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预见能源
01
在能源转型与科技革命交织的当下,一个看似普通的工业金属正悄然重塑全球经济版图。近日,高盛在其重磅研究报告 《AI 与国防将电网置于能源安全中心》 中掷地有声地指出:铜将成为“ 新石油”。
这一判断背后,是全球能源体系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当 AI 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当欧美老化电网面临前所未有的承载压力,当新能源革命重塑电力传输格局,铜—— 这个导电性能卓越、应用广泛的金属,正从传统的工业原材料,跃升为影响国家科技竞争力和能源安全的关键战略资源。
高盛分析师 Lina Thomas 与 Daan Struyven 在报告中构建的“ 电网-AI-国防” 三角框架,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AI 发展依赖数据中心算力,数据中心需要海量稳定电力,而电力传输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防设施运行。在这个环环相扣的体系中,铜以其不可替代的导电性能,成为连接三大领域的纽带。
全球电力系统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数据显示,欧洲电网的平均运行年限已达 50 年,北美电网超过 40 年,均接近或超过设计寿命终点。这些老化的电网不仅传输效率低下,更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在美国 13 个区域电力市场中,2024 年夏季已有 9 个出现电力临界紧张状况。高盛预测,到 2030 年,除一个市场外,其余均将面临用电短缺。这一预测背后,是 AI 和新能源驱动的全球电力需求持续攀升。
电网升级成为破解困局的关键所在。作为金属密集型工程,电网建设高度依赖铜材料。铜的电阻率极低,导电效率是铝的 1.6 倍,且使用寿命可达 30 至 50 年,为铝制品的两倍以上。这些物理特性决定了铜在电力传输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基于这些优势,高盛预测到 2030 年,全球电网及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将贡献 60% 的铜需求增长,这一增量相当于当前全球铜消费总量与美国年消费量之和。正因如此,高盛维持对铜价的看涨预期,目标为 2027 年达到每吨 10750 美元。
如果说电网老化是铜需求爆发的导火索,那么 AI 算力的指数级增长就是这场爆发的催化剂。作为 AI 算力的物理载体,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已成为电网的主要负担。
以 ChatGPT 为例,其日处理 2 亿次请求需消耗超过 50 万千瓦时电力,相当于 1.7 万户美国家庭的日用电量。国内某头部云厂商的智算中心,单座园区电力负荷达 300 兆瓦,年耗电量高达 26 亿度,相当于一座 50 万人口县城的全年用电量。
02
更严峻的是,AI 算力需求仍在指数级增长。AI 模型参数从十亿级跃升至万亿级仅用 3 年时间,自 2012 年起,训练算力的电力需求每 3 至 4 个月翻一番。AI 服务器的功率密度是传统服务器的 6 至 8 倍,通常配备 4 颗 1800W 高功率电源,其冷却系统耗电量甚至与计算设备相当。
即便高效模型的推出也未能缓解能耗压力。据 《MIT 技术评论》 测试,以节能著称的 DeepSeek 模型因生成更长回答,能耗仍比 Meta 模型高出 87%。这种“ 高效仍高耗” 的现象进一步印证了高盛关于“ 电网升级刻不容缓” 的判断。
每一次算力升级都将同步推动铜需求增长。仅数据中心领域,每兆瓦电力配套的铜用量就达 5 吨,一座 300 兆瓦智算中心的电缆用铜量超过 1500 吨。这种刚性需求为铜的价值重构提供了坚实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年初 Deepseek 大火之时,预见能源就展望过 AI 未来对电力的影响,但当时预见能源只是提出 AI 发展背后电力是一个潜在问题,但没想到下半年这个问题就被彻底抛到明面上。(详情可见预见能源此前文章 《展望③|DeepSeek 爆火,AI 的尽头还是电力吗?》)
事实上,市场也正在印证铜需求“ 狂飙” 背后的逻辑。9 月以来国内铜价开启“ 狂飙模式”,沪铜主连合约 9 月 25 日单日大涨 3.5%,逼近 83000 元/吨关口,9 月 30 日收盘报 83265 元/吨,较月初累计上涨 4.2%,创下 2024 年 6 月以来新高。
现货市场同步躁动,国内电解铜现货价格攀升至 82390 元/吨,单日涨幅达 2.98%,而伦敦金属交易所三个月期铜更是突破 10409 美元/吨,2025 年以来累计涨幅已达 20%。
此外,这一轮铜价暴涨的直接导火索,与全球核心铜矿接连“ 熄火” 有很大关系。9 月以来,三座世界级铜矿的突发事故让本就紧平衡的铜市雪上加霜。
