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者,人恒念之
「我走了很长的路才来到这里,但这条路的起点,是我第一次在烛光下翻开书本的那个夜晚。」
这是 「南非之父」 曼德拉的自传 《自由路漫漫》 中的一句话。该书中文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是 「理想国译丛」 中的一本。
9 月 2 日下午,趁在桂林开会之机,我到广西师大出版社参观。他们在 2014 年和 2016 年分别收购了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和英国 ACC 出版集团,业务已扩展到多个国家,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代表。
这天下午我的意外收获,是到附近的广西师大育才校区,参观了 「越南学校纪念馆」,了解了一段中国 「教育援越」 的历史。
上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越南历经残酷、艰苦的抗法、抗美战争。在毛泽东和胡志明的关心下,越南先后将 8 所学校迁到广西来办,主要在桂林,在广西师大的四个校区,总计培养了 1 万多名越南学生,后来从中走出了越共中央总书记黎可漂在内的中央政治局委员 5 名,政府副总理 4 名,省部级官员 40 多名,将军 30 多名,还有不少作家、歌唱家、高级工程师等栋梁之材。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一批批越南青年又到广西师大留学,成为继 50 年代第一代 「育才人」、60 到 70 年代第二代 「育才人」 之后的第三代。
2009 年,越南学校纪念馆建成开馆。从此每年都有多个越南代表团来访,表达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中国的感恩。
教育的回报是长久的。育人者,人恒念之。
职教出海,水到渠成
今年 6 月我在越南调研,听几家出海的中企都讲到人才本地化的挑战。
走出越南学校纪念馆,我脱口而出问:「当中国制造纷纷出海,如何做好制造的知识、技能、教育、培训,能不能出海?」
同行的广西师大经管学院教授陆奇岸说:「已经在出了。特别是柳州,职业教育出海一直在进行中。」
职业教育,用黄炎培先生近 100 年前的话,就是将职业与教育相结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半工半读、敬业乐群的新教育体系,「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四个方面: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今天,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 2023 年,中国共有职业学校 (含技工学校)11133 所,在校生近 3500 万人,形成了中职、专科、本科完整的层次体系,设置了 1400 多个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国制造各门类,每年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约 1000 万人。
如此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撑起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 「半壁江山」,也已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目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 70% 以上都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
我一直说,中国能力的全球化是中国经济未来的重大战略机遇。无论是中企出海,还是新兴经济体大力发展工业化,人才都是关键,育人都是必要条件。
中国职教,培养了中国制造的人才,也沉淀了中国制造的知识和技能,出海正是水到渠成。
柳州故事:内生型职教出海
柳州,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现有职业院校 25 所,近 14 万名在校生。当柳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柳州制造走出去,柳州职教也 「教随产出,产教同行」,产业到哪里,职教就跟到哪里。
这是一种内生型职教出海,即首先服务于柳州企业的出海需要。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现名柳州职业技术大学,下称 「柳职院」)和柳工集团有限公司 (下称 「柳工」)的合作为例,2015 年,双方开始共建共管共享 「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不仅用于学校和企业的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也为柳工全球经销商和客户提供专业培训。
2018 年,柳职院和柳工及其沙特经销商卡坦尼集团合作,在沙特达曼市共建卡坦尼学院项目,沙特方负责硬件建设,柳职院负责标准输出及学生认证,柳工负责技术支持;
2021 年 12 月,柳职院、柳工和泰国正大管理学院 (PIM)在泰国共建 「全球客户体验中心泰国分中心」 和 「柳工-柳职院泰国国际工匠学院」。采取 「中文+工程机械」 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共同开展泰国学生的柳工订单培养,和对柳工在泰员工、经销商体系及终端客户员工的培训。
泰国订单班的学生,通过专业技能与语言考核后,成绩优秀的就能获得柳职院和柳工设立的奖学金,到柳州培训实习,合格者由柳工泰国分公司安排就业。第一批订单班 7 人、第二批 9 人均已毕业。
2022 年,柳职院、柳工与印尼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 (PNJ)合作,定制化培养印尼本地技术技能人才。柳工向 PNJ 投入工程机械教学设备,并联合柳职院对多名印尼教师完成了 「导师培训」 认证。首届印尼 「订单班」 学员 80 人,通过学习有 20 人获得了奖学金,到柳州再深造。他们在完成 「印尼院校+柳职院+柳工实习」 三段培养后,进入柳工全球供应链体系就业。
2024 年,柳职院、柳工和越南河内机电高等学院合作,以 「柳工设备+柳职标准与培训认证+越方场地与师资」 的模式,共建越南国际工匠学院。
