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大模型的加速发展,颠覆了消费电子行业,使得每一个终端都在底层开启了 AI 的深度改造。在这之中,PC 作为最重要的终端之一,是最早开启与 AI 融合的产业,AI PC 已成为各家品牌主打的新产物。
不仅如此,在触底之后,有了 AI 的助力,整个 PC 市场也迎来了连续的增长。日前,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Canalys 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工作站的总出货量同比增长 9.4%,达到 6270 万台。而这,也是 PC 市场实现的连续六个季度的增长。
不过,在增长的背后,由于关税政策的变化,导致 PC 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变数。最为明显的便是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使得各大品牌商在一季度加快了对美国市场的出货节奏。
图片来源:Canalys
IDC 全球设备追踪副总裁瑞安·雷思 (Ryan Reith) 表示:"大多数人都在重新评估接下来几个月的情况,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供应链检查尚未显示任何重大变化,但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形势几乎太不稳定,难以做出重大商业决策。"
另外,基于当前政策的变动,多数 PC 厂商开始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以降低影响。最新消息显示,特朗普已批准对未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 90 天的关税暂停。考虑到中国是 PC 的主要制造国,后续品牌商将完成面向美国市场的出货转移,以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减轻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连续六个季度增长,苹果增速最快
在 AI 换新以及系统升级的红利下,全球 PC 市场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增长期。今年一季度,笔记本电脑 (包括移动工作站) 出货量达到 4940 万台,同比增长 10%;台式机 (包括台式工作站) 出货量为 1330 万台,同比增长 8%。
从市场排名来看,头部仍没有较大的变化,联想仍旧保持其在全球 PC 市场的领先地位,笔记本和台式机出货量达 1520 万台,实现 11% 的增长。排名第二的惠普出货量年增长 6%,达到 1280 万台。戴尔在连续几个季度同比下降之后,第一季度出货量达到 950 万台,实现 3% 的增长。苹果凭借 22% 的强劲增长,稳居第四,出货量达到 650 万台,占据 10.4% 的市场份额。华硕以 9% 的增长和 400 万台的出货量跻身前五。
图片来源:Canalys
增长的背后,主要来源于两个因素的推动。其中,AI 是刺激市场新需求的关键。Canalys 报告数据指出,2024 年标志着传统 PC 向 AI PC 的重大转变,预估 2025 年全球 AI PC 出货量超过 1 亿台,占 PC 出货总量的 40%;到 2028 年,全球 AI PC 出货量 2.05 亿台,2024 年至 2028 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44%。
早些时间,几乎所有的 PC 品牌商都宣布了拥抱 AI,并将其作为产品的主打卖点。不仅如此,AI 功能的叠加,也让 PC 产品有了更高的溢价能力。Canalys 预计,与未集成 NPU 的类似配置 PC 相比,AI PC 将享有 10% 至 15% 的价格溢价。到 2025 年底,800 美元以上价格的 PC 中,超过一半将具备 AI 能力,这一比例到 2028 年将增长至超过 80%。
AI 之外,另一个推动 PC 出货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就是 Windows 11 系统的换代。此前,微软方面曾表示,从 2025 年 10 月 14 日起,Windows 10 将不再接收安全更新。公开信息显示,Windows 10 是微软在 2015 年上线的操作系统。2021 年,Windows 11 发布上市。
但是,从市场份额来看,Windows 10 依然是目前全球桌面 Windows 版本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操作系统。截至 2024 年 10 月,Windows 10 在 Windows 系统中的市场份额占比为 60.95%,Windows 11 为 35.58%,Windows 7 为 2.62%。较大的换代空间,也成为 PC 市场增长的一大推动力量。
