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迈点
今年夏天,酒店房价 「冰火两重天」 成了显著特点。据知情人对迈点透露,部分酒店的价格高到离谱,甚至超过了冬季的三亚,而一些沿海酒店的房价较去年下跌超 1000 元,真可谓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01 这个夏天,酒店房价天价与跳水齐现
说到房价,人们很容易想到冬季的三亚。冬季寒冷,大家都向往迁徙去温暖的三亚过冬,供需关系的失衡使得当地房价上涨。不过,即便如此,三亚也并非所有酒店的价格都高不可攀。虽然像海棠湾的标志性酒店亚特兰蒂斯,房价最低 3680 元,最高达 97999 元,但这种高价房型通常不是普通家庭的首选。在携程上查询就能发现,不少酒店价格亲民,比如五星级的三亚福朋喜来登酒店,180 度豪华海景大床房和双床房均 974 元起;同样是五星级的三亚绿衫壹居度假酒店,豪华标准大床房、双床房 839 元起;三亚亚龙湾鑫亚酒店的双床房更是 788 元起。
按常理,夏天全国高温,酒店房价不该有太大差距,可事实却出人意料。据知情人提供的照片显示,宁夏中卫沙漠钻石酒店的价格高得惊人,星钻客房卖到 8980 元,星钻套房 10980 元,蓝钻套房更是高达 29800 元。即便包含接送、旅拍、市场价 160 元 / 人的门票等套餐服务,这样的价格也让人咋舌。要知道,同样有沙漠景观的新疆、内蒙古等地的酒店,售价大概在 3500-4500 元之间。
图源:携程 APP
前段时间准备去住沙漠景观房的朋友看到价格直跟我吐槽,这比冬天的三亚房价还贵。
与这些高价酒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沿海酒店房价大幅跳水。就拿山东日照来说,今年夏天,山东日照的酒店房价较去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据相关数据及市场反馈,今年暑期旅游市场整体呈现 「量升价跌」 的态势,热门旅游目的地酒店价格普遍下降,日照也不例外。从平均房价来看,今年暑期日照酒店平均房价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10% - 30% 不等。
打开订房软件,处处可看到海边酒店为了吸引消费者挂出的暑期特价优惠,一整个房价大跳水。甚至 200 多就能住到五星酒店。
图源:携程 APP
种种反差现象真让人直呼奇怪。
02 酒店价差悬殊,根源到底在哪?
酒店房价出现 「冰火两重天」 的现象,并非偶然。酒店房价本质是市场供需的直接反映,反映在需求端的是 「冷热不均」。
像宁夏中卫沙漠钻石酒店这类高价酒店,依托稀缺性资源 (如独特沙漠景观、小众体验场景),精准抓住了当下游客对 「个性化、差异化旅行」 的需求。随着大众旅游从 「打卡式观光」 转向 「深度体验式度假」,稀缺景观能吸引愿意为独特体验支付溢价的高消费群体,需求稳定且集中,支撑了高定价。
而部分沿海城市的酒店,面临需求分流的问题。夏季是海滨旅游旺季,但在国内青岛、威海、大连、平潭、舟山等同类海滨城市竞争激烈。
根据艾威联合发布的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解构》 显示,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持续走强,尤其近程亚洲国家是出境游热门目的地。更有人笑称,济州岛已经成为江浙沪人民的济州岛。
需求端的变化给酒店带来不小的压力。若当地缺乏不可替代的特色 (如独家景观、文化 IP),游客选择增多,需求被分散,酒店只能通过降价争夺客源。
而反映在供给端则是 「错位竞争」,不同酒店的定位和供给策略差异显著。
高价酒店往往通过高端配套+增值服务,如沙漠酒店的专属旅拍、私人定制行程,打造 「高价值感」;房车酒店提供给户外、探险爱好者篝火晚会、草原牧羊等活动,这些供给瞄准小众高端客群,供给量有限,形成 「卖方市场」;
部分沿海酒店供给过剩,可能存在大量同质化的经济型海景酒店,且服务、体验缺乏创新,只能陷入 「低价竞争」 的恶性循环。
同时,地域资源的稀缺性也在影响溢价能力。
就拿高价的沙漠景观房举例,宁夏中卫的沙漠景观虽与新疆、内蒙古相似,但可能因开发程度、景观独特性 (如沙漠与黄河交汇的特殊地貌) 形成差异化优势,成为 「网红打卡地」,资源稀缺性更高,定价自然高于同类地区。
而沿海城市,海滨资源相对 「大众化」,如沙滩、海水景观在南北方沿海城市中都较为常见,稀缺性不足,难以支撑高房价。且沿海城市夏季是 「常规旺季」,资源利用周期长,竞争更激烈,价格弹性更大。
另外,游客分层加剧价格分化。
高收入游客更看重 「独特性」 和 「私密性」,对价格敏感度低。宁夏沙漠酒店的高价套餐精准匹配了这一需求,本质是 「为体验付费」,而非单纯 「为住宿付费」。而普通游客在海滨旅游中更关注 「住宿成本」,若同类目的地中存在更便宜的选择,比如大连比青岛低 500 元,游客会果断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选项,倒逼酒店降价。
03 破局之道,高星酒店如何自救重生?
