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腾讯杨国安:Agent 时代,公司还需要那么多人吗?企业工作流正在被 AI 深刻变革。在互联网公司,传统的工作流程包括前端、后端、设计、发布、用户增长、运营等环节。但未来,可能不需要这么多岗位了。猎豹移动董事长兼 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近期告诉 《中国企业家》,今年工作的重点是全员编程,未来程序员岗位可能将被 「AI 特种兵」 取代。一家 PC 厂商告诉 《中国企业家》,他们内部正推动程序员转岗成 AI 架构师,他们的工作此前是面向代码,现在,他们则要面向 AI,将企业客户的需求融合进 AI 里,搭建需求与 AI 的桥梁。这股浪潮也延伸至企业管理学界,随着 AI 能力增强,Agent 将以数字员工的形态存在于企业业务流程之中。它可能会逐渐从工具角色转向和人相似,甚至组织者的角色,企业 CEO 和创始人该怎么处理人与数字员工的关系?在企业组织能力上,应当如何将数字员工纳入管理?腾讯集团高级管理顾问、腾讯青腾教务长杨国安提到,未来团队可能是 1 个碳基人带 4 个硅基人。他认为企业应该鼓励员工全面自下而上应用 AI 来改变工作,将员工变成既懂业务又懂 AI 的人才。来源:受访者从 1997 年首次提出组织能力的 「杨三角」——员工能力、员工思维、员工治理,杨国安已经历过 3 次技术浪潮——工业制造、移动互联网与 AI 时代。每次浪潮中,组织能力内涵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第一次是 2000 年,PC 巨头宏碁集团陷入困境,杨国安担任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他协助施振荣建立起以绩效、客户需求和执行力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帮助宏碁渡过了难关。杨国安回忆,当时他在调研美的、海尔、联想、TCL 等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它们最主要的组织能力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成本要低;第二,产品质量要好;第三,交付要快。2008 年,杨国安加入腾讯,移动互联网浪潮也呼啸而至。企业组织能力开始变得更关注用户体验、用户思考。2018 年,杨国安深度参与了腾讯著名的 「930 变革」,也被腾讯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评价为,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经验的世界级企业实战教练。面对大模型与 AI 浪潮,杨国安觉得企业管理理论又到了变革的时候。今年 9 月,他出版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 第三版,马化腾、滴滴董事长兼 CEO 程维、美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等企业家为之写了推荐语。如何解读 AI 时代的组织能力?杨国安将其总结为数智创新时代。当每个企业以及员工,都被 「外挂」 了一个大脑,而且这个大脑超级聪明,员工治理需要更加扁平,工作的边界也会更宽。以下是 《中国企业家》 记者对杨国安的专访内容 (有删减):从科层制转向任务制公司 《中国企业家》:早在 1997 年,您就提出组织能力的 「杨三角」——员工能力、员工思维、员工治理。今年推出的第三版 《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不变的是 「三角」 的框架,变化的是哪些方面?杨国安:杨三角 1.0 是基于我当时触达和服务的企业,那时候以实体企业为主。当时我在宏碁工作,主要调研美的、海尔、联想、TCL 这类公司。它们最主要的组织能力是三个方面,第一,成本要低;第二,产品质量要好;第三,交付要快。那时候,员工意识就是成本控制,当时的员工治理、公司架构流程非常标准化,改善流程就能够确保质量跟效率。2.0 迭代到了移动互联网时期,很多企业的组织能力开始变得更关注用户体验、用户思考,当时更多提到移动互联网思维模式,企业从线下走到线上。现在是 3.0 阶段——数智创新时代,有了 ChatGPT 加上生成式通用型 AI,企业追求的组织能力也完全不一样。