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声 Pro,作者 | 冯勇
不论从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从内容平台战略维度看,三农内容领域都是长期被聚焦的一大赛道,兼具社会价值与内容潜力。
之前,B 站曾通过 @华农兄弟 开启三农内容破圈,以竹鼠养殖等农村生活为切口吸引年轻用户。同期,西瓜视频启动 「万元月薪计划」,签约 @巧妇 9 妹 等头部创作者,通过流量补贴与 B 站形成竞争。
而当下,以快手、抖音两个核心短视频平台为代表,都在新阶段对三农内容提出了新的诉求。对于快手而言,三农内容是其基本盘,从创始之初就是以鼓励草根用户发布真实生活为定位的。所以目前,三农领域一些更细分的兴趣类目里,如专业农机知识、地方剧团、非遗文化等正被系统化地扶持。而对于抖音来说,出于对更优质、更活跃流量的需求,对三农领域的打造也走向了内容升级、价值升级的精品化路径。
于是,从吟咏风物的 「田埂诗人」@沂蒙二姐,到乡间小道上传递温情的 「卖菜西施」@李福贵,再到猎捕野猪、守护庄稼的 「西北抓猪王」@西北刀客,一批植根于泥土却更具诗意和浪漫性的乡村内容,正以真实而浪漫的特质,叩开观众心扉。
区别于之前的乡村内容,此阶段的创作者们不再以猎奇视角和刻板印象切入农村,不再将农村置于被动、受审视的位置;而通过在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中寻找着人与人、与自然间温情、丰富的生活方式,让观众看到,农村生活也有其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而不该只是作为城市居民幻想中桃花源的一个代餐。
并且,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助农,为乡村带去着新的创作力量和创作逻辑,直播、拍摄技术也在乡村普及。加之抖音、快手等平台对三农内容均有扶持政策和直播电商易变现的特征,在可预见的未来,破圈的三农内容将会越来越多,一些全新的赛道还有望在未来涌现。
届时,乡村话语权以及三农内容在短视频生态中的定位都有可能发生转变,而 @沂蒙二姐、@李福贵、@西北刀客 等创作者,正是这股潮流的一个注脚。
被流量发掘的新农人
「这是雪吗?这不是雪,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这是麦苗打滚撒的欢儿,这是老把式笑纹里淌出的农谚。这是雪吗?这不是雪,这是蓑衣汉子立田埂,钓起的三亩墒情,这是银梭子穿过针眼,给麦苗纳千层底的展现…」 很多网友初识 @沂蒙二姐,是从今年 3 月她以雪赋诗的这段视频开始的。
@沂蒙二姐 本名吕玉霞,是山东临沂蒙阴县的一名桃农,15 岁离开校园,16 岁就成了一名纺织女工,今年 53 岁。但作为农民,她却有着超出农民的敏感情思:从小自卑,觉得自己丑,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在幼时,作为村中 「文艺青年」 的父亲经常一边干着农活一边给她讲历史诗词和名人轶事,后来文学便成了她庸常生活中的唯一点缀。刚进纺织厂时,月工资只有 48 元,但她会拿出一半的工资购买史铁生、毕淑敏的文集。别人担心她没钱吃饭,但她说:「反正饭钱没了,我就少吃一顿」。
后来,她开始偷着尝试诗歌创作,连丈夫都不知晓她这一爱好。好在儿子理解她,知晓她热爱古诗词,于是鼓励她把写的诗歌作品发到网络上,寻找同频的人。
2023 年 4 月,她读到一位网友分享,做些许改动后创作了诗歌 《落笔千行》,由此受到网友关注,一周涨了 10 万粉丝。「柴米油盐,碎银几两,与诗与远方并不矛盾」,她在田间地头吟诗作对,歌赞土地万物,被网友亲切称为 「田埂诗人」。
通过诗歌和短视频,她用充满泥土气息的浪漫打动了网友,也让更多人看到真实、可爱的乡村。今年以来,二姐被央视、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成为抖音泛生活创作领域最广为人知的创作者之一。目前,忙着直播、采访、创作的二姐表示,「我的 30 岁、40 岁都没有现在这般充实的感觉」。
@西北刀客-公益护农 和 @沂蒙二姐 一样,是那种能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农人创作者。2024 年间,我国野猪数量高达 200 万头,在 26 个省份致害庄稼。野猪泛滥让护农狩猎人走进了公众视野,由吴志强和董春雨组成的西北刀客护农队就是其中最早的一批。四年的时间里,他们在宁夏、青海等地捕猎了 2000 多头野猪,被网友称之为 「西北抓猪王」。
