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9 月 30 日讯 (记者 赵昕睿)华林证券的高管更迭速度之迅猛,早已是业内共识,特别是首席执行官 (CEO) 反复易人,五年内六换 CEO。而今,华林证券的高管变动又添两例。
根据华林证券公告,卢小方与谢颖明两位高管因个人原因,已辞去相应职务,同时,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公司对两人任职期间为业务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值得注意的是,谢颖明此次离任意味着在华林证券长达 4 年半的任职生涯正式落幕。回溯一个月前,谢颖明率先辞去公司董事会秘书职务,此次卸任执委会委员后,也是彻底退出华林证券。
从时间线来看,华林证券下半年高管团队重构节奏明显加快。在卢小方、谢颖明辞职前,公司已陆续完成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首席信息官等多个核心岗位的更新。目前,公司高管队伍由董事长林立、董事会秘书姚松涛、首席执行官秦湘、首席信息官吴伟中、首席风险官梁仁栋、首席运营官王惠春等成员组成。
又见高管离任
下半年以来,华林证券多个高管职位发生变动,近一个月内,董事会秘书与执委会委员相继发生变化。
8 月 23 日,公司公告聘任姚松涛为董事会秘书,由于工作调整,谢颖明不再兼任董事会秘书,但继续担任公司执委会委员。时隔一月,谢颖明卸下执委会委员,同样辞去执委会委员一职的还包括卢小方。
值得注意的是,姚松涛、卢小方和曾君同在今年 7 月被聘任为公司高管。其中卢小方被聘任为执委会委员兼财务总监,这也意味着仅隔 2 个多月时间,卢小方就选择了辞任。
公开履历显示,谢颖明早年深耕媒体与品牌领域,积累了扎实的公关与品牌建设经验。自 2021 年 4 月加入华林证券后,谢颖明先是担任办公室总经理,并在同年 9 月起担任董事会秘书兼执委会委员。在任期间,谢颖明为华林证券的品牌重塑和价值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主导的多项创新实践,既契合行业转型方向,也反映了行业对于科学市值管理与品牌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
在谢颖明加入公司的同一年,华林证券便全面升级组织架构,形成职能管控线、科技金融线和传统业务线三线管理模式。其中科技金融线作为转型核心,不仅下设六大科技业务部落,还通过科技产品、研发、运营等敏捷小队强化科技赋能。
在此过程中,谢颖明与几任公司 CEO 共同推动公司完成科技金融转型关键布局,包括收购字节跳动旗下海豚股票 App、设立信息技术子公司海豚科技等,助力公司打造 「新一代年轻化的科技金融公司」 定位,同时积极搭建投关生态体系,推动公司先后入选深港通、深证成指、两融标的证券等重要标的。任职董秘期间,公司股价实现了近 40% 的增长。
在 ESG 与社会责任领域,谢颖明推动华林证券建立起完善的责任体系。在任期内,公司不仅将战略规划委员会升级为战略规划与 ESG 委员会,更通过设立西藏乡村振兴慈善信托、华林乡村振兴发展基金、落地智慧教育项目、开展华林乡村振兴共创行动,打造国家级投教基地等实践,探索 「金融+公益」 新模式。
又一波高管新组合
从 2024 年以来,华林证券副董事、执委会委员、首席风险官、首席执行官、合规总监、财务总监等多个核心岗位先后迎来人事调整。这一变动趋势在 2025 年下半年进一步加快。
今年 6 月 25 日成为管理层重构的关键节点。在高级管理团队层面,聘任吴秋娜为财务总监,吴伟中为首席信息官。为后续团队搭建奠定初步框架。
而近期的人事动作则进一步完善了高管梯队,聘任姚松涛为新任董事会秘书,两名执委会委员相继离任。新一轮高管队伍的调整与搭建或已陆续收尾。
显见的是,除了董事长林立,其他高管成员又是一波新组合。
业务布局有何变化?
在高管团队密集调整的同时,华林证券业务层面的优化与布局也在同步落地。从信用业务额度调整到数智化转型深化,一系列动作既顺应市场趋势,也紧扣公司核心战略方向,且已逐步反映在业绩增长中。
9 月 10 日,华林证券公告通过信用业务总规模调整议案,将融资融券、以自有资金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及其他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调整至 80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公司年内第二次上调该额度,较首次调整增加 18 亿元。从市场背景来看,2025 年以来 A 股交投活跃度持续提升,两融余额已突破 2.3 万亿元大关,华林证券此时释放更多信用业务资金额度,凸显出在两融业务上的积极布局。
业务调整的背后,是公司 「打造新一代年轻化的科技金融公司」 战略的持续推进,驱动业绩增长。2025 年上半年,公司经营业绩实现快速增长,营收实现 8.35 亿元,同比增长 35.15%;归母净利润为 3.36 亿元,同比增长 172.72%。其中,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实现 5.03 亿元,同比增长 34.92%,占营收的 6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