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麦穗观察
暨智能音箱之后,要说现在最火的入口级智能硬件是什么,非智能眼镜莫属了。
Meta 与 RayBan 的合作终于撕开了消费级市场口子。尽管 Meta 对外守口如瓶,雷朋的母公司还是在近期对外披露了销售情况。
今年上半年,售价约 800 美元的 Ray-Ban Meta 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增长了 2 倍,累计已卖出 200 多万副。雷朋公司计划 2026 年将年产能扩大到 1000 万副,表示出了对 Ray-Ban Meta 市场增长预期的强烈信心。
一年半的时间卖出 200 多万副对于当下主流的 3C 产品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手机行业的领头羊苹果,一年要卖出 2.26 亿部手机,前五名品牌的年销售量均过亿部。而 Ray-Ban Meta 的销量已经是这个品类的天花板,占据着整个品类超过 60% 的份额。
但是这并不妨碍资本市场和产业界对智能眼镜高涨的热情。大家从 Ray-Ban Meta 身上看到了智能手机替代者的可能性。
巨头栽树,灌木乘阴
自从苹果把持智能手机生态,拿走整个行业 80% 以上的利润后,全球互联网巨头对于创造下一代智能硬件入口的热情就没消退过。亚马逊的智能音箱牵动的智能家居 IoT 生态,一度让业界看到了方向。
全球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和众多硬件厂商 all-in 智能音箱入口后,“ 婴儿级” 的智能交互和 IoT 硬件的堆砌并未打开革命性的体验场景,整个行业开始逐步退温。贝索斯虽然借助智能家居概念成为全球首富,后面的精力都放在了游山玩水,名人社交,和女友秀恩爱上,什么 Lab126 黑科技实验室与智能家居的概念一样从舆论场的高潮中隐匿。
Goolge 作为智能眼镜的先驱,2012 年便推出了 Google Glass,虽然受限于软硬件的成熟度问题,卒于 2015 年, Google Glass 还是给业界留下了“ 眼镜即终端” 的产品概念。
扎克伯格为了将史蒂芬森 1992 年科幻小说 《雪崩》 中的场景变成现实,不惜将公司改名,all-in 元宇宙赛道,在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方面保持战略性的投入。这种战略级别的投入有多大呢?
Mata 的首款消费级智能眼镜 Orion,秘密研发了十年,投入了数十亿美元。Orion 的生产成本超过 1 万美元,这幅天价的智能眼镜,Meta 居然只生产了 1000 副,仅用做演示和内部开发套件,为元宇宙的消费级产品做前瞻性的预研。
所以说,理想和情怀是昂贵的,既昂贵在创意的稀缺和信念的坚持,更昂贵在面向未来的实现上。
在后乔布斯时代,已鲜有伟大的产品经理能将技术理想和现实做出完美的融合,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功能场景里,暂时还没有第二位企业家能像乔布斯这样懂工业设计,审美和消费者心理。
Ray-Ban Meta 能在消费级市场打开缺口,最大的贡献是分工。Meta 面向未来元宇宙场景近百亿美元的底层技术和应用功能开发已具有足够的技术优势,Ray-Ban 作为全球知名的眼镜品牌,近百年来都在为迎合市场的需求,影响消费者的心智,圈占消费者的决策排位而努力,有着充分的市场破局能力。
Ray-Ban 为技术创新划定了市场接受的边界,Meta 在边界内为传统眼镜做了充分的 AI 赋能和场景拓展,这种有机融合成为了智能眼镜成功撬开消费级市场的密钥。
Ray-Ban Meta 的启发,在资本市场注入了兴奋剂,投资机构都在寻找中国的版“Ray-Ban Meta” 标的,以及未来智能眼镜入口的前三名。
国内“AR 四小龙” 在资本市场的火热正是源于此。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智能眼镜的出货量同比 210% 的显著增长,首次突破 200 万台大关。其中,Meta 在 2024 年独占市场份额的 60% 以上,成为该品类中的全球“ 销冠”。
也就是说 Meta200 万台的销量已经占据大半市场份额,其它品牌再怎么努力也就弄出了 100 多万台的销量,包括 AR 四小龙以及所谓“ 百镜大战” 背后的众多跨行业的加入者。几十万台销量背后撑起了四个估值 10 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这背后折射的是资产的稀缺和资本的焦虑,泡沫肯定是有的。