对不同的酒店来说,侧重点有所不同。
若酒店拥有独特资源,需聚焦 「价值深耕」,而非单纯依赖高价。
通过深度开发特色体验,如沙漠星空观测、定制化沙漠探险路线、冰川徒步攀岩、雪洞露营等,将 「景观稀缺」 转化为 「体验稀缺」,让高价与 「不可复制的记忆」 挂钩。
针对高消费客群,提供超预期服务 (如私人管家、专属交通接驳、小众景点独家设计),让增值服务的 「显性价值」 覆盖部分价格争议。
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因追求短期收益扩大客房规模,可通过 「预约制」「限量套餐」 等方式,保持市场供需平衡,稳定价格体系。
对于同质化酒店,需摆脱 「降价=引流」 的惯性思维,从 「价格竞争」 转向 「价值竞争」。
打造细分场景优势,例如,针对家庭客群推出 「亲子主题套餐」(含儿童游乐设施、当地食物亲子厨房体验),针对年轻客群推出类似 「海滨露营 + 酒店住宿」 组合,用场景差异化替代单纯低价。
在不涨价的前提下,升级核心服务 (如免费接送站、24 小时食物加工、延迟退房),让游客感受到 「低价不低质」。例如,沿海酒店可与当地渔民合作,提供 「新鲜海鲜直供」 服务,形成差异化卖点。
联动区域资源,形成 「打包价值」:联合周边景点、餐饮、交通等商家,推出 「住宿 + 景点联票 + 特色餐」 的打包套餐,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客单价,而非单靠客房降价。
对于大部分酒店来说,精准定位客群,强化 「品牌认知」 是必修课。
高端酒店需清晰锁定 「高净值体验型游客」(如家庭度假、情侣蜜月),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用 「沉浸式体验视频」 触达精准用户;中低端酒店则聚焦 「大众消费群体」,在携程、美团等平台突出 「性价比标签」(如 「人均 300 元住海景房」)。
规避同质化定位,若所在区域资源相似,需找到细分差异点——比如内蒙古可强调 「草原+沙漠」 双景观,宁夏可突出 「沙漠+黄河」 独特地貌,通过 「细分标签」 减少直接竞争。
根据淡旺季、节假日动态调价,比如在夏季高温期推出 「早晚时段套餐」,避开正午高温,平衡入住率与价格;受台风影响地区的酒店可以在台风天推出 「延期入住券」,减少空房损失。
04 写在最后
酒店市场价格的两极分化,本质上是消费升级与市场竞争共同作用下的必然趋势。这既体现了游客需求从 「标准化满足」 向 「个性化细分」 的转变,也倒逼酒店行业加速分化与重构。
未来,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价格体系的分层将更趋明显,但无论身处哪一细分领域,能否以 「价值锚定」 替代 「价格博弈」,能否在供需动态平衡中找到精准定位,将成为酒店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既是挑战,亦是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