另外,一季度全球 PC 市场的增长,当然也与关税政策的变化有关。OEM 厂商在特朗普政府宣布首轮关税政策前,加快了对美国市场的出货节奏。Canalys 首席分析师 Ishan Dutt 表示:「得益于厂商为应对首轮关税政策提前向美国加速出货的推动,2025 年第一季度,PC 出货量大幅增长。」 其中,联想和惠普第一季度在美国的出货量分别增长约 20% 和 13%。
产业链 「失血」 加速重构,市场或由增转跌
技术的迭代和演进,成为 PC 市场增长的推动力量。但现在,政策的不稳定,导致 PC 市场或将出现较大的变数。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特朗普叫停了已于 4 月 9 日生效的全面对等关税,但仍保留了对全球范围内所有进入美国的商品征收 10% 的基准关税。
并且,除中国外,一位白宫官员表示,特朗普总统周三宣布的为期 90 天的关税暂停不适用于美国对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商品加征的关税,美国对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没有涵盖在美墨加协定 (USMCA) 中的商品加征的 25% 关税仍然有效。90 天关税暂停后,未来还存在较大的变数,市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有很大的波动。
不可改变的是,关税的增加,进一步导致美国 PC 市场终端厂商压力的增长。在此次 「对等关税」 叫停之前,美国电脑制造商 Framework 就宣布,将 「暂时暂停」 在美国销售部分笔记本电脑,并指出在关税政策影响下,销售的最低端的型号将面临亏损。META PC 也透露,计划对 PC 零部件涨价最高达 50%,称关税政策使其无法继续维持现有价格。还有报道称,戴尔在美国市场已经取消或降低了多款电脑的折扣幅度。
为了应对政策的影响,多数渠道商也都增加了相关的库存,这也使得 Q1 的 PC 出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终端的售价来看,关税带来的成本的上升大概率也会由消费者买单,届时也将会影响美国 PC 市场的增长。考虑到美国是全球最大的 PC 市场,单一市场的变动或许会导致全球 PC 市场结束增长。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若美国市场需求下滑 10%,全球 PC 出货量可能减少约 3%。
相关数据显示,PC 品牌对美国 PC 市场依赖程度依序为苹果 (44%)、戴尔 (41%)、惠普 (33%)、宏碁 (25%)、联想 (19%)、华硕 (16%),在相关政策出台后,品牌商更多的是保持 「观望」 状态,并未在公开场合做出详细的表态。但在新政下,PC 生产线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
当前,PC 生产线多数集中在中国,为了应对风险,头部 OEM 厂商在加速推进生产多元化,转移至美国生产目前并不现实,只能是外迁至东南亚,减轻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此前,惠普首席执行官 Enrique Lores 就在最新财报电话会上透露,到今年底,惠普在美国销售的产品中将有 90% 在中国以外生产。
根据 Omdia 最新 《平板和笔记本显示面板及 OEM 市场追踪报告》 分析报告指出,2025 年前四大 PC 品牌会持续加大外移中国的 OEM 生产订单,特别是前三大美系 PC 品牌客户,可望拉高东南亚生产比重,从 2024 年各自占比 15% 左右的比重,2025 年目标拉高到 20~25%。
2023~2025 年全球前四大 PC 品牌客户的 OEM 生产地区比重变化
Omdia 显示研究首席分析师林筱茹表示,在北美的关税新政策下,未来 PC 产业供应链将切分为二,北美市场订单的东南亚制造,以及其他市场的中国制造两大块,并用最后组装地区作为关税征课的条件。
不过,生产线的转移并不是一朝一夕,即便是转移至东南亚,也并不代表成本就一定下跌。
「现阶段东南亚的 PC 产业供应链自给率仍然不足,大多数需仰赖中国出口零组件至当地组装,品牌需共同负担材料运费成本,虽然东南亚具有劳动工资便宜的优势,但对比中国各方面均成熟且完整的 PC 产业供应链,东南亚新厂的制造成本短期内仍高于中国,因此,品牌初期仅将高价格敏感度的低阶 PC 机种订单快速移转,未来将视产能提升与供应链的情况,逐步再拉高其他中高阶 PC 机种在东南亚制造的比重。」 林筱茹进一步指出。
另外,生产线转移的背后,也是供应链的一次集体 「失血」,物流等多个环节的成本都在暴涨。短期来看,关税政策的波动,正在让 PC 市场的神经加速紧绷,就像惠普、戴尔的股价一样,「关税暂停」 后能大涨超 10%,但此前跌去的则要更多。(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