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 道总有理
一场表现拉胯的马拉松,让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滤镜碎了一地,但一场充满科幻感的格斗比赛,又把大众的期待值重新拉回。
日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 《CMG 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 机甲格斗擂台赛开幕,来自不同领域的四支战队,操控宇树科技自主研发的 G1 型人形机器人展开角逐。在比赛中,G1 机器人施展了直拳刺探、左右勾拳、闪避、跌倒起身等复杂动作,总体展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平衡性和敏捷性。
当然,这些参赛机器人需要工作人员使用手柄遥控,而非根据程序和指令自动对战,这让赛事展现的技术水平打了一丝折扣。
如今更多的机器人赛事正在涌现,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当体育赛事的主角成了机器人,它能否成为有商业价值支撑的新赛道,还是只能沦为为流量打造的 「科技秀」?
机器人需要 「噱头」
继今年 4 月半马比赛后,CMG 世界机器人大赛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又一场 「战力」 比拼,而今年 8 月和 12 月,还将有另外两场机器人赛事相继上演。一个是 8 月 15 日至 17 日,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在国家体育场和国家速滑馆举办。
另一个是众擎机器人,也宣布自家的自由格斗赛将在 12 月启动,并且以每季度一赛季的频率持续举办。据澎湃科技记者了解,目前还有更多机器人公司在研究运动赛事。
运动赛事,正在成为机器人公司出圈、寻求商业变现的一个绝佳机会。比如松延动力,在北京亦庄机器人马拉松赛事中成了一匹黑马,据相关报道披露,在会议现场,该公司成功签约总金额达 5000 多万元的订单,同时还售出 1000 余台人形机器人以及 20 多台仿生机器人。
因为一场比赛,公司的估值也从赛前的 5 亿元涨到了 20 亿元左右。
从表演到赛事,尽管这些机器人初创企业难逃博取流量的质疑,但对于现阶段还不具备真正商业化落地能力的他们而言,这恰恰是行业所需要的。相比实验室中的 「完美表演」,人形机器人在真实场景的表现更有说服力。
而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年,靠技术概念掀起的数次风口,大多在用户的过高预期与现实体验之间的落差中落得个一地鸡毛的结局,如今,通过赛事反而能把大规模落地之前的成果放在聚光灯下,让用户自己审视技术。
就像上次马拉松比赛,起跑即 「翻车」 的宇树 G1 机器人,出师不利,来自钢宝队的幻幻机器人,作为全场唯一的 「美女」 机器人,刚出发不久就 「罢工」,比赛中甚至还出现了 「头身分离」 仍顽强奔跑的一幕。
当各家机器人拉出来遛一遛的时候,大众发现现实和想象中的场景差异巨大,反而能形成一种相对理性的认知。
这对资本市场的过热也是一种 「降温」。前段时间机器人概念炒作大幅超越了产业基本面进度,在未来 2-3 年内不可能大规模量产的情况下给予了过高的业绩预期,很多机器人股的 PE 估值已经超过 100 倍 PE。这种热情对于没有盈利能力、仅靠少量 B 端订单支撑的大部分机器人公司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捧杀。
赛事 IP 化,科技能否引爆内容
无论是体育赛事邀请机器人参与还是机器人企业主动下场、举办赛事,目前体育和人形机器人的融合,核心主要还是在于营销价值。据了解,CMG 格斗大赛现场观众超 5 万人,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 2 亿次,这种量级的曝光可以让参赛企业直接省去巨额广告费。
但未来随着机器人赛事越来越多,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赛事能否开发出更大的商业价值,也令外界期待。
比如美国的 FIRST,旗下有 FRC(FIRST Robotics Competition) 机器人竞赛、FTC(FIRST Tech Competition) 科技挑战赛与 FLL 乐高机器人竞赛。每年 FIRST 的赞助商名单中涵盖了高通、谷歌、NASA、SpaceX、英伟达、微软等数十家科技巨头,不只如此,所有报名参加的学校或个人团队都需要缴纳一笔费用。
当然,这种针对学生群体的赛事,人才的培养和工程文化的塑造才是核心,而人形机器人风口催生的体育赛事面向的可能是成年人。
「人们喜欢看机器人挥拳相向,在热血沸腾的战斗中,看零件散落一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美国 MegaBots 公司联合创始人电气工程师 Matt Oehrlein 曾表示,如今机器人在形态上更接近人,这似乎更能够点燃观众的激情。但是,在我国,围绕机器人格斗一直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在赛事运营和内容 IP 化上。
