云的技术合作,将阿里的智能推荐算法 (「千人千面」 模型) 适配中东消费场景,解决了当地用户偏好与支付习惯的适配难题,为 2022 年阿里云正式落地沙特数据中心、承接中东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奠定了技术信任的基础。
2019 年,InvestCorp 通过关联资本网络参与美团龙珠基金投资后,夏本佳借助这一资源牵线美团与阿联酋餐饮巨头 Talabat(Delivery Hero 旗下平台),一方面将美团的即时配送调度系统优化后引入中东,解决高温天气下的配送效率与骑手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利用 Talabat 的本地供应链,为美团试水中东预制菜业务打通食材采购渠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夏本佳前瞻性布局了中国硬科技出海。
2021 年,他说服 InvestCorp 参与晶科能源海外定向增发,同时跳出单纯的资本合作,对接沙特公共投资基金 (PIF) 锁定战略协作。彼时,中东可再生能源计划已进入落地阶段 (沙特 「2030 愿景」 明确了新能源目标),夏本佳推动晶科能源在沙特设立光伏组件生产线,直接对接 NEOM 新城 (沙特未来城市项目) 的绿色能源需求。
这一布局不仅让 InvestCorp 收获了超过 3 倍的回报,更让晶科能源成为了中东光伏产业链的重要供应商,后续还获得了沙特主权基金追加的电站合作订单。
这些案例,让夏本佳总结出中企的 「出海痛点」:互联网公司需突破技术适配与文化壁垒,硬科技企业需绑定当地政策资源与大型项目,消费品牌则面临渠道搭建与供应链整合的难题。
2024 年 11 月的阿布扎比,夏本佳站在阿联酋大厦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林立的摩天大楼,脑海中已勾勒出解决这些痛点的全新路径。
频繁穿梭于 「中阿」 之间的经历,让他清晰地认识到:中东 4 万亿美元主权资本在寻找优质产业标的,而中国新经济企业正寻求中东市场的增长空间,中间缺少的正是 「懂中国产业、通中东规则」 的双向桥梁——这也成为了 BlueFive 诞生的初衷。
于是,在 2024 年 11 月 11 日 「光棍节」,BlueFive Capital 正式启航。
成立不到一年,这家机构就已展现出极强的跨境资源整合能力。在北京,它成功帮助三家中国新能源车企接入阿联酋本地经销商网络,解决了车企出海中东的渠道准入难题。在全球布局上,其办公室已覆盖伦敦、北京、迪拜等关键城市,形成 「中国产业对接+中东资本落地+全球资源调度」 的网络。
资产规模方面,BlueFive 已突破 26 亿美元:它先是完成了 1.2 亿美元创始股东圈的融资,随后收购了迪拜房地产投资平台 Neo Capital,又募集了首支 20 亿美元私募股权基金,聚焦中阿跨境项目 (此基金已完成收购沙特连锁运营企业 Wusoom Holding),进一步扩大管理版图。
BlueFive 既懂中国,又深耕中东,迅速成为这场 「中国+中东」 基金合作中的关键。
中金的全球棋局
另一边,是中国资本市场的 「国际化先行者」——中金。
此次中金选择联手 BlueFive 布局中东,是其全球战略从 「欧美成熟市场」 向 「新兴市场」 延伸的关键一步。
自 1995 年成立起,中金即以 「服务中企国际化」 为核心定位,早年主导中国移动 1997 年纽交所/港交所上市 (中金为保荐人之一),并深度参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海外融资。2018 年,中金联合丝路基金、法国 Fondations Capital 设立欧洲并购基金 FC Value Trail,聚焦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推动欧洲技术与中国市场协同。截至 2025 年,中金已在纽约、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东京及中国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并于近期落地阿联酋迪拜分公司,成为中资券商在海湾地区首家持牌机构。
