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 5 月 12 日电 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近半数新三板挂牌公司去年净利润增长
全国股转公司近日发布 2024 年业绩总结,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共有 5844 家挂牌公司披露去年年报,共实现营业收入 1.71 万亿元,同比增长 0.88%,净利润 655.81 亿元。近半数挂牌公司净利润增长,超两成增速 50% 以上。总体来看,挂牌公司业绩表现韧性较足,专精特新特点鲜明。据统计,截至目前,78 家挂牌公司披露 2025 年一季度报告,共实现营业收入 89.39 亿元,其中 45 家公司实现营收增长;共实现净利润 10.03 亿元,其中 44 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
•深圳印发建设产业金融中心行动方案 推动长期资本精准服务 「硬科技」 发展
日前,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深圳证监局联合印发 《深圳市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建设产业金融中心行动方案 (2025-2026 年)》。《行动方案》 明确,「十五五」 期间,深圳力争构建形成适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优质创新资本集聚的高质量资本市场,以一流的创新资本形成机制、一流的标杆企业、一流的行业机构、一流的市场发展生态、一流的风险防控体系,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圳新样本、新实践,并推出 20 项具体举措。
•大厂各显神通 AI 人才争夺战打响
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 50 人论坛上,宇树科技创始人、CEO 王兴兴表示,目前宇树科技已经在上海建立分公司,各种岗位都很缺人。记者注意到,随着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今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启 AI 岗位大规模招聘,一场围绕 AI 人才的激烈抢夺战正全面打响。
上海证券报
•看好 A 股配置价值 长线资金积极行动
A 股优质资产正在被社保基金、养老金、QFII 等长线资金持续加码,截至一季度末持仓市值已经超过 6000 亿元。从最近一个月来的调研情况看,外资机构频频出动,密集调研上市公司。从机构观点看,当前权益资产长期配置价值凸显,有较多投资机会可以挖掘。
•多重退市风险齐发 多家*ST 公司收到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近期,多家*ST 公司因触及不同的强制退市情形陆续收到交易所送达的 《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据记者统计,截至 5 月 11 日,6 家收到 《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的*ST 公司中,5 家系触及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1 家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指标。
值得关注的是,退市新规增加财务类退市风险警示公司 (*ST 公司) 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条件,要求*ST 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无保留意见,否则将予以退市。从目前触及财务类强制退市指标的*ST 公司来看,内控审计意见这一新增的退市指标 「杀伤力」 正在显现。
•「两重」 项目不断刷新 「进度条」 牵引投资稳中有进
近期,「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项目牵引下,多地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与此同时,宏观政策持续发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对此,专家表示,随着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各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二季度投资增长将保持稳中有进。
证券时报
•24 家创投机构募资 155 亿 「浇灌」 科技型企业
债券市场 「科技板」 正式落地,创投机构成为重要的参与主体。根据交易商协会统计,截至 5 月 8 日,有 24 家股权投资机构注册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预计总体规模 155 亿元。
其中,元禾控股、鲁信创投、金合盛等 14 家股权投资机构发布公告,预计发行规模 60 亿元;君联资本、启明创投、东方富海、毅达资本、金雨茂物、泰达科投、中科创星等 10 家股权投资机构进入注册通道,其中 7 家为民营企业,多家机构设置票面利率跳升、转股等条款。
根据股权投资机构发布的公告,所募资金将用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金出资和股权投资,为该领域的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消费企业密集境外上市 「新消费」 概念站到资本风口
据了解,2025 年以来,消费类企业如茶饮品牌中的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霸王茶姬纷纷在港股和美股上市,同时还有老乡鸡、遇见小面、绿茶、鸣鸣很忙等众多消费类企业正在上市进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有不少是新消费企业。
对于这一轮消费类企业赴境外上市的热潮,分析人士指出,在契合促消费的政策纲领下,一方面前几年是消费类股权投资高潮期,在当前时点其背后的机构有着退出需求,尤其对赌协议带来了迫切的上市需求;而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头部消费类企业面临着国际化需求,上市对其国际化扩张以及品牌提升均有相应助力,以整合更多资源。此外,消费类企业尤其是新消费企业上市,更是顺应消费趋势变化的必然举措。
•市场按下优胜劣汰 「加速键」 公募基金努力出招应对
A 股按下优胜劣汰 「加速键」,年内已有 140 余家上市公司遭到 「披星戴帽」。在实施风险警示后,这批公司多数出现股价重挫,重仓基金 「受伤」 也在所难免。不过,公募基金 「踩雷」 的比例仍然较低,且多数属于 ETF 等被动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公募基金对于 ST 股的兴趣较过往已大幅下滑,但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在有可能摘帽之际被公募关注。近日,类似公司的机构调研会就吸引了相关公募基金参与。
证券日报
•「科八条」 下已现百单并购 上市公司发力全链条整合
据统计,自 《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以下简称 「科八条」) 发布以来,科创板并购交易数量已达到 100 单。这标志着科创板并购市场活跃度再上一个新台阶,助力上市公司驶入高质量发展的 「快车道」。
在政策支持下,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持续升温。据统计,「科八条」 发布后,科创板新发布并购交易 100 单,已披露的交易金额合计超过 247 亿元。其中,今年以来,科创板新增披露 39 单并购交易。
•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拟出资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银行系 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队伍正加速扩容。继 5 月 7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关于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兴业银行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名称暂定) 后,5 月 8 日,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均发布了有关出资设立 AIC 的公告。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加入,AIC 或将成为银行参与科技金融和股权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也有利于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从未盈利上市到盈利摘 「U」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企业进阶正当时
科创板助力高成长潜力企业稳步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第五套标准上市公司摘 「U」 队伍已增至 9 家。
科创板在设立之初便推出了 「市值+研发」 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迈出境内资本市场允许无收入、未盈利企业发行上市的第一步。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记者表示,这一创新举措高度契合硬科技企业发展规律:此类企业普遍面临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困境,科创板的包容性上市标准不仅为其注入关键资金,助力攻克核心技术壁垒,更能吸引长期资本聚焦科技创新,推动 「资本+技术」 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从宏观视角来看,此举加速我国经济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对优化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