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创始人、奕斯伟董事长王东升
京东方创始人、奕斯伟董事长、68 岁的王东升又干出今年北京 AI 领域最大 IPO。
5 月 30 日上午,RISC-V 芯片龙头企业奕斯伟计算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国际为保荐人。
王东升深耕半导体产业 40 余年,他领导创立的京东方攻克了中国 「少屏」 困局,亦成长为半导体显示行业的全球领军企业。京东方已在深圳证交所上市,最新市值 1446 亿元。
同时,王东升自 2019 年 11 月起,担任奕斯伟集团董事长,并自 2019 年 7 月起担任奕斯伟集团子公司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另外,王东升担任奕斯伟计算董事兼董事长至 2025 年 4 月,而后获重新委任执行董事、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负责公司战略及重大人事。
招股书显示,公司成立五年半间,奕斯伟计算累计融资额 90 亿元。2022-2024 年三年间,奕斯伟计算营收共计 57.77 亿元,累计亏损额接近 50 亿元,该公司在 RISC-V 主控市场仅占 1% 份额。
作为国内芯片、屏幕领域的重要人物,继京东方之后,王东升此次再将一家创立的公司送入 IPO 之路,这家北京 AI 独角兽赴港冲刺 「RISC-V 第一股」。
王东升早前表示,RISC-V 为 AI 时代而生,是最符合绿色、开放、融合之要求的计算架构,公司将推动算法、架构和工艺的迭代升级,促进 AI 时代数字基础设施这个 「人造智慧系统」 的能效逐步趋近于人脑,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年累计收入逾 57 亿,亏损超 49 亿
奕斯伟计算成立于 2019 年 9 月。
作为单一最大股东,奕斯伟计算是北京奕斯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奕斯伟集团) 旗下公司之一。而奕斯伟集团之前称为北京奕成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奕思致远科技有限公司,王东升任奕斯伟董事长。
2021 年,奕斯伟计算启动 RISC-V 的 AI 处理硬件开发计划;2022 年启动 RISC-V 汽车处理硬件开发计划;2023 年启动高性能 RISC-V 研发计划,交付首个 64 位 RISC-V 主控处理硬件 IP 模块,并获得全定制 V2X 处理硬件解决方案的设计合同;2024 年正式推出 RISAA 生态技术平台。
所谓 RISC-V,是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 (RISC) 原理的新一代开放指令集架构。RISC-V 的设计理念是简洁、模块化及高度可扩展,使其适用于广泛的应用场景。由于其开放特性,行业参与者可以自由使用、修改及分发该架构,而无须支付许可费,可以应对定制化计算的需求,促进各行业的创新及应用。
主流解决方案计算架构包括 x86、ARM 及 RISC-V 三种,而 RISC-V 主控解决方案可以摆脱 x86 或 ARM 架构的商业限制,从终端、边缘到云设备,RISC-V 主控解决方案能够与各智能平台实现对接,进一步增强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 RISC-V 市场增长迅速。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 RISC-V 主控解决方案市场从 2020 年的 1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16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63.5%。预计到 2029 年,该市场将达到 1611 亿元,2025 年至 2029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45.9%。而同时,2029 年全球 RISC-V 主控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4404 亿元。
数据还显示,RISC-V 主控解决方案在智能终端解决方案市场的渗透率由 2020 年的 0.1% 增至 2024 年的 1.3%,预计将在 2029 进一步增至 11.8%,且具身智能解决方案市场的渗透率由 2020 年的 0.4% 增至 2024 年的 6.4%,并预计到 2029 年将达到 19.1%,使 RISC-V 成为全球三大计算架构之一。
截至 2024 年底,奕斯伟计算是中国 RISC-V 主控量产解决方案数量最多的供应商;按 2024 年相关收入计算,是中国第四大 RISC-V 主控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中国最大的 RISC-V 全定制解决方案供应商。在 2024 年,RISC-V 行业前五大国内参与者合计占有 17.9% 的市场份额 (以收入计),奕斯伟计算在 RISC-V 主控解决方案行业占有 1.0% 的市场份额。
招股书文件显示,奕斯伟计算聚焦智能终端与具身智能两大核心应用场景,采用新一代开源 RISC-V 计算架构、创新领域专用算法及 IP 模块,构建专用的软硬件平台,提供有竞争力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曾入选胡润研究院 2024 全球独角兽企业、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 2024 年北京独角兽企业及 2025 年度中国独角兽企业。
截至目前,奕斯伟计算全球客户 100 余家,商业化解决方案 100 余款,营业收入超 20 亿元,IP 模块 500 余项,系列化 RISC-V 内核 20 余项,专利申请 1500 余项。