2024 年底,中金资本在管资产规模已超 4500 亿元人民币,公司境外业务收入约 40.24 亿元,占比约 30%,覆盖新能源、先进制造、医疗等领域,且已与新加坡淡马锡、挪威主权基金等全球资本建立了长期合作。
今年 2 月,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访问阿布扎比时提出,要 「搭建跨境资本双向流动通道」,加速布局中东市场。
这次中金与 BlueFive Capital 合作基金的方向很明确:科技、数字化转型、绿色能源、先进制造,以及重塑全球市场格局的消费驱动型行业,都与中国产业升级和 「双碳」 战略高度契合。
对中金而言,这是进入中东市场的关键切口;对 BlueFive 而言,中东急需借助中金的资本实力与项目储备来补齐短板。双方互补,合作顺理成章。
BlueFive 董事会的 「重量级阵容」,对中金而言更是 「不可复制的资源入口」:不仅有中方投资大佬方风雷,还包括巴林前养老基金 CEO、英国前投资大臣格里姆斯顿爵士、科威特商界领袖萨巴赫王子等重量级人物。此前中金虽在中东有零星业务,但缺乏 「本地化人脉网络」,而通过 BlueFive 的董事会,相当于直接打通了中东资本圈、政界、产业界的核心链路。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中金与 BlueFive Capital 合作,设立的基金具有 「非排他性」,即可同时与其他机构磋商同类基金合作:双方都并非想通过单一基金垄断中阿合作,而是希望以该基金为 「样板」,吸引更多中东机构加入,最终搭建一个 「中阿跨境资本生态平台」。
对中国来说,中金此举旨在为中国新经济企业走出去提供资本支持,帮助中国企业以海湾合作委员会 (GCC) 六国为跳板,进入中东市场并扩大全球布局。
方风雷的新角色
方风雷,现身 BlueFive 董事会。
在中国资本市场,他是公认的传奇人物。
1993 年,他参与创办中金公司,成为最早的副总裁之一;
2005 年,他主导高盛高华证券的设立,让外资投行首次合规进入中国;
2007 年,他与毕马威前中国区主席何潮辉、高盛前资深银行家王忠信共同创立厚朴投资,首期募资 25 亿美元,引入淡马锡、高盛、法国巴黎银行等巨头,此后通过投资蒙牛、晶科能源等龙头,开启了中国本土 PE 的 「规模化时代」。
2016 年后,他卸任厚朴境内公司董事,选择在幕后影响行业走向,但决策层影响力未减。
2024 年,他创立厚朴天宜 (珠海),注册资本 1 亿元人民币,显示出继续搭建新平台的意图。同年 1 月,他又在香港亚洲金融论坛上亮相,谈到 「未来十年,中国将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他如今的选择恰与这一判断相呼应。
因此,当方风雷的名字出现在 BlueFive 董事会时,金融圈在惊讶之余,很快就恍然大悟:这位投资大佬正是双方合作的关键推手。这种 「关键作用」 源于他与夏本佳长期的交集与协同。
从早期投资理念的契合来看,2018 年双方就已形成默契——夏本佳时任 Investcorp 联席 CEO,牵头与光大控股设立 4.83 亿美元基金,聚焦中国新兴科技企业 (投资标的包括美团、商汤科技、爱奇艺、网易云等);几乎同一时期,方风雷掌舵的厚朴也将目光锁定中国互联网及科技赛道,还在 2018 年 5 月参与了商汤科技 6.2 亿美元 C+轮融资,双方在投资方向与标的选择上高度契合。
更关键的是,两人专业背景的互补性,让合作成为必然——方风雷熟稔中国投行体系与企业需求,夏本佳则有近 30 年中东资本经验、懂海湾主权基金逻辑。这种 「懂中国+通中东」 的组合,恰好匹配中阿资本合作的核心需求。
本次中金与 BlueFive 合作,使这种协同进一步深化:此次中金资本与 BlueFive 合设基金,方风雷以 「厚朴董事长+中金资本战略顾问」 的双重身份,直接助推了合作落地。
正因如此,BlueFive 寻求与中金合作时吸纳方风雷入董事会,绝非偶然,而是水到渠成。这一次,方风雷不只是 「资本大佬」,而是中金与 BlueFive 之间的纽带,精准衔接中国产业资源与中东资本。
资本涌向中东
方风雷现身中东名单,不只是个人动态,更是大趋势的缩影。
