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 月 13 日讯 (记者 史士云)9 月 12 日晚间,国家医保局开展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规则解读活动,邀请多位专家聚焦 7 类医保医用耗材,针对其分类优化工作展开专项解读,以便企业能更清晰地理解分类规则细节,有效打通规则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这 7 类耗材包括血管介入支架、血管介入球囊、非血管介入支架、非血管介入球囊、吻合器、人工器官和植入式心脏节律管理器。
▌构建医保医用耗材信息数据库 「通用语言」
长期以来,医用耗材产品命名缺乏统一标准,企业自主命名空间较大,致使市场上出现部分不同规格、不同功能的产品共用同一名称 (异物同名),而部分本质相同的产品却拥有多个名称 (同物异名) 的现象,为医保的精准支付和基金监管,以及医疗机构的耗材招标采购增添了难度。
由此,构建形成规范统一的医保通用名标准体系,将功能相近、临床价值差异不大的耗材合并同类项,合理确定医保通用名,对推动建立健全医用耗材医保准入制度,助力医保支付更加科学、精细、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医保医用耗材分类工作难度极高,其规格型号繁杂、产品品类丰富,且涉及的生产经营企业数量众多,所以一度成为医保信息业务编码当中最难啃的 『硬骨头』。」 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赵秀竹在解读会上表示。
《科创板日报》 记者从解读会上了解,为了啃下这块 「硬骨头」,国家医保局以 「建库有依据,内容有分类,数据有标准」,首先着手建立了医保医用耗材信息数据库。
该数据库按照耗材的科类、适用部位、功能等关键属性而搭建,涵盖了 17 个一级分类、174 个二级分类、1046 个三级分类,以及 8962 个耗材材质与规格分类,真正实现具有相同属性的医保医用耗材统一分类。
同时,在数据结构层面,数据库包含 5 个数据子集与 95 项数据指标,为数据库的丰富性、全面性与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 2025 年 8 月底,医保医用耗材信息数据库已发布耗材分类代码 10.36 万条,涵盖 1.5 万家企业、9.16 万张注册证、14.09 万件产品、1337.96 万个规格型号。
有了医保医用耗材信息数据库的 「通用语言」 基础,2024 年 11 月,国家医保局组织专家启动 「医保医用耗材分类」 修订,并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 48 家企业、医疗机构和行业学协会反馈的 83 条建议。
2025 年 4 月,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 《血管介入支架等 7 类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及医保通用名》,明确 7 类耗材已完成分类优化,医保通用名及材质特征得到统一调整。
「优化调整后的分类体系,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各类耗材的功能模式与功能特征,有效破解了产品识别难、区分难、管理难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医保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与科学化水平。」 赵秀竹说道。
▌助力价格监测,推动耗材价格回归公允区间
医用耗材因长期以来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方面基础较为薄弱,这也为耗材的价格监测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国家医保局价采中心工作人员以首个被集采的医用耗材——冠脉支架为例介绍称,由于产品注册证各不相同,对于非心脏领域的专家而言,第一次接触此类产品也难免会对产品的材质、加工工艺等信息产生疑问。
在没有医保医用耗材代码前,开展价格监测工作需以 「支架系统」 作为关键词进行筛选;筛选完成后,还需对产品注册证及说明书进行审核,明确其植入部位、产品材质、产品特征等关键信息。只有在确认这些产品归为同一类别后,方可启动价格监测工作,整个过程耗时且费力。
而在新版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代码体系下,此类产品被赋予了统一的单元号 (即分类代码),同时拥有了统一的单元名 (即医保通用名),有效简化了价格监测的前期准备流程。
「在明确监测范围后,我们通过制定可关联至具体产品规格型号编码的数据提取表,在全国招采子系统提取全国范围内的采购数据。借助这一方式,我们能够实现对同类型医用耗材产品价格的精准监测。」 价采中心工作人员说道。
同时,对方还表示,自医保医用耗材编码投入应用以来,中心已陆续针对国家集采中临床使用量大,以及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耗材,开展了专项价格监测工作。重点排查监测结果中显著偏离正常范围的异常值,通过督促引导相关企业纠正不公平高价与歧视性高价,推动耗材价格回归至更为公允的区间。
▌删除冗余类别,高度支持创新
「每一类医用耗材的分类调整,均需历经多环节、多维度的研究论证。在国家医保局的统一领导下,整个调整过程始终坚持 『请专业人员参与、请制度制定者把关、请权威专家论证』 ,通过最大限度广开言路,切实保障分类结果的科学性与实际应用中的可用性。」 在谈及医保医用耗材分类调整路径时,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项目组负责人翟梦媛如是表示。
新分类在填补原有编码空白的同时,删除了冗余类别,实现了分类体系的精简与优化。
以胆道支架中的不锈钢材质产品为例,其分类管理亦遵循上述原则。针对药监部门已核发产品注册备案证,但在数据库中无法找到对应分类的医疗器械产品,通过专家论证流程,为相关产品补充增设了三级分类或完善了材质特征信息。
再例如,某企业反馈的输尿管封堵球囊导管产品,此前因在数据库中未查询到匹配分类,曾提出分类申诉。在组织专家论证的过程中,同步梳理了数据库内其他同类产品信息,最终新增 「非血管介入球囊封堵导管」 这一分类,并在该分类的特征描述中进一步区分 「支气管」 与 「输尿管」 类型。
翟梦媛指出,总体而言,此次修订呈现了三大特点:
其一是尊重支持创新,以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修订全程充分尊重并鼓励医疗器械在各具体领域的技术创新,为具备临床新价值的产品提供更清晰、规范的分类路径,促进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对于创新产品,在现有医保医用耗材库的各大分类下,都预留了 「其他」 这一个类别,为目前暂时没有明确的创新产品提供了一个临时性的赋码通道,保障能够及时地获取代码,且能及时应用于临床的收费和支付。
其二是贴合临床需求、便捷应用管理。修订工作全程广泛邀请临床专家参与,重点关注临床领域核心产品特征,确保分类结果与临床诊疗实践紧密契合,切实减轻临床操作与院内管理负担。
其三是科学实用分类,夯实医保管理基础。一方面,结合医保支付、招标采购等管理实际需求,提炼产品类别的共性要素与具体产品的个性要素作为分类维度,保障分类实用性。
另一方面,依据药监部门注册备案证信息,充分考量产品实际临床用途与结构组成,确保具有相同或相似预期目的、技术特性的产品准确归入同一分类,减少分类交叉问题。
另据 《科创板日报》 记者在解读会上获悉,国家医保局将继续组织力量推进其他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修订优化工作,骨科植入类耗材调整研究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后续将按照流程择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