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华社
9 月 22 日,当前 AI 界最顶尖的科技巨头宣布 10GW 大型合作和千亿投资计划,再度点燃资本市场。
OpenAI 对英伟达的“ 欲擒故纵”
自 2022 年推出 ChatGPT 掀起生成式 AI 浪潮后,OpenAI 成为全球科技界的“ 当红炸子鸡”,关于它的传闻从不间断,围绕它的投资络绎不绝。
一直以来,OpenAI 都是英伟达 (NVDA.US)芯片的重要用户,其先进的 AI 模型训练高度依赖英伟达 GPU 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早在 2016 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便亲自为 OpenAI 送去首台 DGX-1 AI 超级计算机,此后双方紧密合作,携手推动 AI 技术不断突破。
然而,随着 AI 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对算力的需求近乎“ 贪婪”,英伟达芯片价格水涨船高,且时常陷入供应短缺的困境。这给 OpenAI 的发展套上了“ 枷锁”,高昂的采购成本不断侵蚀利润,供应不足更是严重阻碍新模型的研发进度与服务拓展。据估算,OpenAI 每年在英伟达芯片采购上的花费达数十亿美元,沉重的成本负担令其苦不堪言。
在此情形下,市场上开始流传 OpenAI 计划自研芯片的风声,试图从根源上解决算力供应与成本难题,实现“ 算力自由”。与此同时,OpenAI 也积极寻求外部力量合作,以缓解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
早前有消息称,OpenAI 拟与美国半导体巨头博通 (AVGO.US)启动自研 AI 芯片量产。据悉,这款由双方共同设计的芯片不会对外销售,而是专门用于 OpenAI 内部系统,旨在提升计算性能并降低运营成本。博通在定制芯片领域经验丰富,其为 OpenAI 设计的 XPU 采用先进的 chiplet(小芯片) 架构,通过 3D 堆叠技术将计算单元、内存和互连接口分层集成,可根据大模型训练需求动态调整计算精度,数据传输带宽大幅提升的同时延迟显著降低,十分契合 OpenAI 对大规模模型训练的严苛要求。
就在众人热议 OpenAI 在芯片布局上的新动作时,一则重磅消息震撼科技圈—— 英伟达宣布将向 OpenAI 投资高达 1,000 亿美元。
这一史无前例的巨额投资,无疑在 AI 领域投下了一颗“ 深水炸弹”。根据双方联合声明,这笔资金将用于支持 OpenAI 打造新一代数据中心及 AI 基础设施,OpenAI 将为其下一代 AI 基础设施部署至少 10 吉瓦 (GW) 算力规模的英伟达系统,其中包括 Vera Rubin 平台,约需 400 万至 500 万颗英伟达 AI 芯片,相当于英伟达今年全年预计出货总量。
项目初期的 100 亿美元投资,将在首 1GW 完成时部署,后续资金将随着每 1GW 算力的部署逐步注入,英伟达还将因此获得 OpenAI 部分股权,双方利益深度捆绑。根据其联合公告,首 1GW 英伟达系统,将于 2026 年下半年实现首次 token 生成 (即投入算力产出)。
消息公布后,英伟达股价在 9 月 22 日直线拉升,收盘涨幅达 3.93%,市值瞬间增加约 1,700 亿美元,稳稳占据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宝座。OpenAI 这边,也对这笔投资寄予厚望,其 CEO 奥特曼表示,这将彻底改变公司计算能力瓶颈,助力新一代 AI 产品研发。毕竟当下 ChatGPT 的周活跃用户高达 7 亿人,维持运行与模型迭代对算力的消耗堪称“ 天文数字”,新投资有望为 OpenAI 突破发展瓶颈注入“ 强心针”。
然而,传闻与 OpenAI 合作研发定制芯片的博通,股价却下跌 1.61%,当前市值约 1.6 万亿美元。
AI 生态链的巨头朋友圈
OpenAI 的公告指,在 AI 工厂扩张计划中,OpenAI 将把英伟达视为首选战略算力与网络合作伙伴。双方将协同优化各自路线图,涵盖 OpenAI 的模型及基础设施软件,以及英伟达的硬件与软件。
此次合作是对英伟达与 OpenAI 各自现有 AI 发展计划的补充—— 双方已与微软 (MSFT.US)、甲骨文 (ORCL.US)、软银及星际之门 (Stargate) 合作伙伴等广泛的协作网络开展深度合作,共同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显然,这一 AI 生态蓝图并不仅限于当前风头最劲的两大巨头,甲骨文俨然也是这生态中的一员。两周前,传闻 OpenAI 与甲骨文签署了一项 3,000 亿美元的云服务协议,自 2027 年起的五年内采购算力,年均支出或达 600 亿美元,堪称云计算领域最大规模合约之一。
