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谈王健林和万达。他认为王健林没有变,但时代变了,原先的 「老登商业模式」 已经改变,旧的 「拿地-搞地产」 模式玩不转了。沦为笑话的西贝也是类似的例子,贾国龙这代习惯一言堂的土皇帝企业家,对网络时代的生态一无所知,因此每一步回应都堪称灾难级。西贝如此,之前要教育消费者的百果园也是如此,这些企业家停留在自己过往的时代里,却不知道酒桌上那些无往而不利的 「老登式话语」、自己引以为豪的 「社会经验」,注定会让自己沦为靶子。
我不反对这个观点,但我觉得在固有社会环境下,新业态也不过是另一种 「老登商业模式」,新能源车就是典型例子。跟当年的地产一样,它同样依附于权力。当年是 「搞好关系然后拿地」,现在是 「搞好关系然后拿政策」,无非是房地产 「科技含量」 低,新能源车显得有 「科技含量」 而已,都离不开老登式的大忽悠。它的底色仍然是中国社会传统的认知和评价体系,一切以权力为基准。
前几天还看到一篇报道,称虽然举办传统婚礼的新人仍占多数,但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极简的三无婚礼。所谓 「三无」,有不同版本,一种是 「无车队、无接亲、无伴郎伴娘」,一种是 「无接亲、无婚宴、无司仪」,其实指向都一致——拒绝 「传统」。
而且,这种思维并非年轻人里的少数,因为这年头愿意结婚的已经属于相对传统的那一群,不愿意结婚的肯定更不认这套。
不管是经济因素也好,抑或观念也好,这都不是坏事。
每逢婚宴,我都觉得最尴尬的场面就是主持人部分。婚礼司仪的土味表达,婚礼新人的土味回应,不但呈现了传统的虚伪,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涵也很有 「中式特色」。
在传统婚礼中,司仪的角色大致有两个,一是 「权力话筒」,一是 「情感导演」。前者是流程控制,确保婚礼按既定剧本进行,管你新人是谁,反正都是一套模式走下来,后者则是任务,「让新人哭」 就是司仪的 KPI,因为新娘不哭就显得不孝,这是典型的中式道德绑架。
有人将传统婚礼视为 「老登式婚礼」,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从主持人的套话、新人致辞的煽情,还有不能不流的眼泪,其实都脱胎于中国式社交的基本模式。
许多新人会跟婚礼司仪配合 「完美」,他们嗓音洪亮、打着官腔,就像在单位里开会发言一样,感谢来到现场的领导们,并感谢领导在事业上的栽培。
对于在场的老人来说,婚礼新人如果有这样的表现,他们会老怀大慰,不仅仅因为解决了孩子的婚姻大事,更因为这种表现很 「成熟」。这可真是 「老登看中登,越看越开心」。
很多人将 「老登思维」 归结于经验主义,爱说教,爱面子,讲究尊卑,将沟通理解为 「我单向输出,你们听着就好」,将社会和人生狭隘化甚至极端化,将自己的人生路径视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但这只是皮毛。「老登思维」 的本质是权力思维,是权力本位、关系本位和形式主义的旧有社会运行逻辑。
在婚礼这个本应最私密和最个人的场合,强行插入对单位领导的感谢,是将公共领域的权力规则侵入私人生活领域,将婚礼变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交秀场和权力确认仪式。新郎新娘及其家庭,通过这个仪式向亲友和社会展示自己的 「社会关系网」 和 「资源」。也就是说,他们所展现的土土的老登感,本质上是对权力的崇拜。
所以,拒绝婚礼司仪的婚礼,有助于将婚姻这件 「两个人的事儿」 稍微往正轨拉一下 (当然,在中国式思维里,「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儿」 这个说法简直大逆不道,会被斥为自私)。如果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坚持三无婚礼,那就可以视为一种温和的 「文化起义」,讨伐对象正是那些将私人喜悦异化为公共表演、用权力话语覆盖个人情感的 「老登」 式旧脚本。
当然,这种做法很容易招来 「不成熟」「自私」 之类的批评,因为老登思维的重要核心,就是 「功利化评价」。在这套功利评价体系里,一个人是否优秀,与品德、知识、才华和逻辑这些正常文明社会的标准无关,「成熟」 和 「精明」 才是关键,其中 「成熟」 的标准是 「脑子会不会想事儿」,而 「想事儿」 的标准是 「是否走最有利的那条路」,「最有利」 的标准则是 「稳定」「老人家走过的」。
从这些标准就可以看出,「老登思维」 是一套形成于资源相对匮乏、发展机会有限、社会结构僵化时期下的生存哲学和成功学。它的核心是 「存量争夺」 而非 「增量创造」。
在物质匮乏、社会流动性差的年代,个人成功高度依赖于在有限的资源和人脉网络中 「分一杯羹」。「精明、会来事儿、混得开」 是在这种环境下脱颖而出的核心技能。它强调的是对现有规则的利用和人际网络的经营,而不是通过创新和创造价值来获取成功。这套思维模式被那一代人验证为 「有效」,故而成为他们评价体系的标准。
「老登思维」 默认世界是一个 「零和游戏」:你多得一点,我就少得一点。因此,「精明」 意味着能从别人那里争取到更多利益;「会来事儿」 意味着能讨好权力持有者,从而进入分蛋糕的圈子;「混得开」 意味着拥有更大的关系网,在争夺中占据优势。这一切的背后,是深刻的权力崇拜,认为社会的运转核心是权力和人情,而非规则和能力。
与此相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比如真诚、创造力、理想主义、协作精神和专业素养,就往往被忽视,因为这些品质在 「存量争夺」 中显得 「不实用」 甚至 「迂腐」。它的评价标准是高度外在化和物化的:看的是你拥有什么 (地位、财富、关系),而不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世界当然是老登的,因为 「老登思维」 仍然占主角。未来也仍然是老登的,因为他们并不缺乏继承者。老登喜欢那种与自己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相似的 「小老登」,「小老登」 继续掌握合乎话语权。至于社会规则的灰色,对关系主义和投机主义的坚持,在这片土地上都不可能真正改变。
但为什么我要在标题里说世界 「也可以不是老登的」 呢?因为世界自有规律,违反规律的事情不会长久,违反规律的人也最终会遭遇惩罚。
「老登商业模式」 就是如此,它的内在逻辑、它对政商关系的理解,它的路径依赖,都注定会让老登面对艰难。当年的初代企业罕有 「善终」,有人归结为原罪,但原罪本身就是老登思维的结果。后来的企业家们也一样,他们能够从老登思维里得到多少,也就能失去多少。
对于个体来说,远离老登式说教,让自己年轻一点,也未必是坏事。人生那么长,早早变成老登,也很有可能面对老登的困局。一个人在二十岁时就知道鱼头朝哪里摆,有着八面玲珑的精明,并不意味着他能在三十五岁时依然有一份工作。
即使找老板,也应该找不那么老登的。前几天看到朋友说,如果你的老板平时用苹果手机、开特斯拉、去山姆超市,那他起码不会是个太喜欢说教的人。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作者:叶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