在野猪躁动的夜晚,他们会按照村民提供的情报用无人机搜索野猪踪迹,锁定目标后,老吴即刻喊道:「放狗!放狗!」
随后,十余只猎犬光速奔向山野,围剿野猪。待野猪精疲力竭,无力再撞出猎犬们的包围圈后,机油手小雨登场 「放机油」。在猎人们的黑话里,野猪的血被称为 「机油」,「放机油」 就是给野猪放血,完成最后一击。
曾经,吴志强喜欢读武侠小说,是个很有 「侠肝义胆」 的人。但他没想到,曾经最好的朋友,竟因赌博借了他的钱后就人间蒸发。据吴志强透露,与狗结缘是他后续人生的一大转折。「狗不会背叛你,也不会坑害你,狗对人的感情比人之间要纯粹得多。」 对于观众而言,在激情、野性的抓猪桥段外,刀客和狗狗间 「战友」 般纯粹的情谊也深受他们喜欢。
而论今年三农领域的涨粉黑马,记录农村卖货生活的 @李福贵 必然榜上有名。8 月份时,@李福贵 凭借 「带着全村老人去旅游」 的视频迅速出圈,单月涨粉近 200 万;截至日前,她在抖音粉丝数量达 1196 万。
「在农村卖货一天能赚多少钱?」 这是她最常用的视频标题。内容也和标题一样朴素,随着开头一句 「打豆腐的来了」,后续就是她给村民卖货、和老人唠家常的内容;有时也会帮老人晒麦子,替独居老人拨通远方子女电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无脚本,无滤镜,全是农村生活的原生场景,但其中她持续带给村民的爱心、和村民们家人般的相处却总能激起最普遍的大众共鸣,戳中人心最软的地方。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她表示,「我想成为能照耀到别人的人」,而粉丝亲切称其为 「卖菜西施」。
乡土中生长的诗意
@李福贵、@沂蒙二姐、@西北刀客 等三农创作者的短视频中,鲜有精致滤镜与预设剧本,却凭借平实内容持续创造流量奇迹。这一现象背后,其实关系着短视频审美变化、用户情感认同与新农人形象塑造的多重逻辑。
其一,过度包装的网红内容已陷入审美疲劳与信任危机,「真实性」 成为短视频精品化、传达现实价值的重要因素,更具直击人心的力量。
这些新农人的创作里,有着烟火气的乡村、丰收的田野以及农人们淳朴又真诚地互动;这种近乎原生态的记录,其实精准还原了大众记忆中的 「故乡模样」,让更多长期久居城市的观众找到乡愁之寄托。
曾主持过最早的女性电视节目 《半边天》 的媒体人张越,翻山越岭去采访过二姐。她是这么评价二姐的:「你的东西跟土地连接紧密,跟劳动连接紧密,跟普通人的生活连接紧密」。
而随着 @李福贵 内容出圈,一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评论区开始认亲。「这是俺姥姥,她不会用手机,下次能帮忙让她给我打个电话吗?」「这是俺舅舅,下次给他称 20 元饼干,我给你钱谢谢。」 这些超越剧本的互动,同样是视频真实性的印证。
「这才是抖音该有的样子」,弹幕评价道。
其二,三农创作者的生命力,源于其将流量影响力转化为助力乡村的实际行动,「善举与坚守」 构建着同观众间深度的情感认同。
李福贵带全村老人旅游,源自她 「用做自媒体赚的钱回馈社会」 的愿望。平日里,当她拉着各种点心饼干、豆腐、蔬菜水果穿梭于各个乡村时,卖的货不仅便宜,还会在温情唠嗑中习惯性地给老人们抹去零头。
吴志强的 「西北刀客」 公益护农队,从内容上讲虽有其刺激性和猎奇性,但更多意义也在于对乡村的陪伴和保护。每次捕到野猪后,农民们脸上的笑容都会让吴志强觉得安心,而村中老人们也从 「担惊受怕」 到能 「睡个好觉」。
大众感受到创作者对善良、互助、感恩等基本价值的珍视,于是也愿意去共情和帮扶视频中那些困苦乡村。23 年,当 @沂蒙二姐 开始尝试直播带货,用抖音电商帮助乡亲们销售蜜桃、小米、玉米、地瓜、花生等农产品时,网友们并没有因她靠流量从诗人变为商人而失望,反而更多是理解与支持。
一次直播中,眼尖的网友发现了直播镜头无意扫到的花椒芽,便问二姐道,「花椒芽怎么不挂车?」 于是那一年,卖了花椒芽的张大爷额外收入了 4000 多块钱。
其三,这些新农人以自身特质打破大众对乡村的刻板认知,「鲜活立体」 的他们,成为重塑乡村形象的重要载体。
二姐吕玉霞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却最喜欢读书写诗。当她用文字 「记录晨起的虫鸣、暮归的炊烟、记录劳作的繁忙和田间的日常」 时,朴实的农妇形象与诗意创作便形成了迷人的反差。
李福贵背后也背负着苦难的一面。父母均有严重智力残缺,她长大后即开始承担家庭重担,但镜头里的她永远洋溢着温暖热情的笑,「像向日葵一样向阳生长」,对生活报之以歌。
