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伯虎财经,作者 | 路费
2023 年二季度,瑞幸咖啡 (以下简称 「瑞幸」) 以 62.01 亿元总收入首次超过国内咖啡从业者心中的 「白月光」 星巴克中国,成为国内的咖啡一哥。两年后,瑞幸咖啡的营收已经是星巴克中国的两倍。
财报显示,二季度瑞幸营收 123.6 亿元,同比大增 47.1%,创下了过去四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增速;净利润达到 12.5 亿元,同比增长 44%。
这当然不是这家公司的常规状态,外卖大战在相当程度上增幅了瑞幸的市场表现。在天降互联网大哥托举下,现制饮品的门槛被打到了免费。大量消费者即便喝不了,也会用它塞满冰箱。瑞幸的外卖订单比例在二季度首次超过了 30%、配送费用从 6.1 亿元增至 16.7 亿元就是最好的体现。
但外卖大战同样催化了瑞幸积累的规模优势。
过去我们对于瑞幸最大的担忧莫过于怎么说服更多的人喝咖啡?这决定瑞幸瑞幸这套打法的天花板。去年二季度瑞幸一度面临高达 20.9% 的自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随后也放缓了开店节奏。
转机来的太突然。瑞幸积累的门店、供应链和数字化优势在海量订单的冲击下被放大,外卖大战实际上帮助咖啡品牌进行了消费者教育。这不仅让瑞幸找回开店节奏——单季新增门店高达 2109 家,季末门店总数突破 26206 家,同时自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 13.4%。
靠外卖打通了 「任督二脉」 的瑞幸,是否真的高枕无忧了?倒也未必,现制饮品行业的竞争历来惨烈,上半年库迪靠着店中店的 「邪修」 功法把门店开到了 15000 家,背靠蜜雪冰城的五环外玩家幸运咖官宣 「进城」,要突破万店门槛。指望着斜杠咖啡打破瓶颈的不止蜜雪冰城,今年 6 月古茗官宣签约吴彦祖,加码咖啡赛道。平台的大放水固然便宜了瑞幸,但对于追赶者同样是不错的增益 buff。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瑞幸是怎么赢的?
2、追赶者对于瑞幸的影响有多大?
3、瑞幸能成功出海吗?
01 连锁品牌的胜利
外卖平台选择用来引流的补贴类目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标准:既需要是人们高频消费的类目,以保证能够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去多次下单;还需要有足够的标准化程度,来尽可能地完成履约。
连锁的咖啡和奶茶品牌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咖啡本质是奶、咖啡和水的排列组合,瑞幸用上全自动咖啡机以后,影响效率唯一的阻碍也没有了。早在 2019 年,瑞幸就能做到保证两分钟内出单。不过标准化高更像是行业的基础功法,极简主义的霸王茶姬凭借自动萃茶机可以把出杯速度降到 8 秒一杯。
不同的是规模,以及规模背后的供应链能力。
规模越大,意味着能够承接的订单越多。瑞幸目前拥有超过 2.6 万家门店,超过星巴克中国和库迪的总和。体现到财报上,就是本季度瑞幸的直营单店营收和整体营收都在上涨,前者同比提高 12%,来到了 53.8 万元的水平;后者直接增幅 47%,123.6 亿元的营收比彭博的预测足足高了快 13 亿元。
供应链能力则决定了瑞幸能够在外卖提供稳定供给的同时优化毛利。
餐饮商家抱怨外卖大战的情况并不少见,外卖大战并不仅仅是平台的单方面撒币,平台商家也需要补贴活动,本质上是牺牲部分利润换取单量增长。咖啡和茶饮是平台补贴的大头,比如京东补贴外卖时,就把一半预算划给了奶茶咖啡连锁品牌,所以从费用来看,瑞幸除了配送费猛涨了 175.1% 外,其他费用的同比上涨并不明显,特别是营销费仅为 5.9 亿元,同比增长 37%,低于去年同期的 42.5%。但值得关注的是,瑞幸本季度毛利同样来到了同期最高的 62.8%。
我们认为,这部分提升主要得益于规模效应。瑞幸供应链和门店的协同布局使其在面对更大规模订单时,进一步摊薄了成本。二季度瑞幸咖啡豆直采比例提升至 85%,第四座烘焙工厂——厦门创新产业园正式动工,投产后年烘焙产能将达 15.5 万吨,相当于每天能生产 425 万杯咖啡。持续上升的订单规模带动了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从而推动了瑞幸的成本优化:二季度材料成本占比从去年同期的 40% 降至 37%。
更重要的是,和所有连锁品牌一样,品牌增长并不是一直和门店数量正相关。市场容量不变的情况下,瑞幸一定会碰到一个临界点——随着开店的增加,门店的销售不再增长,反而下降。
说服用户喝咖啡并不容易。瑞幸花了三年,才积累了 6491 万用户。但今年二季度,瑞幸月均交易用户数为 9169.7 万人,新增长超 2870 万人,占比接近 32%。这个数据很容易让我们想像出一个链路:本来不爱喝咖啡的用户,在低价的诱惑下开始尝试,而其中相当部分选择了名声在外的瑞幸。
