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定焦 One,作者 | 李梦冉,编辑 | 方展博
2025 年的国庆,音乐节又火起来了。据不完全统计,国庆档将有超 30 场音乐节举行,但热闹背后,乱象与争议也在不断发酵。
一边是粉丝的 「夜排大战」:
夜排,即粉丝为近距离接触偶像,在音乐节开场前便到场外排队守候,甚至通宵停留。如今这一现象愈演愈烈,有些人会提前一周夜排,为了半小时的追星时刻,上演耗时七天的 「持久战」。
如今夜排也早已不是个别场次的 「特例」:10 月 1 日南京咪豆音乐节,嘉宾阵容包含薛之谦、单依纯等当红艺人,部分乐迷早在 9 月 25 日就扛着帐篷赶到场地,冒雨开启夜排。10 月 2 日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宝鸡银杏音乐节,以及 10 月 5 日泸州音乐节的场地外,都能看到提前一周就来占位的粉丝。帐篷连成的队伍,成了音乐节场外的 「特殊存在」。
面对夜排无规则、无组织、无保障的乱象,多场音乐节虽发声倡导禁止,却始终收效甚微。
另一边则是 「音乐节艺人坐地起价」 霸榜热搜:
10 月 2 日,枣林湾音乐节发布声明,称某艺人坐地起价,迅速引起大面积猜测与讨伐。
舆论场上,不少声音将矛头指向流量艺人与粉丝狂热。但症结并不仅于此,多位消费者向 「定焦 One」 反映,音乐节主办方超卖 V 票,导致场地 「超载」,为了抢前排,他们不得不去卷 「排队」。
而超载背后,是音乐节主办方的盈利压力。有业内人士向 「定焦 One」 解释,主办方想盈利,往往需要依赖流量艺人 「带票」,但流量艺人的出场费又直接推高运营成本;不用流量艺人,门票会陷入滞销风险,几乎是必亏无疑。
粉丝冒雨夜排、主办方临时加票、艺人坐地起价,人挤人的现场却是行业并不赚钱的现实。看似热闹的音乐节,其实藏着行业尚未破局的成长阵痛。
夜排六天六夜,只为抢第一排
「音乐节很苦,但下次还来。」 谈及参与音乐节的经历,粉丝真真向 「定焦 One」 如此感慨。
与演唱会固定坐席不同,大部分音乐节仅划分 VIP 区与普通区,想要抢占 VIP 前排,「夜排」 成为粉丝的唯一选择。真真回忆,在最近一次音乐节中,她和她的追星搭子提前六天就开始排队了。
夜排现象也并非乍起,而是和流量明星 「入侵」 音乐节相关。真真称,夜排的粉丝一是为了站得靠前能看见真人,二是带了粉丝团任务,如 「举灯牌」 等。
为了在可控范围内保持秩序和安全,部分音乐节主办方已形成一套默认的夜排运转机制。
以真真去的音乐节为例,在音乐节开始前六天,真真就带着帐篷和随身行李去到了场地,到了之后先看看能否找到工作人员咨询具体流程,若未遇到工作人员对接流程,粉丝可在场地指定区域搭建帐篷,后续夜排者需遵循 「先来后到」 规则 (如果你是第一个需要告知后来者),按首排帐篷顺序依次排开。
真真提到,排队人数较少时可自由活动,待夜排群体壮大后,便不能随意走动,吃喝睡都在帐篷里,如果想洗澡或上厕所,需要和搭子轮流来。帐篷需至少留一人值守,避免被判定为 「插队」。
当夜排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主办方会开放专属夜排区。进入前需核验门票与身份证,工作人员会按原有排队顺序协助迁移帐篷;同时,粉丝需与入口标识合影,合影时间将作为后续进出的凭证,「基本上到这一步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真真称。
音乐节场外帐篷排队 (左) 真真成功占领第一排 (右) 受访者提供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完全安全,真真向 「定焦 One」 透露 「自保技巧」:进入夜排区域后,需与前后帐篷的粉丝拍摄露脸视频,明确记录 「自身身份、排队序号、前后邻居身份」,以此应对黄牛或其他粉丝 「插队」,「基本上到这一步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出去逛逛、吃饭」。