每个企业以及每个员工,都被 「外挂」 了一个大脑,而且这个大脑超级聪明。所以,员工治理要更扁平,没有这么多人要管理,也不需要你管。未来的员工就是 「碳基人」 带几个 「硅基人」,工作的边界会更宽,许多流程可以让 AI 代劳,整个工作会重新改变。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创新探索新机会,充满不确定性。以前公司是科层式组织,它适合稳定的环境,现在要变成任务导向的组织形态。来源:受访者 《中国企业家》:怎么样变成任务导向的组织形态?杨国安:以前的科层制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方便管理,而且标准化。现在的任务导向公司,它是基于未来的机遇,强调 owner(而不是 leader)。比如公司要成立一个 (任务) 小组,这个小组有三个关键词:第一,厘清你的战场和你的战力,我要在哪个市场开拓;第二,责任到人,这个战场要攻下来,谁是总负责人?以前企业的很多传统部门都只专注于自身业务,追求每个局部的最优化,但整体端到端的流程并非最优化。不仅难以实现整体目标,部门间也联动不起来。第三,责权利结合,老板要给人才足够的授权。假如给这个人 3 个月、6 个月,你要算总账,不计较细枝末节,重点看有没有达到目标。并且要差异化激励,做得优秀的团队,就要给特别大的激励。《中国企业家》:那对公司 CEO 和创始人的要求是不是更高了?杨国安:对 CEO 来说,第一,你要理解,你要洞察;第二,洞察之后,你要拥抱。你愿不愿意打破过去多年投入的种种,你要拥抱新的、替代旧的;第三,你有没有这个魄力,要不要处理人,调组织。CEO 就是 Captain(船长),要给船调方向,带到新大陆。《中国企业家》:沉没成本巨大的时候,企业创始人或 CEO 怎么去下定决心呢?您之前提到,企业家该如何回归 「零基思维」?杨国安:这是 20 世纪 80 年代韦尔奇 (通用电气集团原 CEO) 提出来的。当时通用搞多元化,他后来发现,资源有限。那时候,美国也是从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竞争很激烈。韦尔奇做了 CEO 之后,看到这么多问题,他就问自己,假如我不在这个行业,我要不要进去?或者要不要以这个模式来做这个生意?假如答案是不会,那么接下来第二个问题,你该怎么办?最后,韦尔奇就把一些非常低毛利的行业砍掉、卖掉。业务做不到行业第一、第二,业务就不要。「零基思维」 也可以进行组织管理。你会发现,你的团队会随着你一起变老,人也越来越贵、越来越多。你就需要问自己,假如你是一个老板的话,今天重新创业,我需要这么多人吗?哪几个是最重要的部门?哪一些岗位最关键?《中国企业家》:您怎么判断一家公司的组织能力是强还是弱?杨国安:第一,我会问公司员工和高管同样的问题:你觉得战略方向对不对,你认不认同,对公司的战略清不清楚?很多时候下面的员工比老板看得更准,老板有更多纠结、更多包袱。第二,我会问:公司的组织能力比起竞争对手,你怎么打分?新一代的组织能力就是用户导向、创新敏捷导向,旧的组织能力就是成本质量、交付时间导向。第三,我也会给员工能力打分。我们的团队比起行业,算是强,还是弱,还是低?还有 5B 工具,Buy(外购),人才招聘做得怎么样;Build(内建),在内部发展人才;Bind(留才),保留人才;Borrow(借才),借力外部人才池;Bounce(淘汰),淘汰不合格的人员。最后就是员工治理,公司员工治理组织的运作健康程度怎么样?这里有三个维度,第一,组织架构合不合理,分工清不清楚。部门之间分工清楚,联合协作怎么样?第二,信息和数据的上下沟通,横向沟通做得怎么样?第三,关键的业务流程有没有标准化、简化、信息化,让我们做业务更顺。点击封面订阅全年杂志学习华为、腾讯、胖东来 《中国企业家》:现在很多公司说,我要学华为、胖东来、腾讯等优秀的组织文化。优秀组织文化是可以学习的吗?胖东来也没有在河南之外开店。杨国安:没有绝对优秀的组织能力。在这个企业好的组织能力,用到别的公司效果不一定好。所以,我们很怕全部公司学胖东来,学华为,学腾讯。因为你要知道,所有这些公司的组织能力很强,是因为跟它所在的行业匹配。学习其他公司的组织能力有很多维度。其中要考虑一个 context(背景),至少有 3 个维度:第一,你所在的行业是劳动密集,还是知识密集的?胖东来、富士康、美团是劳动密集型,他们有 10 万、100 万的员工。但有一些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知识密集行业跟劳动密集行业的组织能力要求不一样,不能直接照搬。