02 升级的乱战
瑞幸当下必然是处于春风得意的阶段。互联网大哥撒出去的水,大部分浇灌在了自家这片土地上,产品、品牌到规模的飞轮突然开始加速转动。但同行的竞争也都在加速。
除开星巴克中国,瑞幸的主要对手有两类,一类是库迪这种同门师兄弟。
除了在产品上跟随瑞幸、率先发起 9.9 元的价格战,库迪又乘着外卖大战,把价格下探到 2.68 元、1.68 元。这样的操作非常立竿见影,一些门店的日单量直接飙升至 500 杯,甚至在一些高峰时期,日单量可达 700 杯。
在开店这个的层面,库迪也走的更加极端。去年 5 月,库迪和华莱士、美宜佳、苏宁易购达成合作协议,要在这些店内开便捷店,并使用门店原有人力,简而言之就是 「店中店」。这些店型的加盟门槛也更低,官方喊出了 「最低 10 万起开店」。靠着这种低成本的邪修扩张模式,库迪的门店数量一路飙升。去年 1 月,库迪的门店超过 6500 家,到今年二季度已经突破了 1.5 万家。
另一种是幸运咖这种背靠奶茶品牌的选手。
之前幸运咖的打法和蜜雪冰城几乎是复刻,定价明显低于瑞幸和库迪,平均客单价在 8 元左右,美式咖啡甚至仅需 5.9 元,拓店也瞄准下沉市场。由于背靠蜜雪冰城,幸运咖在供应链上的优势更加明显。据报道,以 100% 阿拉比卡咖啡豆为例,幸运咖给到加盟商的价格是 70 元/公斤,而行业平均采购价为 120 元/公斤以上,折价近 40%。
进入 2025 年,幸运咖明显加快了开店步伐,喊出了 2025 年门店破万的口号,并且把一二线城市定为了扩张重点。以幸运咖七月初的 6140 家门店为起点,这意味着未来每个月,幸运咖要开出 600 家门店。
盯着咖啡这条赛道的玩家也远不止这两个。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平均每年渗透率只能提高 2%,寻找新市场的需求非常急迫。不少茶饮品牌都把目标放在了咖啡市场。比如古茗今年就在自家门店大规模上架了咖啡品类,定位和瑞幸类似,聚焦 10-20 元中端价格带。
瑞幸的优势在于,对于竞争者而言,它是一个六边形的存在。库迪虽然剑走偏锋,但无论是盈利水平还是供应链打造都远不及瑞幸。库迪 CEO 钱治亚承认,「门店爆发式的增长,给库迪的供应链体系、运营体系和技术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而对于本身拥有很强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新茶饮跨界选手,他们本身的市场认可度远远不及瑞幸,同时也需要面临一些后发劣势。和奶茶主要以休闲需求为主不同,咖啡是打工人的提神刚需,因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一个好的点位,决定一家咖啡店能不能赚钱。在一二线城市,好的点位大多被瑞幸和库迪占领,这也是后来者想要追赶的一个巨大阻碍。
但对于那些品牌们而言,这些都没那么重要,只有增长最重要。
03 无限战争的宿命
进入 2025 年,瑞幸的海外探索脚步明显加速。年初,瑞幸进军马来西亚市场,通过加盟模式在马来西亚快速铺开了 24 家门店。到了今年二季度,瑞幸又在美国开出两家自营门店。
压力来自于国内同行。现制咖啡的可复制性仍在持续吸引着新玩家的入局,瑞幸也需要去海外寻找新的增长机会。而在海外,瑞幸的慢可能就会成就对手的快。据报道,早在 2019 年,瑞幸就曾计划联手中东餐饮巨头 Americana 集团进军中东和印度市场,财务造假时间的爆发导致此事搁置。去年,库迪率先在迪拜开出首店。
但比起在国内,海外的咖啡市场更加难做,商业模式也在摸索当中。瑞幸咖啡 CEO 郭谨一曾形容,在世界咖啡市场,中国是 「捡钱」 的市场,海外是 「抢钱」 的市场。
比如瑞幸在美国也发优惠券,也开快闪店,但总体上并没有继承国内 「先规模,后盈利」 的策略,产品定价侧重中端,仅仅是略低于星巴克,而不是更亲民的低价。这当然不是瑞幸不想,实在是不能。
海外的咖啡市场更成熟,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大。有的追求风味,讲究的是豆子的品质和烘焙度;有的则追求极致的甜度,产品开发的难度也会随之升级。
同时,更成熟的市场,也意味着更多的本土竞争对手。库迪在韩国的产品大多售价在 3000 韩元左右,折合人民币 8 元至 15 元,低于韩国的本土品牌 Mega,但韩国本土的咖啡馆很多,产品上也更针对本土消费者的需求,这也导致库迪不得不关闭韩国门店。
考虑到瑞幸目前的优势,未来的一段时间大概率仍然会是稳定的增长。但就像外卖大战的主角们那样,国内企业唯一的路,就是在不断的竞争中保持迭代,这也是瑞幸必须走的路。
参考来源:
1、光子星球:外卖大战,打肥瑞幸
2、投研:瑞幸:小蓝杯 「狂飙」,「咖啡一哥」 一片坦途?
3、定焦:5 块 9 的幸运咖 「进城」,瑞幸库迪慌不慌?
4、酷玩实验室:57 元一杯卖给老外,「穷鬼之光」 瑞幸人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