过去几年,中东主权基金正在迅速调整全球投资版图。沙特公共投资基金 (PIF) 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 1.2 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四大;阿布扎比投资局 (ADIA)、卡塔尔投资局 (QIA) 等老牌基金也纷纷加大对亚洲市场的配置。去年,PIF 已与六家中国银行签署协议,计划筹资 500 亿美元,加速中国与中东在农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合作。
这种资本迁移的背后,是双重需求的碰撞:一方面,中东在 「后石油时代」 急需寻找多元化产业突破口;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正处在产业升级与出海扩张的关键节点,渴望找到新市场、新资本。
于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借助中东的经销网络和市场需求,快速打开销路;
中国光伏与储能企业通过合资和政策支持,加速进入沙特和阿联酋的大型能源项目;
数字经济与互联网公司利用中东消费市场,测试本地化算法与商业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中金与 BlueFive 合作基金的出现,踩准了时代的节拍。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可能是走向中东、辐射 「一带一路」 市场的全新入口;而对中东来说,中国的新能源与数字化经验,正好补上其产业缺乏多元化的短板。
方风雷入局,正传递出核心信号:中国与中东,正在资本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中寻找新的结合点。
中国的 「第三次跨越」
这是中国金融与产业 「走出去」 的第三次跨越。
上世纪 90 年代,以方风雷参与创办中金为起点,中国资本的国际化还停留在 「帮中国企业对接欧美资本市场」 的被动阶段,核心是 「借船出海」;
2010 年后,随着厚朴等本土 PE 崛起,开始转向 「用全球资本投中国产业」 的主动布局,但仍未跳出 「以中国为核心」 的圈层;
如今与 BlueFive 的合作,则进入了 「携中国产业与中东资本共筑新市场」 的新阶段——不再是单向的 「输出」 或 「引入」,而是以中东为支点,让中国技术与中东资本深度咬合,形成 「1+1>2」 的跨境生态。
方风雷的身影始终贯穿其中:从早年搭建中外合资投行的 「破冰者」,到如今衔接中阿资本的 「搭桥人」,他的个人履历,是中国资本从 「适应规则」 到 「参与制定规则」 的微观缩影。
全球资本流向与协作逻辑也在变革中。
过去三十年,全球跨境资本的主导逻辑是 「欧美资本+新兴市场资源」——欧美输出资本与技术,新兴市场提供原材料与廉价劳动力;
但如今,这一格局正在瓦解:欧美资本受通胀、地缘冲突影响收缩,而中东 (超 4 万亿美元主权基金)、东南亚 (6 亿人口市场) 等新兴力量崛起,开始寻求 「不依附欧美」 的合作伙伴。
中国恰好成为关键变量:我们既有中东 「后石油时代」 急需的产业能力 (如光伏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制造、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又不同于欧美资本以 「财务回报优先」 的逻辑,而是以 「产业共建」 为核心——比如晶科能源在沙特设厂,不只是卖组件,而是带动当地光伏产业链落地;阿里云对接中东电商,不只是输出算法,而是培养本地的数字化人才。
这种 「资本跟着产业走,产业贴着需求走」 的模式,让中阿合作区别于欧美与中东的 「资源换资本」 传统模式,成为全球新兴市场协作的新样本。这是新兴市场之间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为破解全球经济 「脱钩」 风险、重塑多元平衡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案例。
结语
资本市场拭目以待的,或许不只是这支基金的回报率,更是这场协作能否生长出更具韧性的跨境生态,能否为世界经济在不确定性中,开辟出一条以 「互利、共生、多元」 为核心的新增长路径。
而这,正是中金与 BlueFive 合作最深远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