第二,你要考虑公司的客户群,它服务什么客户?有一些企业是服务 to B 客户,有一些是服务 to C 用户的。to B 公司的组织能力复杂,它很考验一个公司内部跨部门、多环节的高效协同。第三,你要判断这个企业处于什么周期,快速成长的企业、成熟期的企业跟衰退期的企业,组织能力要求完全不一样。《中国企业家》:外界看到,胖东来给予了员工很高的薪资待遇,工资高可以解决大部分组织问题吗?你也曾去胖东来考察过,说说你的体会。杨国安:20 世纪 80 年代,哈佛商学院已经证明了,所有服务业有一个理论叫做服务利润链 (Service Profit Chain)——员工满意度影响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影响股东的回报利润。所以作为一个老板,你不是直接去服务客户,而是要好好地塑造一个文化,让员工心里珍视这个工作,愿意把工作做好。让员工提供更好的产品或服务,这样客户的回购率更高,也会对公司建立信任。最终结果是,公司的营收增长稳定、利润更好,而不是 「卷」。我认为胖东来是基于这个思考框架去做的,善待员工,给员工幸福。他们有 「不开心假」,并且愿意分享利润给员工,员工才能为顾客提供无微不至的体验。用户来胖东来,不用比价,用户喜欢胖东来,信任胖东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股东回报好,你又可以回来善待你的员工。《中国企业家》:要怎么去搭建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杨国安:这个良性循环基于创始人的信念。他很相信这一套,他觉得我这样做,就会带来这个结果,而不是倒过来。所以创始人自己有这个信念。于东来这个人本身有很强的使命感、理念感。他觉得企业是实现他人生使命的平台,所以他希望在企业里能传达爱和幸福,要让员工有尊严、有爱、有幸福;客户才会对你有爱,进而尊敬你。于东来的理念就是要快乐。所以,你要模仿胖东来的模式,你是不是他这样的人,如果你坚持学了半年,觉得成本太高,就会搞不定。跳出 「能人企业」 的框架 《中国企业家》:今年好多大公司提倡不加班,比如美的要求到点下班。杨国安:我在美国时,很早就听到一句话,work smart,不是 work hard,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要增加不必要的流程,要高效流程。《中国企业家》:您在书中提到,中国企业要成为世界级的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级的世界企业,必须得跳出 「能人企业」 的框架,必须要学会建立一个体系,您有哪些建议给到企业家?杨国安:在企业里,真正强的人是什么样?我在的时候,企业很好。我离开之后,企业更好,这才叫强人。而不是我在的时候呼风唤雨,全部人围着我转,我一退休,我病了,整个企业就停了。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级企业,真正能干的领导者,他必须穿越三个界限:第一,时间的界限,企业的领导者会老,他是选择儿女接班还是高管接班?你要有一个体系来培养人。第二,区域的穿越,你在北京做得好,能够去到北京以外吗?能够去到其他省,或者其他国家吗?只有建立可穿越的文化,你的整个体系能复制,才能穿越区域的边界。第三,规模。公司 100 人的时候,你可以做老板,那你能 hold 住 1000 人、1 万人、10 万人吗?你的管理穿透力有多强?你的指令能够传达到多远?很多人离不开总部那层楼。所以,这要靠文化、靠体系、靠流程架构,来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企业快速成长的时候,文化浓度会越来越稀释,这时候,你要看你的架构合不合理,流程能不能多一点的数字化科技,让组织更加聪明、更加高效。你的组织能不能更加灵活敏捷,而不是按部就班、硬邦邦的。中国企业要成为世界级企业,要跳开依靠一个老板的强人领导力。老板要成为世界级的企业领导者,只有当他/她能穿越时间、区域、人数的局限,才能做成世界级的企业。
创年内新高!8 月证券 App 活跃用户重回 1.7 亿,两家券商月活超千万
每经记者|李娜 每经编辑|彭水萍 2025 年 8 月,A 股市场迎来强势行情,上证指数逼近 3900 点整数关口,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易观千帆数据显示,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