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长春 5 月 30 日电 (记者 王晓林) 从上市之初的传统煤电企业,到新能源成为业务主体,再到探索氢能全产业链布局,作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吉电股份)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全面优化自身能源结构,2024 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 20%,清洁能源发电业务营业收入占主营业务的比例首次突破 50%。
吉电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玉峰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将聚焦 「新能源+」、绿色氢基能源 「双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持续进行 「新能源+」 大基地开发落地,提高新能源装机规模,筑牢发展根基;一方面推动新能源开发向绿色氢基能源下游延伸,打造绿氨、绿醇、绿色航油三条产品线,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
构建 「新能源+」 雁阵式发展格局
2002 年,吉电股份以位于吉林省的 85 万千瓦火电装机起步,在深交所上市;如今,公司装机容量超过 1400 万千瓦,新能源占比近 80%,在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北 5 个区域布局新能源基地。
「新能源已成为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利润的主要支撑和资产结构的主体。」 杨玉峰介绍,吉电股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公司业绩增长带来了重要贡献。
「十四五」 以来,吉电股份新增新能源装机超过 600 万千瓦,增长近 2 倍,新能源占比提升 14 个百分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杨玉峰表示,吉电股份将进一步强化吉林省区域新能源业务的引领作用,推动大规模优质新能源开发与白城二期保供煤电、老旧机组替代、清洁供暖等项目协同建设;在吉林省外依托山东、江苏、广西、贵州、新疆等区域发展基础,持续扩大新能源开发规模;通过 「新能源+」 大基地开发落地,打造 「1+N」 雁阵式发展格局。
吉电股份山东潍坊风光储基地项目。受访者供图
「公司将巩固扩大新能源领域的良好发展态势,加快推进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采用 『新能源+』 模式,开发多能互补融合式项目,最大程度促进新能源消纳。」 杨玉峰说。
同时,吉电股份也在通过 「智慧场站」 建设,实现新能源业务的降本增效。杨玉峰介绍,公司近三年累计完成 40 座集中式新能源场站的 「智慧场站」 改造,使场站运行监视人员整体减员 30%,实现 10 座场站 「无人值班,少人安保」。
开辟绿色氢基能源新赛道
近年来,我国对绿色氢基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为电力、化工、交通等领域开展以氢为载体的零碳产业革命提供了发展契机。杨玉峰表示,吉电股份于 2019 年提出 「以绿氢消纳绿电,绿氨、绿醇、绿色航油等绿色氢基能源产品消纳绿氢」 的产业逻辑,把开辟绿色氢基能源新赛道作为 「新能源+」 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唯一的绿色氢基能源平台和创新技术优势,着力打造一流的绿色氢基能源产业。
杨玉峰介绍,公司预算投资近 60 亿元的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绿氢制绿氨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 「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将于今年内投产,成为全国首个投产的规模化项目,预计年制绿氢达 3.2 万吨,年制绿氨达 18 万吨,对绿色氢基能源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吉电股份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液氨罐区。受访者供图
此外,吉电股份还将接续开发吉林梨树 20 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加快布局 「三北线、长江线、海岸线」 绿色氯氨醇示范项目;并着手 「走出去」,在中东、北非、南美地区布局绿色氢基能源项目,推动绿色氢基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在建设绿色氢基能源示范项目的同时,吉电股份加大了对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通过构筑技术护城河,确保未来的产业竞争优势。
杨玉峰表示,吉电股份将构建绿色氢基能源创新生态系统,目前已深入开展直流离网制氢、生物质气化、费托合成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 「可再生能源+PEM 制氢+加氢」 一体化、绿氢合成绿氨、绿氢耦合生物质制绿色甲醇等全链条技术攻关,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近三年,吉电股份累计完成研发投入 16.32 亿元,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 3%;2024 年实施各类科研项目 62 项,全年研发投入合计 5.2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3.29%。
「公司将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建设以新能源、绿色氢基能源为主,多能源品种的世界一流综合能源类企业。」 杨玉峰说。
编辑:郭洲洋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