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9 月 12 日讯 (编辑 李响)2025 年下半年以来,城投债审批延续了监管趋严的态势,弱资质区县级平台的融资压力持续存在。
随着今年 3 月修订的 《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 3 号——审核重点关注事项 (2025 年修订)》 全面执行,对城投债发行实施差异化审核标准,重点关注区域债务风险状况、财政实力及平台转型进展,这一政策调整导致城投债融资持续呈现净流出状态,并在下半年得到持续。
据 Wind 数据显示,今年全年唯一城投债净融资为正发生在 2 月份,此后新指引出台后融资态势持续缩紧。下半年至今,城投债累计发行 1140 只合计规模 6788.18 亿元,净融资为-660.7 亿元。其中区县级私募城投的审批力度趋严态势明显。
据国金固收团队统计,以 8 月份城投注册规模、反馈进度来看,弱资质区县注册规模和审批节奏呈现明显双降走势。其中区县级城投的注册项目拟发行规模环比下降 383 亿元至 1330 亿元,降幅远大于省级城投平台的 215 亿元,对比地级城投平台拟发行规模上行 551 亿元至 1687 亿元而言差距更为明显。从分位数来看,目前区县级城投债在各行政层级中的三个月移动平均比重已连续 5 个月出现下降,已降至 44% 的水平,其中山东、重庆、江西等区域的规模环比下降明显。
此外从城投债审批反馈进度来看,私募城投公司债在交易所审批节奏仍在小幅放缓,反馈时间已上升至 80.1 天,其中区县级平台的反馈时间大幅延长。
「这一反馈时间变动在区县级私募城投公司债的变动幅度最大,目前一般预算收入在 50 亿元以下的区县平台反馈天数为 118.1 天,前值为 60.3 天,已远高于去年的均值。」 国金固收分析师尹睿哲在研报中表示。
财联社注意到,高票息的区县级私募城投低是债券市场重要的票息资产,但低资质城投相比于好资质城投的信用风险更大,信用下沉对于外部政策环境、机构风险偏好的要求更高,当前拟发行规模和审批反馈进度放缓均会影响债券的供给结构,加速资产荒的结构性调整。
某评级机构人士称,「高票息城投私募债在化债高压下仍是不少机构压仓的核心资产,因为城投平台长期看转型趋势不可逆,而且地方平台的出清进程也在加速,按照 『99 号文』 要求,2025 年底融资平台数量需较 2023 年 3 月底累计压降不低于 75%,在监管趋严的批文态势下仍能发债的高息资产已经不多,信用分层趋势将持续深化,优质城投债的信用利差可能会进一步收窄,而弱资质城投债的审批发行难度、融资压力仍然存在。」
在市场人士看来,城投债审批政策预计将继续保持严格,推动城投公司加快市场化转型。
财联社据企业预警通不完全统计,截至 9 月 12 日,包括广东、北京、上海以及 22 个地级市和 113 个县区已宣告完成"全域隐债清零"目标,其中 7 月 29 日,内蒙古宣布退出化债重点省份,已成为首个退出重点省份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