在音乐节开始当日凌晨 4 点左右,主办方会开始帮忙收拾行李,安排行李寄存。真真讲述,一般那个时候会涌入大量闹场、插队的人,这个时候需要凭此前与门口牌子合影的时间以及你前后左右的人认证,来向主办方证明排队资格,随后等待安检开启,工作人员会按原排队顺序分批引导观众入场。
六天六夜的坚守,让真真成功站上音乐节 VIP 第一排。当她将后援会的大灯牌展开时,她觉得 「此前所有的疲惫都值了」。
流量明星撑场,也带来了新乱象
真真的经历并非个例,多位参加过音乐节的粉丝称,几乎每场都有大量人通宵夜排。
这反映出如今音乐节阵容的改变:丁禹兮、罗云熙、任嘉伦和赵露思等演员纷纷跨界加盟音乐节,甚至因暑期档爆火刚三个月的梓渝,也成为音乐节常客。网络上还出现了 「音乐节是流量竞技还是守住乐迷」 等话题讨论。
可流量艺人加入,就等于 「降维收割」 吗?夜排乱象,该全怪粉丝狂热吗?答案并不简单。
「这两年音乐节行业就是在艰难爬坡。」 某音乐节合作主办方负责人陈深向 「定焦 One」 坦言,「只请普通艺人的音乐节,票往往卖不动,很可能最终被取消,现在都得靠 『带票艺人』 撑场。」 换句话说,音乐节也需要这些带票艺人来 「救火」。
而这些所谓的 「带票艺人」,大多是有庞大粉丝基础、粘性极高的流量艺人。粉丝为了能近距离观看艺人表演,只能提前到场,逐步演变为夜排,甚至还衍生出 「代排」 生意:如果不想自己夜排,也可以找代排,一般来说一小时 20 元,一天 480 元。过安检后,离舞台还有一段距离,这也有对应的 「代跑」 服务,替人冲到舞台前。
前文提到,部分音乐节主办方默许夜排,但也有一些主办方和艺人们多次呼吁禁止夜排,只是收效甚微。
9 月 27 日,太湖湾音乐节公开发布 「音乐节演出期间禁止夜排」 公告。薛之谦、梓渝等多位艺人的公司、后援会等也纷纷发声,抵制夜排。
不过,粉丝对此并不买账,纷纷将矛头指向了主办方超卖 VIP 区票。
事实上,「超售、超载」 已成音乐节的另一大顽疾。
资深乐迷阿星告诉 「定焦 One」,九月份去参加的一场音乐节,原本划定的 VIP 区,因为票卖超了,面积硬生生扩大了三倍。在网络上,也可查到多条关于该音乐节超售的吐槽帖。
阿星称,有许多音乐节一开始打着流量艺人噱头,克制放票饥饿营销,但往往最后都有 N 次回流,有些音乐节在开演前还在不停卖票。原本的 VIP 区超载,到进场人变多后人挤人,连蹲都没办法蹲下来,实在容纳不了的,主办方就会像这场一样,扩大 VIP 区范围。
更离谱的是,抢到的高价票经常贬值。粉丝小雪向 「定焦 One」 反映,前阵子她蹲点抢的 VIP 正价票比普区正价票贵 200 元,一同来追星的搭子没抢到,还从黄牛那溢价收了普区票,结果到现场发现,「有票贩子收 70 块就能把人从普区带进 VIP 区」,她的搭子最终靠这渠道低价进了场。
这些乱象的根源,显然不止是 「粉丝狂热」。当音乐节把 「带票艺人」 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就难免纵容超售、默许代排,可这样的 「自救」,正在一点点消耗乐迷的信任。
账本里的秘密:音乐节是 「赔本赚吆喝」 吗?
在音乐节被迫站了几个小时的小雪,散场后立即发文吐槽:「这场下来,主办方该赚疯了吧」,随后收获大量点赞。不少乐迷跟帖感叹,如今音乐节票价越来越贵,「几年前一百来块能看两三天,现在动辄大几百,都赶上演唱会价格了」。
「定焦 One」 梳理数据发现,2020 年前后,音乐节门票虽已出现四五百元的档位,但一百多元的亲民票价仍属主流。以行业代表性的草莓音乐节为例,2018 年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的两日通票售价 480 元,到了 2025 年,同场次的普通区全价单日票已涨至 569 元,最高档位票价更是达到 899 元,票价涨幅与档位分化趋势显著。
但音乐节主办方真的 「赚疯了」 吗?
