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广告市场在压力中韧性成长,广告主预算分配更趋理性。电梯媒体凭借其精准触达和高频曝光的特性,依然是品牌方高度重视的线下场景。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分众传媒在收购新潮之后将形成一家“ 独大” 的格局,在重新定义行业竞争生态的同时,也从多个维度深刻影响着市场健康的走向。
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表面是头部企业的“ 规模胜利”,实则暗藏隐患,其负面影响已渗透至广告主、用户体验与行业健康发展等多个维度。它不仅限制了广告主的议价能力,被迫接受过高的广告定价,压缩其他营销预算,从而影响投放实效,使其难以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同时,标准化的静态框架以及重复式的短视频,让广告形式趋于模板化,也让用户陷入重复单一、缺乏创意的广告包围中,逐渐产生审美疲劳与心理抵触。可以说,无论是品牌方还是消费者,体验的革新都已刻不容缓。
而从行业层面看,资源的高度集中虽然不会阻碍技术持续创新,但市场的确期待更开放、更颠覆性的创新。当前,准入门槛高、竞争动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整个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步伐。
然而,变化正在无声处酝酿。技术,特别是 AI,正在逐步解构传统的资源壁垒,重新定义广告的制作、投放与优化流程,推动梯媒从“ 规模之争” 走向“ 效率之争”、“ 体验之争”。一场以数据和算法为核心驱动力的新梯媒时代,正悄然拉开序幕。
关切广告主的现实困境,新势力如何引领梯媒迭代破局?
在梯媒市场高度集中的格局下,头部企业凭借资源优势持续强化市场控制力,表面稳固的格局背后,实则暗藏诸多结构性挑战。尤其对广告主而言—— 其中预算有限、资源捉襟见肘的中小品牌更为明显—— 它们正面临着残酷的市场挤压。
随着核心商圈点位价格持续走高,优质资源日益紧张且多与普通点位捆绑销售,许多区域性品牌或新兴企业不得不逐渐退出高价值流量战场,难以有效触达目标消费人群。这不仅仅是一场资源的争夺,更成为一场关于生存空间的博弈。
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传统梯媒形式高度标准化,短视频和静态框架严重限制了创意表达。品牌难以通过差异化内容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长叙事、互动化、情境化的传播策略几乎无法实施。
面对这些困境,广告主是否只能被动接受?新势力又该如何破局?
市场正在自发形成突破力量。北京多家物业公司组成联盟,自建广告平台并要求分润比例从 15% 提升至 40%;车企如特斯拉、蔚来尝试将屏幕延伸至车载梯媒场景。
不过,想要拿到更大的话语权,核心在于以创新驱动技术突破—— 这不仅是产品升级的关键,更是撬动用户心智,提升品牌好感度的核心引擎。创维旗下企业创视科技以“ 硬件+AI” 模式切入市场,一方面,通过百寸智能巨幕和折角屏等打破视觉边界,另一方面,依托自研 AI 芯片实现内容实时美化。以技术创意解决用户“ 视觉体验与内容质感不匹配” 的痛点,让用户直观感受到品牌主的产品实力,直接为其好感度的积累奠定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创视科技在品牌传播层面同样注入创意:将电梯强效曝光和家庭场景 OTT 联动组合,打造跨场景的传播策略,打破梯媒“ 单一场景、短时触达” 的局限,实现双场景的叠加曝光,让用户在场景关联中加深对品牌的记忆点。
可见,不论产品端技术创新、设计创意,还是传播端模式创新、策略创意,本质上都在围绕用户价值做突破。创视科技正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动作,既实现了更具影响力的广告效果,提升品牌主影响力,更关键的是,让用户从“ 被动接受”,到“ 主动认可”,最终提升品牌的市场好感度。
某新能源汽车通过“ 写字楼电梯屏+商圈大屏+社区灯箱” 的“ 三屏联动”,以同主题覆盖使试驾预约量提升 280%;某咖啡品牌在写字楼电梯屏投放“ 早间拿铁/午后冷萃” 分时广告,扫码率提升至 11.7%;某滑雪装备商设置“ 温度<5℃” 的投放条件,使获客成本降至 32 元/人。技术革新正推动梯媒从“ 饱和攻击” 走向“ 精细运营”。
从同质化到交互体验,如何打造更智能、更有趣的电梯场景?
