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 7 月 1 日电 四大证券报内容精华摘要如下:
中国证券报
•三大共识勾勒 A 股下半年投资蓝图 券商中期策略建言紧抓 AI 主线
从多家券商 2025 年中期策略看,下半年,外部环境改善、内部政策加码以及市场流动性充裕有望形成推动 A 股震荡走强的合力,A 股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有望改善从而带动 ROE(净资产收益率) 企稳回升,以 AI 为核心的泛科技板块的投资机遇值得重视。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健康消费站上风口
住建部 6 月 29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建设口袋公园 4.8 万多个,绿道超过 12.8 万公里,增加健身设施 18 万多件;6 月 23 日,国家体育总局对 《城市体育消费活力提升指引》 行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健康消费相关的政策红利加速释放,折射出健康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健康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专家认为,促进健康消费的系列政策举措,将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健康消费大市场,进一步推动市场规模增长、业态模式创新和消费结构优化。
•上半年股权募资额增逾四倍 强监管倒逼投行告别通道思维
上半年,在市场回暖与监管重塑共同作用下,A 股股权融资市场悄然迎来变革。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场股权募资总额升至 7610.29 亿元,同比大增 401.72%。高速扩容背后暗藏行业变局:中信证券、国泰海通、中信建投三大券商以 50.06% 的股权承销份额包揽过半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半年内开出超 40 张投行罚单,直指尽职调查缺失、内核程序失效等行业痼疾。伴随着政策层切断规模挂钩收费机制,投行业正经历从发行通道到风控专家的生存逻辑重构。
上海证券报
•「资金迁徙」 迎来变局时刻:股基发行大幅回暖 ETF 申购超 3700 亿元
资金流向迎来变局时刻。从基金发行市场看,上半年新发权益类基金规模近 2400 亿元,创 2022 年以来新基金半年度发行规模新高,投资者对权益资产的信心明显提升。除新基金发行维持较高热度外,今年以来指数化投资趋势加速形成,大量资金借助 ETF 入市。数据显示,截至 6 月 27 日,今年以来 ETF 净申购额为 3725.03 亿元。
•创业板再融资 「轻资产、高研发投入」 认定标准明确 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6 月 30 日,深交所发布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引第 8 号——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下称 「指引」),明确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再融资适用 「轻资产、高研发投入」 的范围、具体认定标准等具体事项,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超六成,这些公司具有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非资本性支出金额较高等典型特征,对资金使用灵活度有较大需求。本次明确创业板 「轻资产、高研发投入」 的认定标准,增强了制度的适应性,符合相关标准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将不再受 30% 补流比例限制,无须提前规划资本性支出项目,融资灵活性得到有效提升。经初步测算,符合创业板 「轻资产、高研发投入」 标准的上市公司共计 200 余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证券时报
•「去产能」 进行时 投行保代队伍缩水
随着 2025 年上半年收官,证券从业人员的流动情况逐渐清晰。保荐代表人队伍经历连续 5 年增长后,今年上半年惊现下滑,减少超 300 人。曾作为 「金领」 的保荐代表人,其数量变动折射行业环境的变迁。深圳一家中小券商的高管向记者透露,投行业务 「去产能」 趋势或将延续 3 年至 5 年。
•分析师转行做教培引发热议 券商上半年减员超 7000 人
近日,中泰证券研究所员工周某阳转行跨度较大,引发业内热议。他在朋友圈里透露,他转行从事高中科创教培 (涵盖实验设计、数据获取、科研报告写作及自主招生面试辅导等全流程服务)。记者注意到,券商从业人数在 2022 年至 2023 年见顶之后进入持续减员通道中。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6 月 30 日,券商最新从业人数为 32.91 万人,较 2024 年末减少超 7000 人。
证券日报
•上半年港股 IPO 募资规模超千亿港元
2025 年上半年,港股新股市场火热。数据显示,截至 6 月 30 日,年内港股共有 43 只新股上市,首发募资合计 1067 亿港元,数量和规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43%、708%。近期港股 IPO 节奏明显加快,仅 6 月份,就有 15 家新股在港上市。此外,6 月底还有多家企业扎堆递表。港交所官网显示,仅 6 月 25 日至 6 月 30 日,就有 39 家企业递交上市申请。当前,港交所 IPO 储备项目相当丰富。按最新公告日计,目前还有超 200 家企业的状态为 「处理中」。
•新公司法施行一周年:董责险规模扩张 「保单价值」 进阶
今年 7 月 1 日,新公司法施行满一周年。一年来,作为企业风险减量的重要工具,董责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日益成为上市公司高管履职的 「安全阀」。从职能角度来看,董责险的 「保单价值」 已从单纯的风险转嫁工具逐渐进阶为公司治理工具之一。然而,与成熟市场 80% 以上的渗透率相比,我国董责险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市场认知不足、信息披露不完善、投资者对董责险的态度分歧较大等挑战。
•28 家 A 股公司发布中期业绩预报 19 家预计净利润增长
截至 6 月 30 日,共有 28 家 A 股上市公司发布了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有 19 家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呈现不同程度地增长。大多数预计利润增长的公司在公告中表示,业绩向好得益于国际市场的拓展、毛利率提升、产品结构调整、降本增效等因素。
编辑:胡晨曦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