今年 5 月,柳职院、柳工又和加纳技术大学联盟、柳工加纳经销商合作,共建 「全球客户体验中心西非分中心」 项目。
柳职院只是广西职教 「出海」 的一个缩影。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交建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总经理部合作,负责为东海岸铁路培养施工期的机车副司机。如参训学员能获得中国—马来西亚铁路现代工匠学院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单项技能证书、培训证书,再通过东海岸铁路项目部的面试,就能到东海岸铁路就业。
在老挝,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携手东风柳汽、老挝甘蒙省职业技术学院、老挝辉达汽车公司,共建了中国—老挝校企 「中文+汽车技能」 人才培养项目和老挝鲁班工坊。
在柬埔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柬埔寨大学院校共建了海外实训基地,已输送 27 名优秀毕业生到中国华电集团投资的柬埔寨额勒赛下游水电站工作,并为水电站培训了当地工人 5000 人次。
在新加坡,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青岛海之晨工业装备公司共建了 「中国—新加坡智能制造现代工匠学院」。海之晨投资筹建 「通用工业机器视觉系统实训室」「电控及 MES 实验室」「面阵相机 AI 检测成像系统实验室」「AI 大模型检测系统实验室」 四大实训教室,以及一批机器人工作站,面向东南亚培养和智能制造相关的高技能人才。
以柳州职教为代表,已经探索出了清晰的 「出海」 之路:
一是职业院校与出海中企合作,开办针对中国学生的 「中国企业海外专员班」;
二是职业院校和出海中企、境外院校合作,在境外开办针对外籍学生的 「中国企业订单班」,采用中国职教标准以及 「中文+职业技能」「学习+实习」 的人才培养模式;部分优秀外籍学生到中国,作为留学生继续深造。
柳州职教出海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课程和教材完全基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企业提需求,学校和企业深度沟通,把企业所需系统化,写成编成教材,开发出课程。很多教材都翻译成多语种,以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
以柳职院为例,截至去年底已向海外共享了 61 个标准、20 本多语种教材,覆盖了 16 个国家,建成了 4 个英文版专业教学资源库和 18 个 「中国-东盟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 国际课程和资源包。
当柳州职教走出去,发现不少国家原来的制造标准、运营标准,包括所使用的欧美国家的标准 (如铁路安全标准),要比中国低。凭借这种先进性,中国职教所到之处,深受欢迎。
天津故事:外拓型职教出海
天津,在 2015 年成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之时,就把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鲁班工坊」 是天津职教出海的品牌,定位于 「『一带一路』 的技术驿站」,2015 年 9 月诞生。「鲁班」 象征工匠精神与创新智慧,「工坊」 体现教、学、做一体。
天津在境外打造的第一家鲁班工坊,是 2016 年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在泰国共建的。最初只有机电一体化一个专业,招收 20 名学生。后来完成了二期、三期建设,专业也扩展到物联网、动车检修、智能汽车等等,学生就业率居泰国同类院校前列。
截至目前,中国已在亚、非、欧 30 个国家建成 36 家鲁班工坊,17 家在非洲。其中天津在 23 个国家建成 25 家鲁班工坊,12 家在非洲。以工坊为平台,中外院校合作建设了 16 大类近 100 个专业、400 余门国际化课程,投入实训设备 10700 余台 (套),培训工坊教师 7000 余人次,开展学历教育 3.38 万人,实施技能培训 12 万余人次。
天津职教出海,是基于国家战略方向和自身禀赋展开的外拓型出海。其突出特色是 EPIP 模式,即将工程 (Engineering)、实践 (Practice)、创新 (Innovation)、项目 (Project)有机组合,强调面向真实工程,突出工程实践,强化工程创新,依托工程项目,让 「被动听讲」 变为 「主动创造」。
李云梅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她携手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三家鲁班工坊:印度鲁班工坊,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学鲁班工坊、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鲁班工坊。她首创了 「项目化+工单式」 教学模式,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情境,将太阳能电动车作为鲁班工坊的标配设备,多能互补智能供电系统也在境外院校落户。
2018 年,我曾到埃及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采访,对当地的艰苦条件留下了很深印象。李云梅说,她到泰达合作区走访时,合作区负责人对她说:「这里的本地员工,基础条件十分有限,企业急需一大批既懂中文又有技术的专门人才。」
企业的痛点,就是职教走出去的起点。2019 年 1 月,李云梅考察了埃及的 6 所学校,3 个月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泰达等三家中资企业签署了埃及鲁班工坊的校企合作备忘录。
2020 年 11 月,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艾因沙姆斯大学的鲁班工坊正式运营。工坊揭牌前,由于跨国物流延误,设备迟抵,留给安装调试的时间仅有五天。李云梅和 20 多人的团队顶住压力,一边开展外方教师的培训工作,一边紧张地进行安装调试。当时她的行李箱里装满了扳手、榔头、手套、工作服等,她说:「职业教育走出去不是摆花瓶,学生摸到的每个零件都得经得起考验。」 整个团队星夜兼程,如期完成了该工坊的全部建设任务。