长久以来,电梯屏幕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它不应只是循环播放广告的“ 公告板”,而可以成为连接用户、场景与情感的智能媒介。
如今,借助 AI 与硬件创新,传统梯媒的内容同质化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屏幕正在变得“ 更聪明、更会沟通”。比如,百寸智能巨幕、折角屏等新型硬件,通过裸眼 3D、多面视觉整合,将传统的梯厅空间转化为沉浸式品牌体验区。它们不仅提升视觉冲击力,更通过合理布局融入用户动线,成为写字楼中的“ 视觉焦点”。
在这轮创新中,创视科技依托创维 40 年的硬件积淀与酷开科技的 AI 能力,推出了一系列软硬件结合的产品方案。其自研 AI 芯片支持实时内容美化,折角屏更可精准部署于打卡机入口、电梯等候区等高流量位置,实现“ 海报+视频” 组合播放与三维创意效果,重新定义电梯场景的传播可能。
更进一步,AI 正在重塑梯媒的交互体验,让广告从“ 被看” 变为“ 被玩”。创视科技依托 AI 语音识别、AR 技术与移动端联动,构建了融合语音、动作、大小屏互联的多模态交互系统。用户只需一句口令即可唤醒 AI 品牌助手,获取产品信息与优惠;通过 AR 参与美肤试妆、三维产品浏览、抢红包等互动,让广告曝光变得有趣、体验更加游戏化。
例如彩妆行业,某品牌的“AR 试妆” 显著提高了用户停留时间与消费转化率;AIGC 技术拓展了“ 导购” 场景,使 AI 与线下商业实体的结合越发真实可感。商场也在引入全息投影、VR 设备、智能机器人等科技装置,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同时,AIGC 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创意门槛。广告素材的制作时间从过去的一两周缩短至数小时,大幅压缩了时间和人力成本。行业有望进入品牌内容量产的新时代,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生产。技术不仅提升了内容多样性,更使长视频叙事、情境化表达成为可能,彻底改变了梯媒内容生态。
AI 正将电梯空间从“ 广告展示区” 转变为“ 品牌体验场”,使用户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参与,大幅提升品牌传播效果。
AI 驱动不可逆,多元竞争或才是梯媒未来?
尽管市场高度集中,但行业也并未停止演进。当前,三股力量正推动梯媒进入新一轮竞争阶段:
资源型巨头以分众为代表,优势在于规模效应和点位控制,覆盖国内 Top100 城市核心楼宇。但其也面临物业成本上涨及整合挑战。
技术跨界者如创视科技、字节跳动旗下的巨量引擎线下屏,正以“AI+硬件+生态” 能力破局。创视依托创维的显示制造积累与酷开 AI 基座,实现家庭至电梯的跨场景数据联动;巨量引擎则凭借线上数据赋能线下屏幕,依托推荐算法提升投放精准度。此类企业优势在于技术创新与数据整合,实现更高的“ 单点价值”。
垂直场景专家如专注医院梯媒的“ 健康传媒”、聚焦高校的“ 校园之家”、针对购物中心的“ 联屏传媒”,虽规模有限但场景理解深刻,以灵活分润与区域化服务满足中小广告主需求。
多元竞争格局最终惠及广告主。技术驱动的新入局者带来更灵活的价格方案与更透明的效果衡量,打破原有价格壁垒。对于广告主普遍担忧的“ 曝光黑箱” 问题,如何对未联网的线下广告终端进行有效地监测和审核?如何追踪实时曝光数据?创视科技等企业提供的全网联屏、实时数据监测服务,使广告主清晰追踪曝光进程,真正实现“ 屏幕可见,在线监播”。
结语
技术正在重塑行业的每个环节—— 从广告制作、投放、测量到优化,AI 的渗透使行业门槛从资源控制转向技术创新。
广告主正在用预算投票,选择更智能、更开放、更重效果的系统。这促使整个行业加速技术升级:传统媒体公司投入 AI 研发,科技公司加快线下布局,物业公司提升数字化能力。多方博弈下,行业正走向更加健康、多生态共存的格局。
AI 正在将梯媒从资源密集型行业转变为技术驱动型行业。未来,我们或将在梯媒场景中见证全息投影、元宇宙交互、脑机接口等新技术的应用,线下广告的想象空间才刚刚打开。屏幕依然在那里,但屏幕背后的逻辑已彻底改变。从“ 集中” 到“ 开放”,从“ 资源” 到“ 技术”,从“ 饱和攻击” 到“ 精准对话”,梯媒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唯有真正理解技术、拥抱创新、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企业,才能赢得未来。(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消研所,编辑|谢璇)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