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海克财经 ,作者 | 许俊浩
一度热火朝天的音乐节现已悄然生变。
较为明显的变化是热度回落、趋势向下,甚至有多场音乐节近日取消。原定于 5 月 17 日、18 日举办的平潭 2025 蓝眼泪音乐节、同时期的晋中 2025 艾斯音乐节,以及原定于 5 月 24 日、25 日举办的湖州 2025 莫干山奇幻音乐节先后发布 「延期」 通知。
需要说明的是,音乐节绝大多数延期的情况,实际并无明确后延期限,直接由主办方统一做退票处理,本质就是取消。如果档期更改,主办方会重新开票售卖。
音乐节本是新生代聚集地。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2024 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2024 年国内 5000 人以上的大型音乐节场次超过 540 场,累计票房近 24 亿元,观演人次超过 581 万;大型音乐节观演观众年龄 74.5% 在 29 岁及以下,其中 00 后占比达 41.2%。
七成以上观众为互联网原住民 Z 世代,即 1995 年至 2009 年出生用户,这使关于音乐节的一切在社交媒体上蔓延得尤其快。
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资深乐迷频繁吐槽阵容同质化、氛围商业化,针对各个厂牌均有相应攻略,「避雷」 呼声奇高;粉丝群体看重与明星近距离互动,助推跨界元素大量涌入,把音乐节变成了拼盘演唱会和粉丝见面会。音乐节主办方想要 「讨好」 年轻人却不得其法,在流量与音乐本身之间摇摆,扎堆官宣又临时取消。
热潮不会永不退。音乐节终究要找到情绪、艺术与商业间的平衡,以及真正能够维系长久的 「流量」。
何来因故取消
音乐节正在降温。
据调研机构道略音乐产业数据,2025 年第一季度,国内共举办音乐节活动 43 个,2023 年、2024 年同期分别为 28 个、44 个;由于 5000 人及以上的大型音乐节减少,第一季度全国音乐节观众人数同比下降 34%,为 74 万人次。
即便是保有相当热潮的五一假期,也有音乐节因故取消,比如北京无限音乐节、常德柳叶湖沙滩音乐节等。据海克财经统计,2025 年上半年,已有近 20 场音乐节取消。
更为致命的是,音乐节最常见的取消理由就是 「没有理由」,官方通告中往往表述为 「因故」 或 「不可抗力」。
为此,用户们自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踩坑」 经验。小红书博主 「滚人 Live 指南」 就发笔记称,长得就像不可抗力的音乐节就别去了。该笔记获得 2000 点赞,评论超过 1000 条,引发许多用户的强烈共鸣。大量用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参加音乐节遭遇的种种问题,还有用户担心地询问自己即将参加的音乐节是否会取消。
这种 「因故」 在业内并非秘密,大多数音乐节的实际取消原因就是票房不佳,只是官宣时不便写明。有相关从业者在接受 《南方周末》 采访时举出 2024 年广州星巢秘境音乐节为例,该音乐节门票发售量约 1 万张,实际只卖出不到 3000 张,最后以不可抗力为由取消。
要知道,音乐节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艺人费用,为 50%-60%;场地租赁、舞台搭建、设备租赁等布置费用占比在 20%-30%,其余则为营销、安保、管理、物料等。音乐节的主要收入则来自票房,占比可达 50%-70%。如果门票销售额无法覆盖成本,取消至少能够减免艺人支出部分成本,对主办方来说经济损失更小。
官方的遮掩使用户不得不化身福尔摩斯,想尽办法保障自身权益。
赣州芒禾音乐节即是一例。2025 年 3 月,该音乐节宣布定档清明节假期的 4 月 4 日、5 日,开票后不久宣布延迟并退票。4 月中,该音乐节又宣布定档至 5 月 10 日、11 日,并再次开票售卖。然而到 4 月底时,官方宣布 5 月 11 日单日活动取消,再到原定开场前一周即 5 月 3 日,官方宣布 5 月 10 日活动亦取消,整个音乐节均做退票处理。