印尼 Grasberg 矿山 (全球第二大铜矿) 因泥石流事故启动不可抗力条款,四季度减产 20 万金属吨,2026 年减产近 27 万吨;智利埃尔特尼恩特矿 (全球最大地下铜矿) 因地震发生矿井坍塌,今年产量缩减 30 万吨;刚果 (金) 卡莫阿-卡库拉铜矿在 5 月发生矿震后,2025 年产量指引从 52 万-58 万吨下修至 37 万-42 万吨。
能源管理顾问公司 Wood Mackenzie 测算,这三起事故将导致 2025 年全球铜矿产量减少约 6%。兴业研究指出,铜市供需本就处于紧平衡,1% 的供给波动即可引发短缺。雪上加霜的是,铜精矿 TC(加工费) 价格已跌至-44.5 美元/吨的负数区间,国内冶炼厂陷入亏损,部分企业面临减产压力。
高盛在报告中指出,电网升级、AI 与新能源三大需求形成“ 三重共振”,正在重塑铜的需求格局。这一判断在数据上得到了充分印证。
从需求侧看,除电网升级贡献 60% 的需求增长外,AI 与新能源同样表现突出。高盛数据显示,每辆电动车用铜量约为 80 公斤,是传统燃油车的 5 倍;每 GW 光伏装机需配套 500 吨铜,风电则需 600 吨。预计 2025 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突破 4000 万辆,光伏与风电新增装机超过 1.5TW,仅这两个领域就将新增铜需求 300 万吨以上。
叠加 AI 算力中心的需求,全球铜消费正以每年 6% 的速度增长。多领域需求的集中爆发,使铜超越了传统工业金属的属性,成为科技革命与能源转型的双重核心材料,其地位堪比石油在工业时代的基础性作用。
与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铜的供应端面临多重瓶颈。2025 年,全球铜需求预计达 3500 万吨,而供应仅为 3200 万吨,缺口超过 300 万吨。
03
实际上,长期来看,铜矿开发瓶颈早已显现。智利、秘鲁等主产国的铜矿品位已从 2000 年的 1.5% 降至 0.8%,开采成本大幅上升。新铜矿开发周期长达 17 年,过去十年全球仅发现 14 个铜矿床,远低于 1990–2010 年间年均 7 个的水平。
普华永道的预测更为严峻:到 2035 年,智利 75% 的铜产量将面临水资源短缺风险,全球 32% 的半导体产能可能因铜供应中断而受影响,这些结构性约束进一步加剧了铜的稀缺性。
同时,供需失衡的现实让资本市场嗅到了历史性机遇。9 月以来,国内铜业板块掀起涨停潮,龙头企业股价与铜价同步创下阶段性新高。
北方铜业 9 月 30 日单日大涨 5.70%,报 15.96 元/股,总市值突破 300 亿元;云南铜业 9 月 30 日股价最高点涨幅 8.24%,本月累计涨幅突破 20%;江西铜业作为国内铜冶炼龙头,受益于铜价上涨与自给矿比例优势,9 月 30 日应声涨停,市值较月初增加超 80 亿元。
此外,市场情绪的升温,更源于政策面的支撑。8 部门联合印发的 《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2025—2026 年)》 提出,推动铜等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再生金属产量突破 2000 万吨。政策红利叠加基本面利好,让机构普遍看好铜企盈利前景。
东方证券预测,铜价每上涨 1000 美元/吨,江西铜业年净利润将增加约 12 亿元,云南铜业净利润增幅可达 15%。这种盈利弹性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铜板块的投资热情。
供需失衡使铜成为地缘博弈的焦点,其战略属性与石油高度相似。预见能源注意到,中国占全球精炼铜需求的 60%,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的份额也正快速提升。预计到 2050 年,印度占比将从 3% 升至 10%。
另外,铜价的美元定价机制使其对全球货币政策高度敏感。2024 年初铜价一度突破每吨 1.08 万美元,美联储降息预期与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均引发价格大幅波动。
正如高盛分析师所言,上一轮铜周期由基建驱动,而本轮则由 AI、新能源与电网升级共同主导。石油曾支撑工业时代的发展,而铜将支撑数字时代的能源与科技革命—— 这正是铜成为“ 新石油” 的核心内涵。
在这场全球资源重构中,铜的战略价值已超越普通大宗商品,成为衡量国家科技竞争力与能源安全能力的关键指标。从电网升级到 AI 算力,从新能源革命到地缘政治博弈,铜正以其独特的物理属性和广泛的应用场景,重塑着全球经济格局。
当数字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铜不再是简单的工业金属,而是支撑人类文明迈向智能化、电气化未来的基石。理解铜的价值重构,就是理解新时代的经济脉络。在这个意义上,铜确实正在成为数字时代的“ 新石油”,其价值远未得到充分认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