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 7 月 9 日电 (记者胡璐、古一平、韩佳诺) 盛夏时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2 号院农科东大道。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东门进入,远远就能看到一栋现代化的白色建筑。正面墙上,由 「禾」 与 「重」 组成的篆刻字 「种」 格外醒目。
这里是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也是守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 「诺亚方舟」——
如同有了一些特定野生稻基因的留存,人类才能成功创制出超级杂交稻,很多种质资源蕴藏着潜在可利用基因,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很多种质资源在野外面临着灭绝危机。将这些种质资源收集起来并进行科学保存,能延长它们的寿命,并在不断进步的科技加持下,打开未来无限可能的空间。
2021 年 7 月 9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 《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种质资源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当前种业振兴行动已迈入第 5 个年头。作为种业振兴的基础工作,我国新保存了哪些重要种质资源?应用了哪些新技术,种质资源保存效果如何?近日,记者来到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一探究竟。
走进 5 层楼高的种质库,一间间宽敞明亮的库房里整齐摆放着已经贴上二维码、条形码的种子瓶,试管苗容器,液氮罐。
「在这里,每个种类的种子都有自己的身份信息。」 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人员张金梅介绍说,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建立了第一座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但设计容量只有 40 万份,且现代化水平较低。为了更好地实现种质资源的长期战略保存,国家在 2021 年建成了这座新库,总保存规模能达到 150 万份。
新库里不仅继续保存原有的种质资源,最新的种质资源也在源源不断地保存进来。我国于 2021 年启动的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农业资源 「家底」 的同时,也新收集到了一批优异、珍稀、特色资源。
比如,来自西藏日喀则市岗巴县海拔 4750 米的青稞,是世界上已知种植海拔最高的青稞品种,具有耐瘠薄、耐冷凉、抗旱性强的特点,对培育绿色新品种意义重大。
山西翼城县农民自留的稀有爆裂玉米品种 「珍珠玉米」,籽粒钙含量高,爆花率达 99% 以上,用于改良我国爆裂玉米品种,推广后有望改变我国用于爆米花的玉米品种多数来源于进口的格局。
「这些新收集到的 『宝贝们』 正在陆续入库中。」 张金梅告诉记者,种子录进种质库前,还需要经过分类学鉴定、查重去重、质量检测等环节。与以前相比,新库应用了更加现代、科学的技术。
为了确保种子入库的初始质量,入库前会对种子进行质量检测。以前多是由工作人员肉眼或显微镜观察种子表面来检测,现在则采用 CT 扫描检查种子的完整度、饱满度,还应用了电子传感器和光谱等无损检测技术,不仅效率更高,也减少了种子发芽检测对种子的消耗。
在保存能力上,新库新增了试管苗库、超低温库和 DNA 库。张金梅解释说,有一些作物不能产生种子或种子不能耐受低温低湿的保存条件,就可以用超低温库和试管苗库保存作物的茎尖、休眠芽、花粉等组织材料。「现在我们有条件为种子量身定制更加科学的保存方案。」 她说。
穿过质量检测室、种质库房,来到了自动控制台。记者从大屏幕上看到,灵活敏捷的机械臂将装好种子、贴上标签的瓶子送至传送带,由传送带送到传送区后,上方的 「蜘蛛手」 就会自动抓取瓶子,放到种质箱内。之后,堆垛机会按照工作人员通过电脑系统下达的指令,将一个个箱子放到立体架上。
「以前工作人员需要穿着棉衣在零下 18 摄氏度的低温库里登高爬梯存取这些种子,现在我们的立体架从以前的 3、4 米调高到了 10 多米,统一由机器处理,不仅库房可利用空间更大,也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张金梅表示。
更大的库容、更丰富的保存内容、更科学的保存技术,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一扇窗口,展示出我国种质资源保护系统的日益完善。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了解到,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我国正在加速建立健全国家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同时加快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改良创制,真正搞清楚资源的特征特性和利用价值,更好服务育种创新。
目前国家保存资源的基因型、表型鉴定比例分别超过 60% 和 30%,由此产生的海量鉴定数据可为未来 AI 智慧育种提供基础支撑。正在建设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化平台将于年内上线运行,加快资源有序共享交流。
除了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运行以外,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投入运行,世界单体最大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主体工程也在加紧建设。
随着一艘艘 「诺亚方舟」 建成并有序运转,我国种质资源得到更好保护,也不断种下更加美好的希望之种。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