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娱先声
防住了荧屏上的 「韩流」,却漏掉了资本上的 「偷家」?
近期,韩国私募巨头安博凯 (MBK) 全资收购原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 的消息,将 「韩国资本入华」 的议题再次推至舆论中心。
这种由 「虚」 入 「实」 的转变,触及了产业的基础设施与长期价值,也精准地命中了公众的神经。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一波混杂着警觉、困惑与愤慨的讨论:我们是否只顾着防备荧屏上可见的 「韩流」,却忽略了资本对产业根基进行 「抄底」 的潜在风险?
这种 「暗度陈仓」 的忧虑有其合理性,它促使我们审视资本流动背后的战略意图与产业影响。然而,在警惕之余,将一切归结为 「阴谋论」,却无助于理解问题的本质。
韩资 「抄底」 中国文旅
若要盘点 9 月文娱市场的焦点事件,因文化争议而再起的 「限韩令」 风波,必定榜上有名。
先是横店影视城被曝将与韩国 Coco Media 合作短剧,随后由全智贤主演的 《暴风圈》 又深陷 「辱华」 疑云。两件事接连发酵,瞬间点燃舆论,不仅将 「限韩令」 话题再度推至风口浪尖,更引发了公众强烈的 「反韩」 情绪。
在此背景下,上周,一条关于 #韩国大量收购国内文娱产业 #的话题迅速引爆微博,斩获近 5200 万阅读与 2.1 万讨论。该话题中所列举的多起收购案例,进一步激起了网友对文化安全与产业主导权的广泛担忧。
据权威媒体报道,作为重整投资人,韩国最大私募基金安博凯旗下的文旅运营平台 「海合安文旅」,已完成对原 「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 项目的全资收购。这意味着,曾以打造 「中国迪士尼」 为愿景、承载着本土电影 IP 乐园梦想的 「华谊兄弟电影世界」 正式成为历史,项目将以全新品牌形象——「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乐园」 重新亮相。
进一步看,本次收购并非一次简单的资产交易。安博凯并未局限于扮演 「接盘侠」 角色,而是以 「白衣骑士」 姿态,通过海合安文旅深度介入项目重整。据报道,除全盘接手项目股权与债权外,安博凯还承诺追加投资 1 亿元资金,用于园区设施更新、游玩内容升级与游客体验的沉浸式改造,目标将其打造为长三角区域首个湖滨沉浸式文娱旅游目的地。
换言之,此次交易实际上是一次从资本结构到运营理念、从硬件设施到内容体系的全面重塑。项目的所有权与运营主导权,已彻底由中资转为韩资主导。
其实,在过去三年中,这也是安博凯第二次以类似模式 「抄底」 中国大型文旅资产。类似的资本运作,早在 2021 年就已上演过。当时,安博凯以高达 60.8 亿元的总价,从另一家本土文旅巨头海昌海洋公园手中,收购了其位于武汉、成都、天津、青岛四个知名极地海洋公园项目的全部股权。
不仅如此,双方还就郑州一处在建主题公园项目达成协议,安博凯持有 66% 的控股权。这笔交易,为安博凯整合资源、打造统一的文旅运营平台 「海合安」 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安博凯通过收购与整合,已在中国握有五大核心文旅项目,年客流量突破 1200 万人次,悄然成为中国文旅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此次收购事件,结合近期盛传的 「韩国入侵横店影视城」 等争议性话题,无疑加剧了公众的忧虑。对此,有网友犀利表示:「『限韩令』 只限了演员,却没有限制资本。」
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核心焦虑在于,当公众对 「限韩令」 的认知还停留在限制韩国艺人和韩国影视作品的层面上时,韩国资本已经以一种更直接、更具控制力的方式,深度介入中国文娱产业的上游制作与下游体验场景。在某些人看来,这可能意味着一种更隐蔽,也更深远的文化渗透。
暗度陈仓还是过度阴谋论?