在广州从事互联网工作的小徐表示,在官宣取消前,社交媒体已经给他推送了不少该音乐节票房不佳、可能取消的信息,他一直 「抱有幻想」。官宣 5 月 11 日活动取消时,小徐还庆幸自己仅购买了 5 月 10 日门票,不至于因为购买两日通票而产生麻烦的退票手续。很快,5 月 10 日的活动也宣告取消,小徐不得不退掉已经预订的火车票和酒店。
小徐说,鉴于芒禾音乐节此前有过延期情况,他预订酒店时留了个心眼,特地选择了可以无责取消的酒店。他们乐迷圈微信群内,就有其他人因酒店难以取消而四处投诉、维权。
资深乐迷小宁的消息更加灵通。小宁说,他们乐迷群在主办方官宣取消前就已流传一条截屏视频,内容显示在芒禾音乐节 5 月 10 日阵容名单上的乐队麻园诗人宣布 5 月 10 日档期空了,可接工作。看到视频后,包括小宁在内的不少群友选择立刻取消车票、酒店等。小宁说,自 2024 年以来,他遭遇了好几次音乐节因故取消,也曾因行程变化造成损失,现在学会了 「预判」 来规避。
不写明原因或含糊其辞本身就能说明问题。如果真遭遇必须取消的情况,官方一般会尽可能给出具体原因,比如 2025 潍坊风筝音乐节明确说明因大风橙色预警而取消。也有少部分音乐节较为坦诚,比如济南 YOMA 音乐节就大方官宣,承认票房不佳,配合相应赔偿方案,反而能获得用户谅解。
小众大众之间
音乐节面临亏损困境,根源在于高成本投入与客流量不足的矛盾。
自 1999 年国内首个音乐节 「Heineken 节拍 99 夏季音乐节」 算起,音乐节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已超过 20 年,原先一直是以摇滚和民谣为主的小众活动。2010 年全年国内音乐节活动的数量约为 30 场,这个数字还不如 2023 年以后国内一次长假举办的音乐节数量。
圈层扩大的契机在 2019 年。这年 5 月,爱奇艺出品的综艺 《乐队的夏天》 掀起了人们对乐队音乐现场的审美风潮,第一季节目有超过 14 万用户在豆瓣打出了 8.7 的高分,参加节目的各大乐队也随之爆红。
但节目的流量和口碑很难长期维持。2020 年播出的 《乐队的夏天》 第二季,在豆瓣仅有不到 7 万用户评价,评分也降至 7.4。到了 2023 年播出的第三季,豆瓣仅剩约 3 万人评价,评分为 7.2 分。
综艺节目助推音乐节从摇滚音乐的小众群体扩散到普罗大众,其曝光量本身也能反映普通人对摇滚乐和音乐节的看法——一时新鲜。部分用户受节目影响,渴望参加线下乐迷聚众狂欢的音乐节活动,只是彼时因疫情压抑了需求。这促成了 2023 年音乐节火热到破圈的情况,但这火热后面藏着颇多变数。
新晋乐迷小庄即属尝鲜派。
小庄对海克财经表示,在观看 《乐队的夏天》 以前,她从未了解过摇滚乐,也没有看过乐队现场,听的歌都以流行音乐为主;因为节目,她喜欢上了回春丹乐队,一直渴望看一次回春丹的现场,直到 2024 年才如愿。体验过后,小庄觉得参加音乐节太累了,表示并不打算真正 「入坑」 摇滚乐,是否参加活动要 「随缘」。
资深乐迷则对爆发期后音乐节的同质化和其他乱象颇为不满。
在出版行业工作的 90 后小栾是资深乐迷之一,喜爱摇滚乐超过 10 年,很早就开始参与迷笛等知名摇滚音乐节。受疫情影响,她有几年时间一次音乐节也没有参加过,2023 年便报复式 「蹦迪」,只要有喜欢的乐队就购票,几乎每个月都会去不同城市参加音乐节活动。随着参加的音乐节越来越多,小栾却感受到了明显的审美疲劳——常见的都是痛仰、二手玫瑰、万能青年旅店等知名摇滚乐队,阵容的差异化越来越小。
出于票房考量,许多主办方会选择大众认知度较高的乐队,二手玫瑰便颇为典型。获得 《乐队的夏天》 第三季冠军后,二手玫瑰还参加了湖南卫视知名综艺 《歌手 2024》,是摇滚类型中曝光量相对较大的乐队。2024 年至今,许多有摇滚元素的音乐节都有二手玫瑰的身影。2025 年五一假期,二手玫瑰参加了 5 场音乐节演出,从 5 月 1 日的武汉仙人掌音乐节一路演到 5 月 5 日的宝鸡银杏音乐节。
国内像二手玫瑰这样知名的摇滚乐队其实数量并不多,《乐队的夏天》 第三季也曾因为请来的嘉宾与前两季节目有重复而引发观众不满。当音乐节数量从 2019 年的一年百余场猛增至 2023 年爆发期的一年几百场,乐队就不够用了。
正是因为曾有短暂爆发,许多并不理解摇滚乐和音乐节精神的主办方涌入市场,加剧了供需不平衡。大量主办方选择相似乐队,使这些乐队的价格水涨船高,自然推高了举办音乐节的成本。有从业者在社交媒体上提及,2019 年需要 300 万-400 万元的乐队阵容,2023 年以后猛涨至 1000 万元以上,有些乐队的要价翻了几番。
拉新不足,又无法留住老用户,音乐节就必然要面对票房销售不力而导致取消的现状。
新流量哪里来?
