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散风险、提供经济补偿,保险业自诞生以来的角色是作为经济的 「减震器」 和社会的 「稳定器」。但自行业高速扩张以来,国内的保险业始终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争议。
禾湖财经 ESG 组曾在 《我痴呆的母亲,被 「骗」 签下 400 万保单》 一文中分析,从业人员素质不齐、为了快速成单采取各种不合规操作、利用老人认知能力下降进行虚假宣传等等,都对普通人的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近期,中国人寿发布了 2024 全年年报及 ESG 报告,其 MSCI ESG 评级不仅在 2024 年 9 月升至 A 级,业绩也实现营收净利双增:2024 年,中国人寿营收同比大幅增长 30.50%,达 5285.67 亿元;净利同比暴增 106.69%,达 1089.40 亿元。
但据今日保条发布的 《2024 年度保险处罚分析报告》 显示,2024 年共有 63 家寿险公司领到罚单,累计金额 11046.3 万元。其中中国人寿 1396.6 万,占比 12.64%。
「一升、一罚」 之间,中国人寿的 ESG 治理究竟做得怎么样?
能源消耗攀升,缺少减碳目标
从 「E(环境)」 层面看,中国人寿发布的这份 ESG 报告 (下称 《报告》) 缺少对减碳目标的数据支撑。例如报告中写到气候目标为 「保障环境健康友好,助力实现 『碳中和』」,但并无进一步的数据指标指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关于水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等层面。
图源:2024 中国人寿 ESG 报告
禾湖财经 ESG 认为,一份优秀的企业 ESG 报告并非迎合合规要求的内容堆砌,也非局限于品宣推广的信息公开,关键在于是否明确提出了企业在 ESG 方面的目标及实施计划,并报告了实际进展情况,以便公众了解企业在实现这些目标过程中的成就和挑战。
其中制定目标对于 ESG 管理非常重要,并且应该包括清晰具体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否则就会陷入 「喊口号式减碳」 的误区。例如中国人寿在 《报告》 中写道 「中国人寿深刻认识到提升公司气候韧性的重要性,积极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连目标都没有又何谈 「深刻与积极」?
在能源消耗的指标上,禾湖财经 ESG 组发现中国人寿这份报告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现象。报告中衡量能源消耗的指标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密度 (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万元营收)、综合能源消耗密度 (千克标煤/万元营收) 与用水密度 (千克/万元营收)。温室气体排放密度方面,2022 至 2024 分别为 8.57、8.23、12.79;综合能源消耗密度方面,分别为 2.43、2.34、3.72;用水密度方面,分别为 100.21、93.22、137.02。
可以看到在 2024 年三大指标皆有大幅上升,但问题在于 2024 年中国人寿营收同比大幅增长 30.50%,据此计算三大指标应该下降,但照披露出的数据计算,其碳排放、资源消耗增长幅度甚至要快过营收增速。矛盾之处在于,《报告》 中披露的数据显示 2024 年范围一、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比 2023 年微降,令人疑惑。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净利润千亿的保险巨头,中国人寿 2024 年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投入金额仅有 159.69 万元。
内控不力,管理隐患渐显
刚过去的 3 月底,根据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国寿养老」) 官网公开信息披露,因养老保障业务在运营管理、投资管理、账户管理方面的 3 项问题,分别被处以罚款 30 万元、120 万元和 30 万元,共计收到 180 万罚单。
这不是中国人寿第一次收到罚单。今年 3 月中旬,中国人寿长治分公司就曾被罚 15 万,三员工被警告并罚款。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寿在 2024 年中累计被罚 1396.60 万元,多名从业人员被终身禁业,违法事由包括诈骗侵占保险费、欺骗投保人、非法集资等。
罚单之外,中国人寿在消费者保护端也面临较大争议。据中国人寿在 ESG 报告中披露,公司于 2024 年受理各类客户投诉及不满事件共 298063 件,每 1 万张保单有 7.05 件投诉及不满。而这两项数据在 2023 年分别是 135730 件和每 1 万张保单 3.32 件投诉及不满,同比分别上涨 119.6% 和 112.3%。
图源:2024 中国人寿 ESG 报告
此外,在黑猫投诉上中国人寿累计被投诉 5754 次,近 30 天被投诉 155 次,投诉理由主要为虚假宣传。
如果说罚单、投诉是硬币的正面,那么反面则是中国人寿内部管理人员的变动。同样是在 3 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援引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人寿纪检监察组、江西省纪委监委消息:中国人寿保险 (集团) 公司原党委书记、总裁杨超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杨超早先在中国银行任职,后转投保险,有多家大型险企任职经历。其 2005 年执掌中国人寿,任集团总裁,同时兼任中国人寿董事长、国寿财险董事长等职,于 2011 年退休。
这是继 2022 年中国人寿保险 (集团) 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滨任上被查落马后的又一高管落马事件。此外,近三年间中国人寿系统内多名高管陆续被查:中国人寿财险原业务总监兼宁波市分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费剑锋,中国人寿北京市分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征,国寿养老浙江省分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梅建亚,国寿财险原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安林等多名高管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
中国人寿在 《报告》 中写道,公司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修订消保工作、消保审查等内部管理制度,强化顶层设计、机制管理,优化教育宣传与团队建设,增强消费者满意度与金融素养。显然,一系列事实说明中国人寿在公司治理层面仍有提升空间。
增长源于投资,主业增长有限
中国人寿此次发布的年报有一点值得注意——年报采用了新会计准则。妙投研究员刘国辉指出,新会计准则下很多投资的资产都可以按公允价值变动来计量,主要是股票,债券,基金。持有的股票价格上涨、债券价格上涨、基金净值上涨,都可以确认为利润。
「能带来这么大增幅的肯定是股票投资,去年 9.24 后 A 股行情大涨,但去看中国人寿半年报会发现利润增速不高,」 刘国辉分析道。
据其年报显示,2024 年中国人寿保险服务收入同比下滑 2.0%,保险服务费用同比大增 20.1%。投资侧,全年实现总投资收益 3082.51 亿,同比大增,但 「承保端」,中国人寿保险合同的合同服务边际为 7424.88 亿元,同比下降 3.46%。可见,中国人寿增长源于投资,主业增长有限。
截至 2024 年末,公司个险销售人力 61.5 万人,较 2023 年缩减 1.9 万人。
继原董事长王滨落马后,白涛赴任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其于 2024 年 6 月经董事会选举获得连任。但时隔 2 月,中国人寿集团突然官宣,免去白涛集团党委书记职务,由蔡希良接任,其曾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管理层多次更迭后,探索实现 「长效治理」 是中国人寿能否重获市场信任的关键。
文章标题:保险巨头的治理风险,藏不住了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29912.html
阅读原文:保险巨头的治理风险,藏不住了_禾湖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