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9 日 下午 7:48

上海 「最年轻」 国企今天挂牌成立

上海市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上检公司) 今天 (7 月 9 日) 正式挂牌。

从 1 月 26 日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组建,到 3 月 25 日注册设立,再到 6 月 30 日下属 4 家事业单位转制,注册设立为上检公司的子公司,用时仅 155 天。

这家上海 「最年轻」 的市属一级国有企业用 「上海速度」 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朝气,更重要的是,上海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完成了一次全面且关键的转型升级,将为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强劲动能,并为全国事业单位性质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 「探路」。

「走出去」 海阔天空

今年初,瑞士通标 (SGS) 与法国必维 (Bureau Veritas) 两大国际检测巨头传出就合并展开谈判的消息。业界预计,若成功合并,将缔造全球检测行业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企业,市值将突破 300 亿欧元。

行业竞争激烈,是促成 「巨人握手」 的关键因素。检测、检验和认证行业是一个全球市场规模数千亿美元的高度分散市场,即使是全球四大检测机构,也难以在市场份额上 「一枝独秀」,渴望提升技术能力、扩大市场份额、优化成本结构的他们都在积极寻求出路,试图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强化自身竞争力。

瑞士通标 (SGS) 与法国必维 (Bureau Veritas) 两大国际检测巨头传出就合并展开谈判的消息。

数千公里外的上海,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也有相似的迫切。

尽管从 2020 年到 2024 年,上海检验检测行业年业务收入增长了 45.6%,达到 399.8 亿元,机构数量增加了 13.3%,达到 1332 家,以占全国 2.5% 的检验检测机构数,创造了全国 8% 的业务收入,但多数从业者 「小而散」,户均年业务收入约 3000 万元,与国际头部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受到体制机制限制,曾经 「领跑」 的事业单位性质检验检测机构步履渐缓,近年业务收入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占全市行业收入的比重从 2019 年的 18.9% 降到了 2023 年的 14.8%。2024 年,上海事业制检验检测机构占比已从 2020 年的 14.9% 降至 13.3%,为历史最低位。

2024 年度上海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概况。 来源:上海市市场监管局

2024 年度上海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概况,规模以上企业贡献了上海检验检测服务业 93.3% 的业务收入,多数从业者的规模和实力还有待提升。 来源:上海市市场监管局

近五年,上海检验检测事业单位占比逐年下降。 来源:上海市市场监管局

大势所趋,有人彷徨不前,不妨看看 「走出去」 的海阔天空。2016 年改革前,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年营业收入明显低于同期其他两家原质监系统事业单位。改革后,该公司快速发展,2024 年营业收入增至 22.93 亿元,将还在体制内的同行远远甩开。

新组建的上检公司有 5 家下属单位,除了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其他 4 家均为事业单位转制而成的企业,分别是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检测中心有限公司。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些检验检测资源将从 「分散管理」 转变为 「集约经营」,彻底拥抱市场。

可以预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的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将被充分激发。上检公司今天公布的战略目标彰显了对前景的信心:以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升级、守护美好生活为使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综合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2030 年实现营收 47.8 亿元,冲刺 71.4 亿元。

攻坚 「卡脖子」 技术

我国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大幕,早在 11 年前就已拉开。

2014 年 2 月 21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 《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指出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政府统一有效的监管,规模普遍偏小,布局结构分散,重复建设严重,体制机制僵化,行业壁垒较多,条块分割明显,服务品牌匮乏,国际化程度不高,迫切需要通过整合做强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

经过多年转型升级,民营机构已经成为上海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的主角,2024 年上海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业的民营企业占比均超过六成,充分的市场竞争持续推动体制内机构转型升级。

但这只是上检公司成立的动因之一,这次全面转型升级更深层的目的在于整合资源集中发力,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底座。

回顾过往,从研制新中国第一台氢原子钟到跻身 「人类表型组」 国际大科学计划重要成员,从参与桑塔纳汽车国产化项目到助推 C919 大飞机翱翔蓝天,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始终与上海发展同频共振。

机动车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上海)。 来源:上检公司

近年来,上海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检验检测机构。但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检测机构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对新兴产业服务和引导支撑不够,与相关制造型企业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配,导致有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环节遇到 「检不了、检不全、检不准」 的瓶颈。

体现国企担当,攻坚 「卡脖子」 技术是上检公司的重点发展方向。「上检公司将全力推进检验检测认证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上海加快建设 『五个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高地赋能。」 上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倪斌表示,上检公司将布局大交通领域、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能源、人工智能、其他新兴及未来产业九大业务板块,成为 「研发、设计、生产、使用、运维」 全链条、全周期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

尤其是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上检公司将和科研院所、高校、大型集团内设检验检测机构合作,打造创新联合体,孵化新兴领域检验检测技术,或设立产业基金,聚焦新型领域检验检测项目投资。

围绕上海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检公司将布局大交通领域、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能源、人工智能、其他新兴及未来产业 9 大业务板块。 来源:上检公司

打造全球 「通行证」

检验检测认证作为符合世界贸易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国际贸易的 「通行证」。中国产品能否便利 「出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市场认不认可中国颁发的 「通行证」,即中国市场检验检测的结果。

要让远隔重洋的消费者仅凭生产国的一张 「通行证」 就放心,其难度可想而知,要建立牢固的信任合作关系,必须用硬实力 「破冰」 并维系,也就是稳定可靠的产品品质和先进权威的检验检测技术。

上检公司有志于此。根据其公布的目标体系,上检公司将在三年内完成全体系市场化改革转型,五年内培育 9 个以上年营收超 1 亿元的市场化运作事业部或产业公司,并打造 1—2 个上市平台。在此基础上,联合头部企业共建 9 个细分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每年输出 50 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进而主导或参与制定 100 项以上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深度融入国际规则制定、跨国合作项目,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实现这样的目标绝非易事,「底气」 源自资源整合带来的优势。上检公司 5 家子公司共有 18 个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5 个国家或市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专注于卫星导航与定位、智能电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十四五」 期间主导或参与制定了 13 项国际标准,发布了 2 项国际建议,目前还有 16 项国际标准、2 项国际建议在研。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 来源:上检公司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测试场。 来源:上检公司

上海市计测院电能表检测实验室。 来源:上检公司

整合前,这些机构各自的实力均为全国领先,但难以形成合力。整合后,科研和业务的 「孤岛」 被打通,能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潜能,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充分活跃起来。

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整合能够打破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长期 「各自闷头干」 的局面,也倒逼转制后的机构打开视野,站在整个产业链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开拓发展业务。

这对于上海有潜力的企业、技术、产品是一大利好,他们不用等到 「出海」 受阻才去亡羊补牢,而是在接受计量服务的产品研发阶段就能被服务机构发现,进而在发展初期就有人为其量身定制检验检测、标准化等中后期发展需要的服务。这种 「量体裁衣」 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在帮企业 「排雷」 的同时,也给上检公司激活了新的发展空间。

2024 年度上海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概况,上海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广泛布局,但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 来源:上海市市场监管局

题图来源:上检公司

(原标题:上海 「最年轻」 市属一级国有企业挂牌成立,2030 年营收冲刺 71.4 亿元)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