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0 日 下午 8:10

解国家燃眉之急,电车车主还能 0 成本用车


文 | 新能源行业观察

7 月 4 日正午,武汉气温飙至 39℃。空调轰鸣声中,武汉电网负荷冲上 1704.8 万千瓦,同比增长 26.48%,创下今年首个负荷峰值—— 比去年提前了整整 20 天。同日,全国电网总负荷攀升至 14.65 亿千瓦的历史新高,江苏、安徽、山东等省,电网接连“ 爆表”。

图/今夏全国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

国网斥资 303 亿元投产 140 项度夏工程,却仍难抵高温攻势。江苏电网 90% 的负荷增量来自空调制冷,空调一响,电表飞转。当电网调度员在变电站挥汗如雨时,成都双流特来电充电站内,新能源车主朱亮 (化名) 轻点手机屏幕,他的爱车开始向 10 千伏电网反向输电:吃饭一小时,赚了几十块。

这一幕正从实验室走向街头—— 车网互动技术让电动汽车变身“ 电网充电宝”,在高温酷暑中开辟了一条“ 带电” 生财之道。

1. 电力紧箍咒下的“ 车网互动” 破局

今夏的电网如同绷紧的琴弦,一大波高温预警,在天气预报的地图上红了小半个国家。

在安徽亳州,居民用电占比超 65%,空调集中开启导致峰谷差急剧拉大,可调节负荷却寥寥无几;在重庆万州,电网最大负荷同比增长 4.75%;在陕西西安,电网预测今夏负荷将达 1480 万千瓦,基础负荷年均增长率高达 7%……

传统应对手段已捉襟见肘。国家电网使出浑身解数,投运 140 项工程提升供电能力超 3000 万千瓦,但面对动辄亿千瓦级的负荷增长,仍需新解法。

当此背景下,车网互动技术恰逢其时。电动车成了今夏国家电网的“ 梦中情车”。

烈日当空,成都车主朱亮扫码启动 V2G 放电,电流逆向注入 10 千伏公网。“ 操作和充电一样简单,插枪扫码就行。” 他边吃饭边赚取 48 元收益—— 这相当于将电池 80% 电量 (48 度) 以 1 元/度卖出,扣除夜间低谷充电成本后净赚 30 余元。

图/成都车主进行 V2G 放电操作

所谓车网互动,主要包括智能有序充电和反向放电 V2G(Vehicle-to-Grid),通过能源交互模式,实现电动车与电网之间的双向能量流动。电动车不仅可以从电网充电,还可以在电网负荷高峰时向电网反向送电,从而参与电网调峰填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消纳。

聪明的电动车主们很快发现,如此一来,可以在用电低谷期 (如夜间) 给车充上电,在夏季用电高峰期 (如午后空调集中使用时) 再反向放电,不光能降低电网负荷为国家做贡献,还能“ 低买高卖” 赚取差价。

如果在特殊情况下,车主将赚得更多。

比如,上海的一个老旧小区因缺电影响了 3 栋楼 36 户人家烧水做饭,5 辆社会新能源车接力参与了为小区临时供电的任务,7 个小时放出 260 度,解了市民的燃眉之急。

作为答谢,供电公司通过碳积分系统,给予供电的车主 1:1.6 的电量补贴,即每放 1 度电,能拿到价值 1.6 度电的积分,而这些积分可以直接在充电时抵现。

也正是看到了反向放电的社会价值,规模化浪潮接踵而至。前不久的 6 月 23 日,深圳 84 个充电场站同步启动反向放电示范,覆盖创意园区、科技企业、4S 店等多场景。

在深圳 F518 创意园,英飞源将光伏、储能与 V2G 智能联动:午间电价高峰时,系统自动将放电补贴调至 2 元/度,引导车辆向电网送电。更精明的车主已玩转“ 充电套利”—— 深夜 0.4 元/度充满电池,午间 4 元/度反向输出,单度电净赚 3.6 元。

2. 新能源长跑者的技术底气

政策引擎带来的巨大驱动力也正在助推着这场盛夏的变革。

杭州于 7 月 1 日出台浙江首个 V2G 补贴政策,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参与 V2G 放电的充电场站将获得最高 2 元/千瓦时的顶峰放电补贴。

图/浙江省 V2G 补贴政策

可当车主们畅享“ 放电经济” 时,质疑声随之而来:频繁充放电会不会榨干电池寿命?

