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已近十天,体会越来越多。今天就谈谈 「臭车」。因为我近期有一天打了个国际飞的,回国 4 小时办事,再回济州岛,可国内段坐了 3 次网约车,还是公里数超远程的那种,几乎次次把我臭晕过去。刚一下飞机就遭到连番轰炸,网约车实在是需要进步一些了。我本以为 「臭车」 会在冬天发生,可夏天还没完全过去,就开始了。
一、车辆
在济州岛的交通工具,可以坐公交车,你可以靠刷芯片的 Visa 卡 (上车刷一次),也可以用本地的交通卡 TMoney(上下车各刷一次)。而公交车,特别像上海的公交车格局,或许韩国双龙汽车卖掉给上汽时,很多车型设计都被上汽先抄过去了。
对于短期跨国旅行来说,出租车是更好的选择。用 Uber,海外版滴滴或高德更贵,感觉这里的出租车和网约车的规范性确实很高。价格做到了 7 人大车-5 人小车-出租车-网约车大都没有价格差,统一调度。而前阵子我在浙江和河南时,出租车和网约车价格差异太大了——出租车排起如迪士尼排队般的长龙,而网约车来了就走,但网约车润薄 (我遇到的俩开网约车的以前都是做生意的,一个是搞纺织批发,一个是开过 50 人规模小工厂卖空气压缩机的)。价格差异带来了蛮大的不平衡,出租车越没生意没路,就可能越会乱来。
网约车和出租车品牌不少都是 KIA,每一辆车都不流行 「大全景天窗」 模式,而是搞 「全软包」 的泡沫棉,显得颇为富贵。司机都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真的挺辛苦,我有好几次都是晚上十点、十一点,还从济州市翻过汉拿山去 「乡下些」 的西归浦市,都是老年人,真的担心他们在夜里开一个多小时山路会危险呢。
作为工业国家,韩国产业链算是挺齐全,电子工业、化工业、汽车工业、半导体、造船、制药和食品工业、互联网业,要支撑大工业体系的成本,政府就必然不会再开放给外国工业,所以马路上自然见不到什么外国车,偶尔才有一辆宝马奥迪福特,比亚迪是过来了,有经销商,也打 「海豹」 车型电视广告,但也很难卖,而且蓝牌的电动车还很少。
在这里的出租车几乎看起来都很干净和崭新,司机因为讲究着装,60 多岁老奶奶开车都化妆,穿戴像去拜访他人一样。无论是早上七点,还是晚上十一点用车,车里是一点味道没有的,说起来人家也是一直呆在车里 10 小时,怎么就做到的呢?
最近我看一位大 V 谈 「臭车」,结论就是:「你如果打快车,你就别埋怨了臭车,别指望情绪价值,这个价格,你就是别人眼里的货,从 A 地运到 B 地」。
但我并不认可有人说:「打快车就是会臭的」——因为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韩国,无论你用 Grab 或 Uber,打看上去很低端的便宜的紧凑小型车,哪怕一看人家就是吃咖喱、吃手抓饼、吃 Larksa,吃大酱泡菜,但车里都是没有味道的。且无论车型多么老旧,开了多少年,车辆保养其实都还是挺好的,也很干净,我打到 20 多年前的丰田凯美瑞、Fortuna、铃木,体验都还是可以的。
所谓 「打便宜的快车或普通车辆,就别挑剔」 是一种挺懒惰的思维,甚至把责任都推卸到了个人身上。其实开出租车、网约车的人群,无论啥国家都是相对下沉的,既然大家都是辛苦的无产阶级,为什么我们的租车公司就可以不去尽他们的义务呢?没保养,对自己也完全没有管理,就搞个 「收租模式」,连四金责任也不交,车祸也由司机去搞。这种模式下,自然就不会有人去做 「基本礼仪宣导」,最多就是平台给你跳个弹窗——「车辆有异味吗?」 你是个好心人,一边就跳过去不点了。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管理吗?至少我深有体会,上海出租车管理好的时候,是没有啥异味的——你管一件事,是要管到位,而不是让研发跳出个 「调研单」 就完事儿了。
往大里说——中国现在往全球到处搞免签,就是为了让人来看看现在发达富强的国内环境。北外滩现在有很多的意大利法国等欧洲人,武康大楼有很多韩国泰国人、效果真的很好,可是一次臭车就白搭的。
啊,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至少,你们可以在车里配一个香片吧,或者空气清新剂,也没几个钱。这里我还想谈一下气味。
二、香味还是无味
因为最近一直在医院,医院也是一个气味挺复杂的区域。
医院一度在我脑海里都是充满了消毒水和酒精气味的地方,一进去就会害怕。国内这几年的医院,无论二甲和三甲都好多了。但是有时候还会一言难尽,尤其是住院部。
我在韩国的医院,虽然也是 general hospital,但是韩国最小的 「道」,不过气味管理做得很好。无论是病房内、还是共有的洗手间、或是污物室,几乎闻不到味道,当然拉出来肯定是臭的,毕竟都吃生洋葱,但房间就是没味道。
哪怕去星巴克、肯德基里面的厕所也都做得很干净,没有味道。这种无味,是惊人的无味——绝不影响第二个立马进去的人的感受。
什么叫做 「无味」?无味不是国内星级酒店的香氛味道,不是汽车里的香薰味道,更不是国内洗手间用一种 「发生器」 将臭味的 「尿素氮」「吲哚」「粪臭素」 与什么结合发出另一种转化的香味道,而是真的无味。
我觉得这一点挺好。有一次我无意中倒放了一整瓶国潮的 TOP 香薰品牌,那个气味浓烈到要吐,我这才知道香薰都是化工芳香烃,就像香蕉水一样,我把大多数东西都扔了,因为闻多了不健康,后来那些香薰制品,都敢不用了。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我们的 「香」 改成 「无味」 会不会更好?
去年年初,我去一家高新特精的小巨人企业做了一次年会的开讲。当然也学习到了他们的产品,就是做空气清洁系统的,不仅产品进入酒店、医院、餐厅,还有高铁等,也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网约车平台能够也采购空气清洁产品。
与其你整天给个调研问卷,表面尽了 (推卸了)义务,还不如把东西发下去,能花平台几个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达尼漫步,作者:达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