智能眼镜仍处于“ 功能机” 阶段
很多行业人士将目前的“ 百镜大战” 形容为手机行业智能机的初始阶段。这个描述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准确。
虽然目前 AI 的水平已大为进步,不受体积限制的智能音箱牵引的智能家居生态并未创造出智能时代的新刚需场景,VR 头盔仍在困在游戏和电影中,离元宇宙的概念场景还有不小的距离,这也大幅限制了 VR 终端在消费级市场的表现。
更轻量化的智能眼镜有几个天然的制约条件,首先外观要足够时尚前卫,这是消费者决策的首要因素。
其次是重量,近视眼镜的重量一般在 15-45 克之间,成人眼镜的舒适区在 20-35 克之间,超过 50 克会产生明显压迫感。
在这两个前提下,AR 智能眼镜赋予的各个功能才是有效的,但是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对 AI 功能也形成了较大的限制。电池续航、高性能计算芯片、散存芯片、存储空间、散热等瓶颈均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
尽管 AI 的智能化水平正进入快速迭代期,但是智能眼镜工业美学设计、材质与重量等硬瓶颈大幅限制了 AI 在智能眼镜上的发挥空间。
得益于 Ray-Ban 的加持,Ray-Ban Meta 在工业设计,时尚造型、品牌影响力和渠道方面能轻松搞定消费者,Ray-Ban 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也帮助 Ray-Ban Meta 将重量控制在了 50 克以内的临界点,48.9 克的重量仅比普通太阳镜重 5 克。
在如此有限的体积与重量空间范围内,强如 Meta 也只能塞进一颗 1200 万像素的摄像头,2 个开放式扬声器和五个麦克风,高通骁龙 AR1 芯片与 32G 的内存。
有限的硬件平台支撑下,Ray-Ban Meta 目前能做的就是主人视角的随录随摄,单视频最长仅可录制 60 秒,基本的音频体验,物体识别、实时翻译等。通过 AI 交互能实现了旅行探索、生活助手、通勤与运动、轻度办公等轻助手场景。
相比之下,国内包括 AR 四小龙在内的智能眼镜产品基本都超过 50 克,有的接近 100 克,连 Mate 自己发布的 Orion 重量达到了 98 克。
这些都是功能堆砌和物理限制之间博弈的结果,技术派厂商们想实现自己相对完整的产品理念和技术场景,就需要提升硬件配置,重量过载必然会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和使用时间。
要想深入用户的生活场景,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则必然要做减法,先妥协,培养出单一的刚需习惯,再逐步延伸。
所以,没有物理限制的智能音箱并没有培养出真正的刚需场景,物理条件极其苛刻,功能相对简化的智能眼镜却能成新的潮流,终究在于消费者的“ 体感”。
这个世界已经是过剩的时代,所有软硬件商业生态都在争夺用户的时间,空间,金钱。用户不会轻易为你画的饼,不切实际的功能场景,复杂的操作和粗糙的体验买单,这就是消费级市场带来的挑战。
一体化智能眼镜在苛刻的物理条件下,比拼的是抢先塑造有竞争力的单一功能场景,推动刚需化,这背后是基于自己对消费者深入研究后的“ 减法艺术”。
在未来智能眼镜普遍向 50 克重量以下进军的趋势下,各自塑造优势场景功能的过程与功能机时代大喇叭,镶宝石,摄像头,奇特造型、双卡双待等如出一撤。整个行业都要为探索出真正的市场刚需而努力。
烧内容生态是“ 伪命题”
虽然智能眼镜产业在元年就开启了曾经山寨机时代的“ 百镜大战”,这背后折射的是硬件门槛不高,功能差异化不明显,消费市场还在尝鲜期的“ 垦荒阶段”。
成为资本宠儿的“AR 四小龙”,基本上都在讲“ 技术硬件+操作系统+闭环生态” 的故事,这个模版就是苹果 iPhone。差异化的硬件+自有原生 iOS 系统+独立的应用生态,然后拿走行业 80% 以上的利润。
这个故事很有说服力,但是不一定具备可复制性。诺基亚、谷歌、黑莓当时都在干和苹果类似的事情,为什么只有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干成了呢?因为只有乔布斯离用户最近,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和审美对整个消费市场具有牵引力。这样卓越的产品经理,百年才诞生一个吧。
