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 9 月 28 日电 (记者丁雅雯) 一场以 「改变」 为名的深刻蜕变,在五年时间里重塑了一家公司的 「骨骼与灵魂」。
9 月 25 日,随着小米 17 系列及多项重磅技术发布,小米集团完整展现了其从商业模式创新者向硬核科技驱动者的战略跃迁。这条破局之路,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转型,更是中国制造业奋力突破核心技术、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缩影。
战略之变——从 「机会驱动」 到 「实力驱动」
「互联网是机会驱动的,而硬核科技公司是实力驱动的。」 雷军在演讲中点出了小米转型的核心理念之变。
五年前,跻身世界 500 强的小米面临 「大而不强」 的质疑。「当时我们所处的行业,苹果、三星、华为如同几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雷军坦言,「组装厂」「缺乏核心技术」 等声音不绝于耳。
在此背景下,小米做出了一个根本性抉择:告别过去以商业模式创新和机会捕捉为核心的增长逻辑,转向以长期技术研发为驱动的硬核发展道路。「我们内部经常开共创会,一开一整天,从早上吵到晚上。」 雷军在群访中表示。这种民主决策机制助力小米确立了 「技术为本」 的铁律,并立下 「五年投入 1000 亿元研发」 的目标。
「五年投 1000 亿元对当时的小米来说是很大一笔钱。但不管风吹雨打,我们坚定完成了这笔投资,实际投入约 1020 至 1050 亿元。」 雷军说,这一投入规模从 2019 年全年 75 亿元的研发费用跃升而来,体现了小米转型的决心。在新一轮五年规划中,小米将研发投入目标进一步提升至 2000 亿元,2025 年预计投入超过 300 亿元。
雷军历年演讲主题的演变,清晰地勾勒出小米的战略升级之路:2021 年 「我的梦想,我的选择」 彰显战略定力,2023 年 「成长」 标志着持续积淀,而今年 「改变」 实现了关键突破。这一路径,完整呈现了小米从规模扩张到技术引领的深刻转型。
技术之变——从 「单项突破」 到 「系统领先」
战略的转变,必须用实打实的技术成果来验证。本次发布的小米 17 系列,正是五年技术攻坚的集中体现。
小米在屏幕、电池、影像三大核心领域实现国产技术突破:全新 M10 屏幕发光技术,发光效率国际领先;全新的金沙江电池,能量密度跻身世界前列;攻克逆光摄影难题,支持 LOFIC 高动态技术,带来逆光拍摄的革命性体验。「妙享背屏」 设计更是重构了智能手机交互模式,展现了小米的原始创新能力。
更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小米自主研发的 3nm 旗舰 SoC 芯片 「玄戒 O1」 成功落地,性能体验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这一突破,是我国在高端芯片领域实现自主可控能力建设的重要进展。
「大家觉得突然,是因为我们之前都是保密状态,芯片我们前前后后干了 11 年。」 雷军说。这一突破使小米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具备 3nm 先进制程设计能力的科技公司。
在材料科学层面,小米也取得重要进展。小米 17 系列搭载的国产新型红色发光材料,发光效率达到 82.1cd/A,实现了国产材料在国际领域的领先。
格局之变——从 「单一产品」 到 「生态赋能」
小米的 「改变」,远不止于几款明星产品或单项技术的成功。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其竞争维度和产业格局的升级。
如今,小米已成功构建起横跨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 「人车家全生态」。这并非业务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底层自研技术为基石,对未来智能生活方式进行的系统性重构。它意味着小米的竞争范式,已经从单一产品的竞争,跃升为以自主核心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系统竞争。
「从迷茫到蜕变,有时隔着万水千山,有时只隔了一层窗户纸。只要持续努力、不断成长,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有机会 『逆天改命』。」 雷军这番话,道出了中国制造业爬坡过坎的关键密码。
从小米 17 系列的技术突破,到芯片领域的自主攻坚,再到生态格局的构建,小米的转型之路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能级跃升的缩影。它显示,中国制造正以创新为魂、技术为本,迈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发展新阶段。
编辑:丁晶
声明: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