甲骨文与 OpenAI 的这份传闻中的协议并非孤立存在,可能是英伟达技术落地的直接渠道。早在今年 5 月,甲骨文便斥资 400 亿美元采购了 40 万颗英伟达 GB200“ 超级芯片”,为 OpenAI 在得克萨斯州沙漠建设全球最大的 AI 基地提供算力支持,该数据中心是首个“ 星际之门” 项目,预计于 2026 年年中投入使用。
这或形成了英伟达向甲骨文供应芯片,而甲骨文转而向 OpenAI 提供云算力的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但无论怎么算,英伟达都成为这场“ 三角关系” 中的核心—— 向 OpenAI 和甲骨文提供上游支援。
值得留意的是,英伟达向 OpenAI 投资的 1,000 亿美元,实际上被 OpenAI 用来购买英伟达的芯片,所以这千亿美元最终还是回到英伟达的荷包,夯实英伟达的财务报表,英伟达还能通过这一投资,从 OpenAI 的利润中分一杯羹。
按 OpenAI 的最新 5,000 亿美元估值计算,英伟达的千亿投资或相当于 20%,不过这千亿美元并非一次性投入,而是在 1GW 算力投产后先支付 100 亿,相当于 OpenAI 当前估值的 2%,实际股权将按照 OpenAI 当时的估值计算,也就是说,若 OpenAI 的估值进一步上升,英伟达所占的持股比重将下降。
这一投资规模,令几天前英伟达对英特尔 (INTC.US) 的 50 亿美元投资相形见绌,或许这就是新星与过气巨头的区别,也折射出资本市场的残酷。
历史是否会重演?
英特尔曾经也像 OpenAI 一样风头无两,但是当它未能抓住移动互联网和 AI 时代的技术拐点时,便从时代的弄潮儿沦为追赶者,市值被后起之秀远远甩在身后。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深思:OpenAI 当前高达 5,000 亿美元的估值,究竟是基于其扎实的盈利能力和清晰的商业化路径,还是更多建立在资本市场对 AI 颠覆性未来的宏大叙事与无限憧憬之上?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尽管 OpenAI 拥有现象级的产品 ChatGPT 和庞大的用户基础,但其商业化变现能力仍远未跟上“ 烧钱” 的速度。每年 100 亿美元的收入,在每年高达 600 亿美元的巨额基础设施开支面前,显得杯水车薪。CEO 奥特曼甚至预计公司到 2029 年才可能实现盈利,期间累计亏损或将达到 440 亿美元。这种“ 愿景驱动估值” 的模式,与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资本追逐“ 点击量” 而忽视盈利的逻辑有几分神似。
相比之下,中国的 AI 发展路径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 DeepSeek 等为代表的中国 AI 公司,在技术追赶的同时,往往更注重与具体行业场景的结合和商业化落地,尝试在技术投入与财务可持续性之间寻求更快的平衡。它们可能不会像 OpenAI 那样追求绝对的算力规模和模型的通用性“ 霸权”,而是采取一种更为务实、更具成本效益的策略。这种差异使得市场不禁要问:在通往 AGI(通用人工智能) 的马拉松竞赛中,究竟是 OpenAI“ 大力出奇迹” 的巨额投入模式能率先撞线,还是其他更注重商业闭环的路径能笑到最后?
一旦 OpenAI 在接下来的关键几年里,其技术突破速度或商业化成果未能达到市场越来越高的预期,当前支撑其天价估值的“ 愿景泡沫” 是否会破裂?资本市场是否会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其盈利的那一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曾经将所有筹码押注在未来的 OpenAI,是否会像当年的英特尔一样,从神坛跌落,从资本的宠儿沦为需要艰难转型的“ 弃子”?
英伟达的千亿投资,既是强大的助推器,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暂时缓解了 OpenAI 的算力焦虑,但也极大地推高了市场预期和 OpenAI 的运营成本门槛。这笔交易将双方的利益深度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OpenAI 押注的是技术能持续突破、应用能大规模变现、未来 AI 产生的价值将远超今日的天文数字投入,若结局未如理想,将重塑整个市场的估值逻辑,这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将定义整个 AI 行业的发展轨迹与投资逻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