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美团无人机
近日,教育部发布的 《2025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 显示,120 所高校拟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催生出了许多新岗位。以无人机配送领域为例,其应用场景也在持续拓展,无人机系统工程师、无人驾驶飞行器培训师、无人机物流调度员、森林防火无人机巡查员等就业新方向也应运而生。
在御风未来副总裁岳婷婷看来,低空经济的发展不是一阵“ 风口”,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产业升级进程。从国家政策连续出台、各大城市试点推进,到企业加大投入和资本持续加码,可以看出这个赛道的成长性和确定性非常高,低空经济相关专业会成为接下来多年的热门专业。
人才需求大
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我国无人机行业运营企业已超过 2 万家,全年产值约为 2100 亿元,同比增长 39.5%。在已经实现商业闭环的无人机领域,以无人机操控员这一岗位为例,2024 年,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这个岗位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 100 万人。
在岳婷婷看来,由于市场仍然处于成长期,无人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在不断拓展,对无人机飞手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这一领域对飞手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而在 eVTOL 领域,据岳婷婷透露,目前多家 eVTOL 整机制造企业正处于推进样机验证、试飞、适航取证的关键阶段,但现阶段熟悉 eVTOL 研发等环节的工程师数量有限,因此飞机结构工程师、航电系统工程师、飞控等核心系统设计人员、熟悉适航认证的工程师等人才较为紧缺。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 1.5 万亿元,2035 年有望达到 3.5 万亿元。同时,多家机构也预测,低空经济领域未来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而低空经济的产业链非常长,涵盖飞行器研发制造、低空基础设施、运营场景、飞行服务、运营制度、适航认证、通信导航监视、地面保障、空中保障等多个环节,不仅需要大量工程类人才,还需要融合航空知识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低空经济的产业链特别长,如果按照民航局的预测来算,那它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会特别大,每个产业链节点之下相应的人员需求就会急速增加。
从趋势来看,岳婷婷认为,未来四年,随着 eVTOL 等新型智能化航空器逐步完成适航取证并进入商业化阶段,低空经济的就业岗位数量将显著增加,岗位类型将更为多元;四年后,可能会有一批新型智能化航空器进入高频次、常态化飞行,届时低空经济就业岗位的重心将会从单一的工程类岗位逐步扩展到城市空域规划、应用场景开发、低空运营管理等岗位,甚至在未来,既懂飞行器研发与制造、又理解空域运行基础逻辑等具备跨界思维的人才,会在低空经济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不再是“ 概念秀”
新技术在创造新岗位的同时,一些人会认为无人机配速在规模化商业应用之后,外卖员、快递员是否将会面临失业?
即便各地的无人机配送试点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整个无人机配送领域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当下无人机配送要解决的一定不是替代运力,而是补充运力不足,解决运力无法触达的地方。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整个外卖、快递订单中,无人机配送占比还很小。同时,从商家到无人机搭载上外卖或快递,还需要有专人负责,无人机的运营与维护也都需要有专人负责,短期之内,不仅不会取代,还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因此,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无人机配送只是一种运力的补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无人机配送也不再是空中的“ 概念秀”,而是切实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 急、难、险、贵” 所需要的即时配送场景。
比如,在医疗领域,时间就是生命,无人机配送的及时性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或是遭遇突发灾害导致道路受阻时,传统的医疗物资运输方式往往难以快速响应。无人机则能突破地理限制,迅速将急需的药品、血液样本等医疗物资送达目的地。
餐饮外卖行业也在发力无人机配送。以美团在香港首条投入运营的无人机配送航线为例,如果以骑行的方式配送外卖,从起飞点附近商家出发到降落点需骑行 7.8 公里,大约耗时近 40 分钟;而无人机跨海飞行仅需约 5 分钟,飞行距离也仅有 1.8 公里,其效率较骑行提升近 7 倍。
美团副总裁、无人机业务负责人毛一年表示,“ 在地形复杂、交通受限的区域,无人机优势尤为明显,能有效解决传统物流无法覆盖的盲区。”
另外,实际上,电商巨头们早已将目光投向无人机配送。亚马逊早在多年前就启动了 Prime Air 项目,致力于利用无人机为用户提供快速的商品配送服务。如今,在其部分运营区域,用户下单后,无人机能够在 30 分钟内将包裹送达。
国内的京东、顺丰等企业同样也早已开始布局,京东物流在山东滨州实现横跨黄河的 15 公里无人机配送,比传统运输节省 55% 时间;顺丰在四川山区将配送时效从数小时压缩至半小时内,有效解决 “ 最后一公里” 难题。
规模化商业化运营仍有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无人机配送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仍面临一系列挑战。目前无人机配送成本较高,配送能力有限,续航时间短,开通商业化运营的航线相对依然较少,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化之后单位成本才能逐渐降下来。但对于人力短缺、高成本、高密度、突发性强的场景而言,无人机配送确实正在提供一种更优解。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无人机配送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一方面,电池续航能力的提升、载重能力的增强以及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将使无人机在单次配送中能够运输更多货物,降低单位货物的配送成本。
另一方面,大规模生产和技术成熟将推动无人机及相关设备的制造成本下降。此外,随着空域管理政策的完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无人机配送的运营成本也将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实际上,为推动产业发展,多地已开始推进示范试点、基础设施建设与空域机制优化。例如,深圳计划到 2026 年建成 1200 个以上低空起降点,北京、四川、贵州等地也在试点“ 低空经济示范区”。
亿欧智库预计,无人机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市场规模已达到 128 亿元,年增速为 32%, 其高速增速显示出巨大扩容潜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无人机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无人机机场、整机降落伞及吊挂运输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其商业化应用的可行性。
安全问题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包括无人机的飞行安全、货物安全以及隐私安全等。如何确保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安全飞行,防止货物丢失或损坏,以及避免无人机拍摄侵犯他人隐私,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公众对无人机配送的接受度也有待提高,部分消费者可能对无人机配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疑虑,需要通过宣传和实际体验来逐步消除这些顾虑。
目前,无人机配送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期。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深耕,正推动行业从 “ 试点示范” 向 “ 常态化运营” 跨越。未来 3-5 年,随着 5G-A(5G-Advanced)、AI 与新能源技术融合,预计将会形成 “ 城市分钟级配送 + 乡村干线运输” 的立体网络,头部企业有望主导全球市场,而成本控制与法规适配仍是破局关键。
因此,当下的低空经济领域,在政策、资本、技术等多种因素促进之下,其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也在激增,120 所高校拟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也在释放一种信号,让其未来充满想象空间,未来几年或许将迎来爆发奇点。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