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太原 9 月 19 日电 (记者张磊)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中国光伏行业经历了多轮周期洗礼,而协鑫集团却以其独特的技术路径和战略定力,成为行业内率先实现穿越周期的企业。这份底气从何而来?记者采访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从技术突破、能耗控制、全球市场布局等多个维度找到了答案。谈及光伏行业的现状与未来,朱共山的判断非常乐观,他认为新能源出海将迎来新机遇。
穿越周期的底气来自技术创新
协鑫集团作为硅材料行业的领军者,其穿越行业周期的底气源于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在光伏行业的寒冬中,传统棒状硅材料利润被压缩至极限,竞争对手之间低价 「内卷」,传统光伏生产企业都面临生死攸关的挑战。
彼时,协鑫生产的棒状硅在全球市场已占据近 30% 的份额。同样的问题摆在协鑫集团面前,若竞争对手电价仅为自身一半,且能生产类似产品,自身完全不具备竞争力。
朱共山说:「如果新技术上不来,企业前景堪忧。」
就在这危急关头,协鑫集团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宝押在 FBR 颗粒硅这一前沿技术上。「这个国外也从来都没人干过。」 朱共山说。
当时,颗粒硅技术尚不成熟,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成功的商业化案例。协鑫集团的研发团队在国内外两地奋战多年,投入巨资却收效甚微。
技术革新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2018-2020 年间,协鑫经历了艰难时刻,报表连年亏损。但管理层没有退缩,反而加大投入,果断收购了拥有核心技术的海外团队,整合全球资源继续攻坚。
协鑫集团从 2011 年开始研发 FBR 颗粒硅技术,如今已建成 6 万吨级生产系统。FBR 颗粒硅技术带来的优势是颠覆性的,综合成本降低约 30%,电耗仅为传统方法的四分之一,产品的纯度更高、杂质更少。
随着技术的成熟,协鑫集团积极布局 FBR 颗粒硅的产能建设,在江苏、四川、内蒙古等地建立颗粒硅生产基地,FBR 颗粒硅年产能达到 48 万吨,颗粒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 20%。
创新是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而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持续创新的根本保障。朱共山呼吁建立健全关于创新技术的保护体系,才能让企业敢于投入巨资进行长期研发,整个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协鑫集团的能耗革命
当 「双碳」 目标成为时代共识,能源密集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协鑫集团,这家曾经的 「能耗大户」,选择主动拥抱变革,用一场深刻的能耗革命,重塑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回顾发展历程,企业从 1500 吨的多晶硅起步,到 2018 年已实现 20 万吨级的产能规模。在这个过程中,能耗的大幅降低成为关键突破点。
协鑫集团的能耗革命并非小修小补,而是从生产工艺的根本上进行颠覆。
「新技术带来投资节省、用人减少、土地占用减少等综合效益,构建了协鑫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朱共山说。
传统的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是名副其实的 「电老虎」,早期每公斤耗电高达 247 度。到 2018 年协鑫集团已成功将每公斤耗电降到 50 度左右,当时已接近极限。
然而,协鑫集团并未止步于此。面对欧美碳税政策对中国企业的制约,朱共山意识到必须进一步降低材料端能耗,否则下游企业的碳税成本将持续高企。
「我们上游材料能耗高,就意味着下游企业最终产品碳税会比较高。」 朱共山说,随着颗粒硅技术的成熟,目前已经将电耗稳定降至每公斤 13 度电,这一数字远低于国家最新标准。
能耗的降低直接带来了电费、投资、人工、土地等一系列成本的下降。这不仅意味着巨大的成本优势,也使其产品在全球碳税政策下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从一个环节的技术突破,到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协鑫集团用一场彻底的能耗革命,完成了从 「能耗大户」 到 「绿色先锋」 的华丽转身。
全球市场,新能源出海迎来新机遇
谈及光伏行业的现状与未来,朱共山的判断非常乐观,认为前景依然广阔,但也指出了关键挑战。他认为,全球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清洁能源需求旺盛。
朱共山说,在去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多个国际场合,非洲一些国家的政要提到最多的是希望中国产品进入这些国家,尤其对我国 「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 需求迫切。
非洲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能源需求紧张,中国的清洁能源不仅清洁而且价格低廉,能够帮助这些国家解决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朱共山看到了 「新三样」 出海的巨大机遇,这为中国光伏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增量市场。
自创立 35 年来,协鑫集团见证了光伏技术的飞速发展。「欧洲早期光伏板转换效率只有 9%-12%,如今欧美晶硅技术做到了 20%-23%。」 朱共山介绍说,协鑫正在研发的钙钛矿和晶硅叠加技术,未来效率有望突破 30%。
这意味着欧洲早期安装的光伏板面临更新换代,市场空间巨大,将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只要坚持科技创新,我们这个行业是没问题的。」 朱共山对未来充满信心。
编辑:左元
声明: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