对于猎人吴志强而言,需要面对的则是爱犬们在护农途中的不断牺牲。「老九」 被一头 200 多斤的野猪撞断了肩胛骨,落下残疾;「小六」 被野猪撞断了下巴,最后死在他的怀里。但他说:「狗狗选择了我们,我们选择了护农,这就是我们的命」。他养的十余条狗,都在护农途中离开了。
吴志强正在给猎犬穿戴护甲
坚韧、热情、理想主义、充沛的精神追求与扎根土地的勇气;在带着土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新农人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看待乡村的视角。
三农视频走向破圈
字节跳动数据显示,抖音中,像 @沂蒙二姐 这样分享乡村美好的新农人如雨后春笋涌现。过去一年,抖音新增超 13.6 亿条乡村视频,同比增长 24.59%;1.3 亿网友在抖音分享乡村生活,播放量达 26551 亿次,全年 449.5 万场三农直播开播。
同样,在今年 8 月的快手创作者光合大会上,快手内容运营副总裁黄咪咪也提到,2025 年快手的生活类目细分品类数量同比提升了 60%。其中包括赛鸽、养鱼、非遗文化、后期摄影等原本小众的兴趣,正在成为吸引特定圈层的重要阵地。
面向农村和乡镇市场方面,快手提供的乡村内容突破传统日常生活范畴,呈现出娱乐、学习和经营兼备的新形态。浏览快手农村内容,村口小舞台、护农狩猎、村支书、乡村美食等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成为创作者。其中,3 月涨粉 100 万的 @民女曹子榆 就是专注于细分的农机种地生活赛道的代表性创作者。
在此内容趋势下,三农视频领域出现 @沂蒙二姐、@李福贵、@西北刀客 这类头部的破圈创作者其实是一种必然。
一方面,在娱乐项目较少的农村地区,短视频是最易接触、最主流的一个消遣选择。而以 2016 年抖音上线为起点讨论,目前短视频已历经近十年的发展,成为了内容、技术均已非常成熟的内容品类;策划脚本、拍摄剪辑、直播互动等创作环节不再是奥秘和壁垒,农人成为创作者的门槛在变低。
目前已 53 岁的沂蒙二姐,刚学剪映时常常 「想剪前面一段却把后面删了」,但目前她不仅会拍摄、剪辑、加字幕,还学会了调节音量、人声分离以及画中画等进阶的剪辑技巧。
另一方面,相比早期粗放、下沉的 「农村土味」 视频阶段,目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明显可以感受到回乡的年轻血液在变多,他们也改变着三农领域的创作风格。于是,大学生村官、回乡跑山、偏远地区支教等新农人创作开始涌现。
如为学生录制啦啦操舞蹈上热搜的郑州金沙小学教师马超群 (账号名 @马老师要超群啦),带领学生们开启了 「演艺生涯」,《普通小孩》《这儿有我了》 等作品多次登上热搜榜。
《这儿有我了》 学生们的集体舞蹈
B 站 @乡村教师日记 背后的创作者丁玉玲同样是一名老师。在她的视频里,名场面最多的就是家访;而她的学生为了防止丁老师再进家门,有的搬出狗狗吓唬人,有的看见老师装作不认识扭头想跑。这些不加修饰却生动有趣的视频中,更多人关注到了乡村教育的现状与温度。
此外,每天下班就跑去村民家蹭饭的 @驻村书记-董桂林,「背后必有小登指点」、拍摄百万点赞 「人民万岁」 转场的 @农村王常珍,以及回家乡承父业买卖山货的 @跑山阿红,都让我们看到更耳目一新、更花样百出的三农内容。
在叙事、剪辑节奏和情绪抓取等方面符合更主流、年轻的受众口味,使得三农视频逐渐破圈,成为大众能够集体消费、共鸣的内容。
而在后端,账号、流量对于农村博主而言,更重要的是其与变现的无缝衔接,商业化能力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农博主作为乡村文化传播者和产业推动者,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政府合作和媒体曝光机会。并且,不同于部分赛道账号涨粉易、变现难的困境,乡村博主记录农村生活、展示农产品生长环境、分享乡土文化与其销售的农产品高度契合,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和购买欲望也会高于普通硬植入广告。这为创作者提供了简易明了的成长路径。
@沂蒙二姐 就是一个生动例证。刚刚过去的夏天里,她帮家乡卖掉了 8 万单蜜桃;在抖音电商的丰收盛典上参与直播,她短短 40 分钟就卖出 1200 单特色农产品。对于这些 「新农人」 而言,短视频和直播成为了他们强大的 「新农具」。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