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万联万象,作者|龙猫
海关总署在 9 月 9 日公布的最新进口数据,犹如一份及时的 「体检报告」,在大宗商品领域掀起了不小波澜。
数据显示,今年前 8 个月我国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呈现 「量价齐跌」 态势。铁矿石进口量减少 1.6%,均价下跌 14.1%;煤炭进口量减少 12.2%,均价下跌 25%;天然气进口量减少 5.9%,均价下跌 7.1%;成品油进口量减少 17.8%,均价下跌 3.9%。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中国的进口数据一直是观测全球经济冷暖的重要风向标。这一组数据背后,不仅反映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更揭示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转型进程中的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深度变革的玄机,深藏其中。
01 供需格局悄然生变
铁矿石市场承压运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前 8 个月进口量微降 1.6%,但均价显著下跌 14.1%,折射出钢铁行业面临的深度调整。
国内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导致钢铁需求整体偏弱。钢厂在利润空间收窄的情况下,普遍采取低库存策略,对铁矿石采购保持谨慎。与此同时,全球主要铁矿石供应商保持稳定产出,特别是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发运量维持高位,市场呈现供过于求格局。港口库存持续攀升,进一步压制价格反弹空间。
煤炭市场深度调整。煤炭进口量减少 12.2%,均价大幅下跌 25%,跌幅居主要大宗商品之首。
这一现象背后,是国内煤炭产能释放充足、新能源替代加速的双重影响。今年国内煤炭企业持续增产保供,主流煤矿生产稳定,煤炭运输通道畅通,导致进口煤需求减弱。同时,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对煤电的替代效应日益显现。国际市场上,澳大利亚、印尼等主要出口国的煤炭价格竞争力减弱,加上欧洲地区煤炭需求下降,全球煤炭市场整体偏弱运行。
天然气市场震荡下行。天然气进口量减少 5.9%,均价下跌 7.1%,呈现 「量价齐跌」 态势。
这一变化主要受需求增长放缓、库存水平高企影响。今年国内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复苏节奏低于预期,特别是化工、建材等高耗气行业需求疲软。同时,经过去年的储备能力建设,国内储气库库存率处于相对高位,削弱了进口需求。国际市场上,欧洲天然气库存充足,东北亚地区需求平淡,国际液化天然气 (LNG) 现货价格从历史高位回落,带动进口均价下行。
成品油市场供需失衡。成品油进口量减少 17.8%,均价下跌 3.9%,反映出国内炼油产能过剩、出口配额调整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大型炼化项目陆续投产,炼油能力持续提升,地炼企业开工率回升,导致国内成品油资源供应充裕。同时,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对传统燃油车形成替代效应,汽油消费增长放缓。柴油方面,物流运输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工矿开工率偏低,消费支撑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进口需求减弱,尤其是汽油和航空煤油进口量显著下降。
02 宏观经济与结构转型交织
国内经济复苏节奏影响进口需求。今年中国经济呈现温和复苏态势,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在荣枯线附近波动,反映工业生产经营活动恢复不平衡。
房地产投资持续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直接影响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需求,传导至上游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进口。同时,海外经济体增长放缓,中国出口面临压力,出口导向型企业开工不足,减少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
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下,企业补库存意愿谨慎,多采取 「按需采购」 策略,压制进口数量与价格。
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推进。「双碳」 目标下,中国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步伐加快,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续提升。
前 7 个月,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约 18%,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约 1.5 亿吨。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大幅增长,核电项目稳步推进,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特别是在电力领域,可再生能源对煤电的替代效应明显,削弱了煤炭进口需求。
能源转型不仅影响进口数量,也改变了进口结构,LNG 长期协议占比提升,现货采购减少,对进口均价形成支撑。
国际市场价格传导效应。2022 年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全球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多种大宗商品价格创历史新高。
今年以来,随着供应链逐步恢复、市场恐慌情绪缓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理性回归。原油价格从高位回落,带动下游成品油、化工产品价格下行。铁矿石方面,全球需求增长放缓,主要矿山供应稳定,供需关系趋于宽松。天然气市场区域价差收窄,亚洲 LNG 现货价格从历史高位回落。国际市场价格变化通过进口渠道传导至国内,影响进口均价走势。
国内产业政策与贸易策略调整。国家层面加强战略资源储备管理,优化进口结构,对部分大宗商品进口实施调控。
煤炭进口政策保持弹性,根据国内供需形势动态调整关税和进口配额。成品油出口配额管理影响进口需求,上半年下发的大量出口配额促使炼厂加大生产,减少进口需求。钢铁行业继续压减粗钢产量,控制钢铁出口,减少铁矿石进口需求。这些政策调整直接影响进口规模和节奏,体现了国家层面确保能源资源安全、优化贸易结构的战略意图。
03 未来需求与机遇展望
铁矿石:需求下行中的品质升级。中长期看,中国钢铁行业将进入减量发展阶段,铁矿石进口总量预计呈下降趋势。
但随着钢铁产业升级,对高品质铁矿石的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环保要求提高促使钢厂增加高品位矿使用比例,以减少排放和燃料消耗。电炉钢比例提升将减少对铁矿石的需求,但短期内高炉-转炉工艺仍主导钢铁生产,铁矿石进口仍将维持较大规模。未来进口需求将更注重品质和稳定性,长期协议占比可能提升,价格波动幅度或收窄。
煤炭:减量替代中的区域分化。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煤炭消费总量将逐步下降,进口煤市场面临长期收缩压力。
但短期内,煤炭作为能源安全 「压舱石」 的作用仍不可或缺,进口煤作为调节国内供需平衡的作用依然重要。预计优质动力煤和炼焦煤仍将保持一定进口规模,用于补充国内资源不足和品种调剂。进口来源可能更加多元化,从印尼、俄罗斯等国进口比例有望提升。煤炭进口均价可能保持相对低位,但品质差异导致的价差可能扩大。
天然气:低碳转型中的增长潜力。尽管短期进口量价齐跌,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的中长期增长潜力依然可观。
城市燃气、工业燃料煤改气等领域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发电领域气电调峰作用增强。进口结构将持续优化,长期协议占比提高增强价格稳定性。LNG 进口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接收站布局更加完善,进口能力提升。未来天然气进口可能呈现 「量增价稳」 趋势,价格波动幅度小于其他化石能源,在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品油:结构调整中的价值重塑。成品油进口量减少趋势可能持续,但进口产品结构将发生变化。
随着国内炼油产能升级,普通汽柴油进口需求减少,但高端润滑油、特种油品等高端产品进口可能增加。航空煤油进口随国际航线恢复有望回升。成品油出口可能成为平衡国内供需的重要途径,出口配额政策调整将影响进口需求。未来成品油进口将更加侧重于品种调剂和市场补充,进口均价受国际油价和地区价差影响较大。
04 结语
以管窥豹,海关总署前 8 个月大宗商品进口数据背后,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宏观图景。
煤、铁、油、气进口量价齐跌,既是短期市场需求波动的反映,更是长期结构变革的必然结果。这一变化既体现了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需求减弱的现实,也展示了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的积极进展。
未来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将呈现总量平稳、结构优化的新常态。对资源进口的依赖度逐步降低,但进口品种更加聚焦高质量、低碳化和差异化产品。这一转变既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减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冲击,也有助于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能源革命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策略的变革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是应对短期市场变化的权宜之计,更是面向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
大宗从业者理解这一趋势,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洞察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