按照上述出台补贴政策的杭州官方说法—— 根据私家车辆平均充电频率为每年 50 次、平均使用时间为 10 年测算,全周期内车主充电次数约为 500 次。但目前,动力电池的设计寿命至少为 3000 次,按照电池实际使用寿命 2000 次保守计算,每辆电动汽车在全周期内仍有超过 1000 次的电池充电次数可参与车网互动。

实际上,3000 次寿命的说法已经落伍了。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在 2025 年推出的“ 钠新” 钠离子电池,将循环寿命推至超 1 万次,彻底改写钠电池“ 怕冷短命” 的行业认知。

其通过复合抗冻电解液与纳米级电极设计,它在-40℃极寒中仍保持 90% 电量,10% 低电量下动力无衰减。这意味即便在黑龙江寒冬,电动汽车仍可稳定参与电网调节。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在多个车企的发布会上呼吁,车主可以尽量在晚间给车充满电,在白天没用的时候再卖出去,它可以帮你赚钱,也是“ 很有意思的事”。

深圳车主王先生已经亲证了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可靠性。他在莲花山超充站放电三个月,电池健康度仍显示 100%。现在午休插枪放电已成习惯,就像给电网“ 存钱” 收利息。

超长寿命电池技术让车网互动更没有了顾虑,电池如同钱包,充放电是存取钱。好钱包经得起万次开合,如今电池巨头已然造出了“ 钛合金钱包”。

另外,有着“ 基建狂魔” 之称的蔚来近期也因为 3000 多座换电站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点名表扬。因为我国目前 1/3 的电已经是靠光电、风电和水电了,但新能源的不稳定性需要储电设备,而电池的“ 削峰填谷” 转换率为 100%。电网富裕的时候储电,电网紧张的时候反向给电,还可以给车辆换电,一举三得。

3. 三方共赢的能源新生态

车网互动的价值涟漪正从用户钱包扩散至全社会。

对电网而言,压力正在变成推力。国家首批 9 个试点城市中,引导电车化身“ 移动充电宝” 反哺电网成为供电部门今夏一项重要工作。

图/国家首批试点城市

例如杭州出台补贴政策,希望进一步验证并推动规模化的车网互动在促进电力系统实时平衡、清洁能源消纳和电网安全可靠供电方面的调节能力,为完善充电市场机制、拓展用户交互模式提供更多有益经验。

对用户而言,以前只关心充电快不快,今天车主惊讶地发现,手里的电车竟然还能赚点零花钱,甚至 0 成本用车。

例如,上海的自由职业者张先生开着一辆后驱版特斯拉 model Y,因为偶尔要去杭州和南京等城市出差,所以即便有家充桩,有时候还需要在外面快充桩充电,最便宜的一度七八毛,最贵的他还充过一度电 2.6 元的,所以一个月算下来电费也需要 500 元左右。

如果他在不用外出工作的时候,每度电只要三四毛的谷时段充满,而在用电尖峰时段反向输送电网,利差每度电 1 元。那么,他 62.5 度的电池,留 20% 电量自用的话,每次还可以净赚 50 元。这就意味着,他每个月只需要放电 10 次,就可以 0 成本用车了。

不过,这样的操作是建立在车主有时间的情况下,毕竟目前可支持 V2G 功能的充电桩覆盖率较低,车主需要花时间去指定充电桩完成放电。随着政策推进和技术普及,支持该功能的充电桩必然会大幅增加。等到家用充电桩也可反向充电,消费者就可以下班回家后,插上充电桩,设置好用电高峰时给电网反向充电,后半夜电价低时又自动给电池充电,早上上班满电出发,岂不是既方便又赚钱?

对全社会而言,低碳转型有了一条新的路径。国家电网通过特高压通道将西南水电、西北风光电跨区输送,今夏跨省输电电力超 2 亿千瓦。当电动汽车集群化身分布式储能,风电光伏的间歇性难题迎刃而解。车网互动提升了电网的韧性,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清洁能源的消纳。

随着杭州 2 元/度补贴新政落地,宁德时代钠电池量产线投产,车网互动从技术尝鲜走向规模盈利。当千万电动汽车在电网调度下有序充放,个体收益与系统安全从未如此统一。

在深圳巴士集团深康充电站,十余辆纯电动大巴静静连接着 V2G 桩。它们在电网高峰时段集体放电,每车单次输出 150 度电,正在接力完成 1.5 万度日放电目标。这些曾单纯耗电的钢铁之躯,正以“ 放电经济” 重构能源逻辑。

正如开篇成都车主朱亮所言:“ 现在停车充电像在银行开账户,存进去的是电,取出来的是钱。” 这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正让每辆电车成为智能电网的毛细血管,在“ 低买高卖” 的电流中,书写着碳中和时代的赚钱新脚本。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