事实上,「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 易主并非偶然事件,反映出的是当下国内文旅项目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与退出需求。
一方面,其母公司华谊兄弟自 2017 年起连续 8 年亏损,市值从巅峰时期的近千亿元大幅缩水至不足百亿元,资金压力持续加剧;另一方面,项目本身也面临多重经营困境,其依托的 《非诚勿扰》《集结号》《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等 IP 本身受众有限、黏性不足,又因内容偏成人化,难以吸引作为主题公园核心客群的亲子家庭,导致项目开业后始终客流不振。
去年年底,华谊影城 (苏州) 有限公司一度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显示出严重的财务危机。正是这种 「定位失误+资金断裂」 的双重困境,让该资产逐步沦为 「价值洼地」,为外部资本的介入创造了客观条件。
与此同时,这一交易还有着相应的政策背景。
据 「旅界」 报道,9 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央行等九部委联合发布文件,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其中两条变化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一是放宽外资医疗机构设立标准,二是取消了 「资本项目外汇收入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 的规定。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提振楼市,帮助地方库存出清,放在更大图景里,这背后是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正在通过制度调整,为境外资本重新打开中国资产配置的通道。当外资路径被打通,中国文旅资产估值逻辑就会变得更简单、更具资产化特征,能稳定产出现金流的项目,自然会被当成运营性资产来估值。
而韩资之所以能成功入场,凭借的正是政策支持、资本实力与本土运营的多重合力。
作为专业机构,安博凯不仅具备盘活困境资产的资金与经验,更展现出高超的 「文化适应」 能力。其于今年上半年进驻该项目,果断摒弃原有 IP,一方面引入 「奶龙」 这类国产动画 IP,另一方面推出根植于盛唐与苏州状元文化的全景沉浸秀 《状元归来》,以此精准对接亲子市场,成功盘活项目。
在这个层面上说,由此引发的关于 「资本介入造成隐患」 的担忧并非完全不可理解,但需要澄清的是,韩国资本对中国文娱领域的投资实际已持续多年,尤其是在主题公园、影视、游戏等领域屡见不鲜。
去年,韩国游戏公司收购中国老牌企业第九城市,联手发行 《传奇》AI 游戏,交易额达 10 亿美元;Krafton 亦投资 8900 万美元,开发中文短剧平台 Vigloo。更早之前,CJ ENM 还曾投资华策影视、光线传媒等影视公司,并联合出品 《刺杀小说家》《八佰》 等热门电影。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文旅资产估值走低,除了韩国资本,这些年不乏其他外资入局。
据报道,去年年初,新加坡金鹰集团收购了位于上海外滩的上海万达瑞华酒店,并将其更名为上海外滩瑞吉酒店。有外媒披露这笔交易对价在 2-2.3 亿美金之间成交,市场普遍认为是极为少见的外资买入内地核心城市高端酒店资产。
相对应的,中国资本也在积极布局韩国市场。今年,腾讯音乐以 12.9 亿元收购 SM 娱乐 9.66% 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这种双向流动的市场特征,反映出中韩双方追求互惠互利的资本布局。
具体到安博凯,此次的收购行为并非特例,而是国际金融资本常见的 「困境投资」 策略体现。其核心在于,利用特定资产因流动性危机而被迫低价变现的窗口期,实现对其优质底层资产的占有。早在 2009 年,安博凯就曾联合高盛投资处于低谷的日本大阪环球影城,通过专业运营使年客流量实现翻倍,最终成功退出并获得丰厚回报。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金融资本对产业波动周期的利用,其长期战略是财务回报而非产业深耕。当这些资产被修复、价值大幅提升后,安博凯最终仍可能通过上市或出售实现退出。
归根结底,韩国资本对中国文娱产业的所谓 「渗透」,既是市场规律下的资本逐利行为,也折射出中韩文化产业链的深度互嵌。而中国对外资进入文化领域始终存在约束,而韩国文化企业的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中国市场。
结语
正因如此,与其强调 「韩国收购国内文娱产业」,不如将其视为一种 「中韩互补共生」 的市场现象。只要交易在法律与监管框架内进行,就属于正常的商业活动,公众警惕隐蔽文化渗透可以理解,但也无需过度恐慌,更不要被别有用心者恶意带节奏。
综合来看,此次安博凯收购事件引发的广泛讨论,本质上关乎如何在新形势下平衡文化产业的开放与安全。面对外资的活跃布局,简单的排斥或放任均非明智选择,关键在于理性看待资本流动背后的市场逻辑与产业规律。
从长远看,真正的文化安全不在于封闭保护,而在于培育有生命力的产业生态。外资的运营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但核心仍在于夯实自身的创作与产业根基,通过持续的内容创新、IP 培育与产业链升级,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说到底,文化自信来自于拿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当我们能不断推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内容时,自然能在中外交流合作中把握主动,实现文化繁荣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