此前音乐节的火热破圈,离不开各地地方文旅的强助力。
天津、常州、日照、赣州、东莞等城市以减免租赁费用、专项资金补贴、资源倾斜等各式政策支持音乐节对当地产业的拉动。以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为例,官方数据显示,5 月 2 日至 5 月 4 日的音乐节活动吸引了约 8 万观众观演,拉动东莞文旅、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消费约 2.8 亿元。
但扶持无法解决所有流量问题。
前述赣州芒禾音乐节就是这样。原先该音乐节的购票政策叠加了赣州文旅补贴,前 1 万张门票每张补贴 100 元,原价 159 元的单日普通门票仅需 59 元,却没能带动其他类型门票销售和整体流量。截至官宣取消时,赣州芒禾音乐节除特殊优惠门票外,其他绝大部分门票均未售罄。有用户反馈,取消前还出现了不少折扣门票,VIP 门票从两张套票约 900 元降至 688 元,又降至 500 元。
按照赣州芒禾音乐节官宣阵容推测,艺人费用至少在 400 万元以上,即便加上 150 万元的文旅补贴和场地租赁费用的减免,也无法让主办方收回成本。取消的代价远小于如期举行。
还有主办方试图扩大音乐节的音乐类型,从摇滚、民谣延伸至流行、说唱,以求吸引不同类型的乐迷。
前述乐迷小栾对此颇为反感。小栾表示,摇滚乐迷在现场有自己的 「玩法」,与其他类型乐迷很难 「玩到一起」,会出现自己嫌对方 「罚站」,对方嫌自己 「乱蹦」 的情况。
不顾口碑地强行把不同类型演出嘉宾集中在一起,很容易遭到 「反噬」。比如前述已取消的晋中艾斯音乐节,许多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反馈主办方不分摇滚、流行、说唱,是 「乱来」,「混到哪边都不讨好」。
为寻求流量突破,2025 年的部分主办方甚至将目光投向了跨界的网红、明星:五一期间的常州太湖湾音乐节,阵容有相声演员岳云鹏和演员罗云熙、张新成、任嘉伦等;在抖音拥有 1039 万粉丝、号称 「颜值博主」 的网红何秋亊,参加了 2025 年五一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和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的演出;在抖音拥有 386 万粉丝、同样以拍摄 「颜值」 视频为主的 「皮皮皮皮朱」,参加了五一期间的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
跨界的确为音乐节带来了新用户和新流量。如今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搜索音乐节,可以看到大量粉丝拍摄、宣传的明星视频,相当于把明星见面会、演唱会的模式搬到了音乐节。原先的乐迷声量很难与这些粉丝相比。
争议亦随之而来。
如 5 月 1 日的常州太湖湾音乐节,罗云熙因演出超时而影响了后续歌手周深的设备调试。观众在社交媒体上记录的现场情况是,罗云熙原定表演时间为 20:00-20:30,却超时至 20:43 才结束表演,致使需要于 20:50 开场的周深团队仅剩 7 分钟调试设备。尽管周深最后完成了设备调试并成功演出,双方粉丝却在网上相互攻讦,以至 「占用演出时间」「音乐节超时」 等话题登上热搜。
不少演员跨界无作品、多为翻唱的现象,难免招致乐迷 「花钱来看艺人 KTV」 的吐槽。小红书用户 「会发光的鱼 yu」 就评论称,希望把音乐节还给歌手和乐队。该评论获得 1.2 万点赞,还有大量用户在下方回复 「附议」。
事实上,跨界艺人的票房号召力未必如主办方所想。例如邀请了赵露思、张晚意等演员的五一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并没有出现门票售罄、抢票等状况。
热度渐退,音乐节票价便开始理性回调。此前音乐节单日单人普通票票价多在 300 元至 600 元,高者甚至达 700-800 元;如今大部分音乐节票价都在 300 元以下,而且已有不少音乐节选择不再区分普通票与 VIP 票,甚至还推出了 100 元左右的早鸟票。
亦有主办方稳中向好。比如坚守摇滚乐小众圈层的迷笛,目前还保持着较好口碑;同样知名厂牌 「草莓」 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拟于 6 月在日本东京举办音乐节。
在当前 C 端消费热情明显不如早年的情况下,观众愈发看重音乐文化、演出阵容的独特性和票价的合理性,快餐式音乐节复制流量明星的模式必将行之不远。从现场氛围、情绪释放、线下社交等角度来说,音乐节有着刚需的一面,但从一时爆发的需求到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改善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