「定焦 One」 询问多位业内人士,大家的答案基本一致:绝大部分音乐节都不赚钱。
「现在行业里 80% 的音乐节不赚钱,只有少数头部厂牌能实现盈利,利润空间也就在 20%-30%。」 陈深直言。
他进一步拆解成本,「一场大型音乐节,头部厂牌的成本要 4500 万到 4800 万,中部厂牌也得 3000 万到 3600 万,低于 2800 万的投入,基本做不出像样的效果。单是工作人员,头部音乐节就要 2000 到 3000 人,普通公司根本扛不起这样的运营规模。」
当前音乐节票价体系已形成多档位划分,常见的有预售价普区价、普区正价、预售 VIP 区、正价 VIP 区等,一般说来,预售比正价便宜,普区又会比 VIP 区便宜。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 VIP 票量控制在总票三分之一左右。即使以 500 元为票价均数,一场容纳 4 万人的音乐节,总票价也不过两千万,很难覆盖庞大的运营成本。
而且,成本还在不断上涨。「和前两年比,现在的成本至少涨了 40%。阵容、IP、舞美、安全、运维,每个环节的花费都在涨。」 为了摊薄成本、提升 「性价比」,陈深的团队目前主办的音乐节,最低也要容纳 4 万人,这意味着场地租赁、安保运维等环节的开支只会更高。
其中支出的大头,是艺人秀费。资深业内人士夏冰告诉 「定焦 One」,虽然不同厂牌具体的占比不同,但艺人秀费普遍在成本的 70% 左右,「一个顶流 30 分钟的出场费能到 400 万以上,最贵的甚至可以达到 800 万」。
如此高昂的成本,单靠卖票根本撑不住。夏冰称,对于音乐节来说,靠售票盈利是最低端的模式,还得靠商务合作,比如品牌赞助、独家冠名等等。但这又形成死循环:想谈下优质商务,必须有能 『带票』 的头部艺人撑场面;可确定了头部艺人后,舞美、安保、场地规格都得跟着升级,才能匹配艺人咖位,成本又会水涨船高。
尤其是,现在艺人通告费的 「非理性竞价」 更让情况恶化。某资深主办方负责人刘青透露,如今邀请头部明星本就不易,若无长期合作基础与人情积累,很难争取到档期,而部分投资方为抢占资源,开始提升通告费,「有人出两百万,就有人抬到四百万,几轮比拼下来,直接把整个阵容的开支再度推高。」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艺人临时坐地起价已成为行业痛点,这次枣林湾音乐节事件就是如此。从业者介绍,从法律层面来看,若双方就出场费用达成合意,即使未签订书面合同,只要存在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往来等证据证明双方就费用标准、演出时间等核心条款达成一致,即可认定合同成立并生效,此时临时加价可能涉嫌违约。
刘青告诉 「定焦 One」,一场音乐节从接触艺人到最终确定出演,中间往往间隔数月,这段时间充满不确定性,很容易出现意外情况导致艺人在官宣前夕突然提价。
更棘手的是,这类乱象大多难以公开追责,「主办方一旦公开曝光艺人,后续再想对接其他艺人会变得十分困难,相当于变相断了自己的合作后路」,这也让坐地起价的现象更难得到有效遏制。
「但这并非艺人能自主把控的局面,更多是行业失序竞争的结果。」 刘青指出,相较于影视剧、综艺等已有完善政策法规限制艺人薪酬的领域,音乐节行业在艺人片酬管控上仍处于 「野蛮生长」 阶段。他直言,过去一年,几乎所有明星出场费都翻倍,成本压力根本降不下来。
在这样的高成本挤压下,亏钱成了行业共识。但另一面是,音乐节场次却在回升:据小鹿角智库和道略音乐产业统计,2023 年 「五一」 期间音乐节举办 42 场,2024 年同期 35 场;今年 「五一」 假期已回升至 40 场。今年国庆档将有超 30 场音乐节落地,去年同期仅 18 场。
在陈深看来,场次增多并不等于行业回温。一方面,很多主办方手上压着大量此前签订的艺人合约,只能赶在节假日集中消化;另一方面,为了维持音乐节品牌形象、守住行业心智,就算亏钱也得硬着头皮做。「在盈利压力下,能多卖一张票是一张,超售、临时加票这些操作,其实都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成本与收益的倒挂让大部分主办方陷入 「不办亏品牌、办了亏资金」 的两难。失序竞争与盈利难题,依旧没有找到破局的答案。
不过,音乐节的价值并不仅限于 「卖票」。
前不久,鄂州银河左岸音乐节就凭借细致的保障和贴心的服务,让不少乐迷印象深刻。当地方政府和居民共同参与,为夜排粉丝免费提供早餐、夜宵等服务,周边居民主动开放住宿,音乐节也因此成为外界认识鄂州的一扇窗口。
数据显示,音乐节期间,鄂州共接待 6 万乐迷,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消费超 2 亿元。随着音乐节场地向低线城市下沉的趋势愈发明显,这种 「文化+经济」 的方式也正为音乐节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对行业而言,尽管眼下仍存在泡沫,但未来如果能跳出 「唯价格论」,让艺人薪酬回归合理体系、行业重拾良性竞争,音乐节也能在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毕竟,音乐节不只是舞台上的三天热闹,更是城市长期能量的释放。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深、夏冰、刘青、真真、阿星、小雪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