移动互联网生态的诞生,并不是苹果的功劳,是因为手机产业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趋势确立后,千元智能机推动市场快速普及,为移动互联网的诞生,走向繁荣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承载平台和海量用户市场。
基于元宇宙概念的智能眼镜推动虚拟与现实结合,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时代的到来,让 AI 更深入的融进用户生活是明确的趋势。但这不意味着智能眼镜产业的发展会重复手机产业的路径。
我们要看到智能眼镜从“ 功能机” 时代跨入到“ 真智能” 时代,在硬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在 50 克以内的镜框里装入计算能力更强的芯片、散存、大容量存储、容量更高的电池,需要整个产业共同协作,在材料、工艺、制造技术等底层硬科技领域不断创新突破来实现。
而产业链深度参与协作的前提,是智能眼镜充分放量,产值和利润能支撑产业链在这个市场里协作并进。
所以,智能眼镜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看的都是硬件革命的戏。直到一体式智能眼镜能足够承载和实现元宇宙概念定义的主要功能场景。
分体式的智能眼镜作为过渡方案最终是要被淘汰的,如果出个门兜里既要装手机、钱包还有装一个分体式计算终端,给用户找麻烦又没有本质性变化的体验不会有持久生命力,智能音箱和智能家居生态就是前车之鉴。
智能眼镜创业公司想一步到位的做下一个“VR 界的 iPhone”,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这无异于在重复诺基亚、黑莓这些先驱的故事。
在智能眼镜的“ 功能机” 时代,核心竞争力领域还不是内容生态上的竞争,智能眼镜主要的发力点是平替,如何让戴近视眼的客群觉得戴一副智能眼镜更有性价比,以及帮助功能障碍群体解决刚需场景问题。
要知道,我国近视眼群体高达 7 亿,盲人总数为 1700 万,聋哑人总数为 2780 万。谁把服务这些群体的功能场景玩明白,谁才真正掌握了市场的密码。只有终端用户覆盖到了一定的规模,软件与内容生态才有实质性的启动机会。
另外一个重大的不同时,智能手机大规模普及带动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发展,是硬件驱动软件生态发展的过程。而未来的 AI+智能眼镜时代,是软件驱动硬件发展的过程。
AI+智能眼镜本质上是要给用户做减法,让用户的生活更有效率,让随身智能生活的门槛更低。无论是 AI 系统的发展,还是移动互联网生态都已经非常成熟,并且朝着免费开源的方向不断迭代,来增加渗透力和生命力。
移动互联网成熟的场景应用和海量开发者切换到 AR 平台并不复杂,就像每个开发者都会适配 Android 和 iOS 系统一样,像鸿蒙这样新一代的系统能自动适配跨平台的多终端,也会是未来的趋势。
智能眼镜本质上要承载的还是移动互联网生态与服务,目前的核心瓶颈是终端市场太小,服务的对象太少,没有利益。并且 AI 线上生态未来趋向于开放,话语权都掌握在平台型的互联网公司手中,并没有多少肉留给“ 后生”。
谷歌、Meta、苹果数十亿美元的前期投入都没有将智能眼镜的内容生态做起来,瓶颈都在硬件这里。
对于“AR 四小龙” 在构建以“ 操作系统+开发者社区+原生内容” 的生态样板工程,我觉得大家看看就好了。一堆投资机构为这些概念买单,最终还是要在市场上检验的。
那些没有机会投到“AR 四小龙” 的机构,不如押宝一些硬件生态企业,比如像谷东科技这种,工业 AR 眼镜已经做到全球第一,行业解决方案能力比 rokid 强得多,还面向整个行业提供光学模组,光刻胶,以及整机产品解决方案,是未来智能眼镜市场开始放量的核心收益链条之一。
所以,智能眼镜市场不需要概念,未来 3 年内谁能推出平替近视眼镜还拥有一两个刚需功能的高性价智能眼镜服务 7 亿近视人群,能帮助 1700 多万盲人切实解决出门难题的智能导航眼镜,有效帮助 2700 多万聋哑人解决沟通难题的智能交流眼镜,以及未来面向老年社会的定制场景智能眼镜并获得市场认可,那就非常牛了。
不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年轻人身上,他们已经被薅秃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