2018 年,一股 「硬」 科技席卷综艺舞台,以 《铁甲雄心》、《这就是铁甲》、《机器人争霸》 等一系列以机器人格斗为主的综艺节目纷涌而出,在短期内迅速吸纳了大批粉丝观众。
当时,受机甲格斗元年的带动,赛事运营的相关企业在创投圈也小火了一把,极战 FMB 完成了千万美元 A 轮融资的消息,创客星球也宣布获得 A+轮融资。但是仅过了一年,机甲格斗的热潮就消退了不少,做了整体升级之后的 《铁甲雄心 2》 没有获得太大声量,如今在综艺节目上,更是鲜有机甲题材的内容。
追根究底,机甲文化或者说机器人文化在我国还太过小众,而且以综艺带动赛事,这条路径并不好走。因为无论线上的 IP 产品怎么裂变,机器人竞技的核心仍然是线下,就像球赛和拳赛,线下观看赛事的体验和氛围,才是感受赛事魅力的关键。
所以说,在机器人赛事上,没有科技巨头或其他行业性巨头的下场,很难打通赛事开发和运营的上下游。
一个赛事的培育周期相当漫长,想要形成一个超级赛事,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机器人赛事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城市角逐新产业的 「竞技场」
仔细看这些机器人赛事,它们的背后,除了媒体和机器人厂商,还有不同城市的相关部门。
如 2025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由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这次的人形机器人格斗大赛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浙江总站和技术局主办;众擎机器人的自由格斗赛,是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英雄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宣布的。
由此可见,当前的机器人赛事,与其说是机器人企业对外展示技术的一次 「表演」 或 「交卷」,更本质上是各个城市争夺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的一场大规模 「竞技」。
尤其是今年,DeepSeek 和宇树机器人的横空出世,让各怀绝技的 「六小龙」 瞬间出圈,而杭州成了创新的 「代名词」。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3 年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分别为 11.3 亿元、6.4 亿元、4.5 亿元、3.6 亿元、3.5 亿元,排在全国前五位,分别占据全国份额的 28.9%、16.3%、11.6%、9.3%、8.9%。从全国来看,北京、广东和长三角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三大中心,杭州已经在多领域走在长三角的前列。
六小龙的出圈,让杭州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独领风骚,更有利于吸引创新型企业,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上下游发展,这也是人形机器人能否成功跨越量产难题的关键。目前,杭州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 200 余家,2023 年机器人工业产值达 150 亿元,聚集起 10 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分布在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产业环节。
在具身智能这个当下最热门的新兴赛道,杭州已显现出与一线城市同台竞技的实力,这加速了城市之间对人形机器人风口的追逐。
如深圳,在深圳,一大群背景各异、投身 「造人」 浪潮的创业者,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 「机器人谷」。截至 2024 年底,深圳共有机器人产业相关企业 74,032 家,约占全国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总数的 16.39%。上海、北京也各有各的优势,它们同样迫切需要更多的明星级企业来对外展现自身押注未来科技创造的成果。
所以,在一线城市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加速布局中,机器人赛事的价值显然得到了放大。
一方面,通过赛事,不仅能让具有领先技术实力的企业出圈,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也带动城市获取关注度;另一方面,机器人如果能从 「智能设备」 向 「体育明星」 的跃迁,更揭示了 「智能体育」 这一千亿级市场的商业化潜力正在被激活。
当然,这些机器人赛事能激发出商业化潜力的前提是通过技术提升,让赛事更有可观性,而不是停留在表演,以及各种乌龙闹出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