艾因沙姆斯大学的鲁班工坊占地约 1200 平方米,开设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新能源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等实训室和电脑鼠实训区,均配备了最新仪器设备。学生们可以拆卸、检查、维修和组装真正的发动机、制动系统,也可以通过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小比例模型机、分拣机械手、人形机器人,更好地掌握智能加工的程序编辑和应用,真正实现 「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李云梅说,通过中埃双方的共同努力,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新能源应用技术等 5 个专业的 20 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标准已正式纳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埃及鲁班工坊也被列入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发布的 《TE2.0 改革》 中的 「卓越基地」 试点。通过采用核心课程嵌入式教学和 「3+2」 学历生培养模式,至今已累计培训学历生和非学历生 1000 余人。
去年,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还从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鲁班工坊招收了 7 名 「3+2」 项目毕业生,到天津留学。他们在天津学习一年,获得中国高职文凭后,达到相应要求的,可进入本科院校进行 「专升本」 学习,最终获得中国本科文凭。这也打通了鲁班工坊项目的纵向升学通道。
在打造埃及鲁班工坊的过程中,中方不仅配备了专业技能过硬的 「双师」(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骨干教师,还聘请了企业工程师培训团队,对埃及教师进行系统化、进阶式培训。通过来华 EPIP 师资研修班、赴埃现场培训和线上培训等形式,先后培养埃方鲁班工坊教师 158 人次。
天津职教院校所开设的每一所鲁班工坊,对当地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如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第一商业学校、吉布提工商学校与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吉布提鲁班工坊,首期开设铁道工程技术与铁道运营管理两个高职专业,填补了吉布提铁道类教育的空白,服务于非洲首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的运营。吉布提总统说,「鲁班工坊是中国送给吉布提最好的礼物」;
又如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共建的鲁班工坊,开设了现代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建设了智慧物流仿真实训室,让乌兹别克斯坦的学生首次亲身体验到智能化物流运作的全过程;
再如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局合作共建的鲁班工坊,重点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 2 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100%。
因为有鲁班工坊,巴基斯坦的当地学员学会了用无人机给农田喷洒农药,做农林植保;泰国的当地学员在 1:1 精准还原的动车组模拟驾驶舱里掌握了高铁驾驶技能;肯尼亚的学员学会了人形机器人相关功能的代码编写、动作训练、环境感知等技能,未来可以二次开发出更多功能,应用到更多场景……
鲁班工坊,正在成为中国职教走向世界的 「国家名片」,并展示出推动全球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的坚定决心。
葡萄牙的鲁班工坊,由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塞图巴尔理工学院共建,2018 年底揭牌。前几年,塞图巴尔理工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科带头人卢卡斯教授作为合作教师到天津参加培训后说:「中国的这些实训设备比我们过去在教学中使用的设备都要先进,许多核心元器件已经可以跟德国、法国和日本的技术相媲美。」
结语
中国职教出海中,天津和柳州走在前面。但更多地方,也在行动起来。
在贵州,围绕职教国际化有一个重点项目,叫 「贵匠工坊」;
在山东,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鲁泰纺织公司与越南同塔大学合作成立了 「班·墨学院」;
在江苏,「郑和学院」 已经在阿布扎比的中阿产能合作园区落地。
「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今天,中国不只是在大规模地出口产品,也在授人以渔,让 「如何做好制造」 的知识、技能、方法走出去,帮助世界各地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做制造。
和以前世界向 「美国制造」「日本制造」「德国制造」 学习了很多一样,今天,世界也需要 「中国制造学」「中国制造课」。
中国制造,从产品走出去,到资本走出去,再到知识、技能和方法走出去,已经进入为今天的全球制造建立标准、输出标准的新阶段。
我有一个猜想,如果中国职教和中国制造更加紧密合作,并结合互联网、AI 技术、AR 和 MR 的眼镜、头显设备等等,中国可望在网络上搭建起面向世界的各种 「网络职校」,辅导全世界希望学制造、做制造的人们。
这背后的假设是——「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
长远看,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不可能一直这么高,因此中国对外输出知识服务,有可能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
就此而言,中国职教的出海路,既是惠及世界之路,也是从制造到服务的自我转型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秦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