然而,奕斯伟计算依然处于亏损高、研发高情况。招股书显示,2022 年-2024 年三年间,奕斯伟计算收入分别为 20 亿元、17.52 亿元、20.25 亿元;年内亏损分别为 15.70 亿元、18.37 亿元、15.47 亿元;毛利率分别为 25.9%、15.4%、17.7%;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为 14.40 亿元、14.45 亿元、13.37 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的 72%、82%、66%。
据统计,2022-2024 年三年间,奕斯伟计算营收共计 57.77 亿元,年内亏损额累计达 49.54 亿元,接近 50 亿元。
对于亏损问题,奕斯伟计算在招股书中称,「智能终端和具身智能解决方案行业的特点是前期投入大及产品开发周期长,这对我们运营初期实现盈利构成挑战。我们在往绩记录期间产生净亏损,主要归因于研发需要大量前期投资,规模经济效应尚未完全释放,市场动态导致财务业绩波动,销售成本和运营开支变动等。」
其中,奕斯伟计算向客户销售并交付智能终端解决方案最大收入来源,占比近 89%;具身智能解决方案去年收入占比超过 9%,奕斯伟计算提供结合专有 IP 模块 (包括其 RISC-V 内核如适用)、自主开发的处理硬件和软件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奕斯伟计算客户包括主要包括寻求创新、可靠解决方案的智能物联网、消费电子产品和科技公司,还包括分销商等。
奕斯伟计算在招股书中表示,「我们在竞争激烈且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运营。我们的业务具有快速变化且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特点。如果我们无法改进现有解决方案并及时且经济高效地推出新解决方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或行业创新的步伐,那么我们的竞争地位将受到影响,且我们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我们预计,我们将继续依赖相对有限数量的客户来获得大部分收入。我们无法向您保证,这些客户产生的收入 (无论是单独还是合计) 将在任何未来期间达到或超过历史水平。如果由于向任何这些客户交付的计划发生重大变动或销售解决方案的价格下降而导致业务损失或取消,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营业收入大幅减少。」 这意味着,奕斯伟计算有可能会出现收入减少情况。
到 2024 年底,奕斯伟计算录得资产总值 48.64 亿元,负债总额 12.37 亿元,流动资产净值 22.57 亿元,资产净值 36.27 亿元。
五年累计融资 90 亿,奕斯伟集团持股 17.7%
融资方面,成立五年多,该公司经历 4 轮融资,累计融资额约 90 亿元。其投资方包括天津博芯创成、博思纵横、博明伟业、北京芯动能、宁波庄宣及上海乾优、君联资本、国家集成电路产投基金二期等。
此次 IPO 文件前,奕斯伟计算的单一最大股东集团包括奕斯伟集团、奕理科技、奕想科技、奕明科技、王东升、米鹏、杨新元、刘还平。奕斯伟集团直接持有奕斯伟计算已发行股本总额的 17.74%。
奕斯伟集团由奕明科技、米鹏、杨新元、刘还平分别持有 52.4003%、7.2057%、4.3234% 及 3.9908% 的股权。根据王东升、米鹏、杨新元及刘还平于 2025 年 5 月订立的协议,王东升、米鹏、杨新元及刘还平将就奕斯伟集团董事会会议及股东会上的所有事项采取一致行动。
展望未来,奕斯伟计算表示,预期通过技术复用、供应链优化、业务组合优化等措施提高毛利率,包括将增加高利润、高附加值产品在解决方案组合中的比例,如奕斯伟计算正在开发具身智能解决方案,以满足 AI 时代的新兴需求,特别是预计于 2025 年量产的、与汽车及产业领域相关的若干新一代智能控制功能的解决方案的毛利率,预计将高于现有的具身智能解决方案,以及加速提供高利润新的解决方案、新应用场景的商业化、增加高端产品的收入等,从而提高毛利率。
关于出口管制,奕斯伟计算在招股书中表示,其拥有遵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和其他相关制裁机构当前及未来实施的出口管制和经济制裁的复杂性。
「我们面临与制裁和出口管制法律法规以及国内外针对我们的解决方案和相关技术制定法律法规相关的风险,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我们依赖使用 EDA 工具验证处理硬件的设计,并依赖我们的 EDA 合作伙伴提供所需的 EDA 服务,以支持我们设计处理硬件。若我们的任何合作伙伴无法按照议定的方式、质量和时间履行其各自的义务,或由于任何监管发展 (包括国际关税、贸易壁垒、出口管制或制裁问题),而无法履行其义务,我们可能无法及时按照商业上可接受的条款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若无法及时向这些第三方合作伙伴获得足够数量的优质供应品和其他组件,可能会对我们的业务运营及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招股书中称。
奕斯伟计算透露,本轮 IPO 所获得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在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智能便携应用场景、汽车、机器人和工业等领域和场景中开发、迭代新的智能终端解决方案;增强软硬件技术平台能力,完善开放、灵活且可复用研发体系,以及潜在的战略并购、扩大全球化商业网络等。(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林志佳,编辑|盖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