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2 日 下午 11:56

大钲资本,用瑞幸撬动星巴克中国?


文|高见 pro

“ 星巴克卖身很大程度上就因打不过瑞幸,而瑞幸背后正是大钲!现在大钲反手要来“ 拯救” 星巴克?” 近日一则消息让不少人惊呼意外。

据 CNBC 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中国业务已收到近 30 家私募股权机构的竞标报价,估值高达 100 亿美元。竞购者除了高瓴资本、凯雷集团 (Carlyle Group) 和 KKR 等机构之外,瑞幸大股东大钲资本也出现在竞购名单中。

目前星巴克中国和大钲均未回应竞购传闻。如果大钲参与竞购星巴克中国股权,那么,这场 30% 持股红线下的资本游戏走向如何?中国咖啡市场的终局又会发生哪些改变?作为 GP,大钲的退出方式是什么?

截至 2 月底,大钲资本持有瑞幸 31.3% 的股权和 53.6% 的投票权。今年 4 月底,大钲资本董事长兼 CEO 黎辉刚刚出任瑞幸董事长。若大钲竞购星巴克中国,一旦成功,它将同时持有中国两大咖啡巨头的股权。

这一收购行为,走的是“ 竞品协同型并购” 路线,其本质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或资源整合,而是通过互为替代品的竞品品牌,将市场竞争的外部消耗转化为内部协同的增量创造。

“ 竞品协同型并购” 策略隐含的激进逻辑与潜在悖论,值得思考。

我们先看竞购方名单,高瓴资本有成功帮助皮爷咖啡进入中国市场的经验,也是蜜雪冰城的投资方;凯雷和 KKR 具有全球资源、麦当劳中国操盘经验;华润和美团的优势在于线下渠道和流量入口支持。

一眼望去,都比大钲“ 清白”(和星巴克没有竞争关系)。但大钲最大的筹码是咖啡本土化经验,星巴克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个。

瑞幸在 2025 年 Q1 营收 88.7 亿元 (同比增长 41.2%),同期星巴克中国营收仅 7.4 亿美元 (约 53.2 亿元),且市占率从 2019 年的 34% 降至 14%。星巴克首次被瑞幸在收入规模上超越,亟需本土化能力突破增长瓶颈。

大钲的瑞幸改造案例具说服力。2018 年,大钲资本在瑞幸咖啡的 A 轮入场。2020 年瑞幸遭遇财务造假危机后,大钲主导了对瑞幸的危机重组与价值再造,注资 2.4 亿美元并收购陆正耀质押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在运营上,大钲资本更是大刀阔斧,更换管理层,推动数字化供应链与高频新品策略,关停低效门店优化成本结构,下沉市场快速扩张等等,使瑞幸库存周转效率提升 30%。单店成本降至星巴克 1/3,更是带领瑞幸攻入美国市场。

泰邦生物是大钲资本的另一典型投资案例。大钲在控股型并购泰邦生物后,派驻合伙人周凡任泰邦生物董事长兼代理 CEO,主导生产管理和销售渠道改革。同时,瞄准血制品行业高壁垒,通过运营提效释放利润,验证“ 投资驱动变革” 理念。

从上述案例可见,大钲资本的投资策略以“ 控股型并购+深度运营赋能” 为核心。更具特色的是,大钲资本对于治理失效但资产优质的企业,通过注入运营资源再造现金流,形成一套“ 困境资产重组” 逻辑。

本质上,大钲的竞购溢价实则是对本土化经验的“ 货币化定价”。瑞幸模式即估值砝码。

延展开来,瑞幸的高频新品研发、下沉市场扩张、动态补货系统等等数字化打法,可助力星巴克提升效率,应对增长疲软问题。复制瑞幸的算法驱动供应链至星巴克,预计降本 1.8 亿美元/年;复制瑞幸加盟模型,预估可使星巴克下沉市场新增逾 10 亿美元营收。

从供应链角度,瑞幸和星巴克合并采购量占中国咖啡豆进口量的 30% 以上,由此议价能力会大幅提升,成本能降 8-12%。对于库迪咖啡等中小品牌来说,会因原料成本的被动抬升而压力骤增。

目前,大钲竞购星巴克中国的交易障碍和争议点主要集中在两点:监管风险和品牌价值稀释。

星巴克强调目前“ 未考虑完全出售中国业务”,且对合作方筛选严格。计划保留星巴克中国 30% 股权,其余 70% 由多个买家分持,每家持股比例不超过 30%。

这个 30% 的设置妙。大钲资本作为瑞幸实控方,若持股≤30% 可规避中国 《反垄断法》 对“ 共同控制” 的认定,降低经营者集中审查风险。另外,如果以“ 大钲基金 LP→ 开曼 SPV(持股星巴克)→ 香港子公司” 的形式,可隔离瑞幸与星巴克的直接股权关联。

尽管如此。一旦大钲触及“ 协同行为”,仍会面临被监管部门叫停的风险。“ 协同行为” 囊括但不限于星巴克用瑞幸的云南咖啡豆,或者双品牌联合营销,等等。

再看品牌价值稀释。星巴克的“ 第三空间” 文化与瑞幸的流量运营逻辑存在基因冲突。星巴克中国以高端体验立足,瑞幸主打平价快取,两者定位差异显著。若被对手“ 收编”,星巴克品牌价值恐被稀释。

在某社交媒体上,“ 如果他家收购星巴克,我发誓再也不喝星巴克了,哪怕 1 元一杯。” 在这条评论的后面,点赞数多达 120 个。另外,星巴克伙伴文化 (员工自称“ 伙伴”) 和瑞幸的标准化管理也格格不入。文化强制统一难免会引发员工抵制。

那么,大钲这次竞购的赢面有多大?它面对的情景无非三种:

1.  监管睁只眼闭眼,星巴克放手:“ 行吧让你赋能本土化!”

2.   大钲联合凯雷、KKR 组团接盘,股权拆碎降低关联性。

3.   反垄断审查否决,或星巴克主动排除竞品关联方,扭头选高瓴,人家还帮皮爷咖啡进中国呢。 

综合考量,大钲资本竞购成功主要取决于其能否提出差异化的价值主张,并有效解决反垄断问题。

进一步说,大钲资本如果真的成为星巴克股东,作为瑞幸实控方,它或将面对的是竞品投资中的“ 精神分裂式治理”。

比如,在新品研发上,瑞幸主打高频甜味咖啡 (奶茶化),星巴克强调咖啡本味与文化。对于两者是否会共享配方,以及品牌差异性维持方面,需要给消费者知悉。毕竟现在就有星粉担忧星巴克口味会不会逐渐瑞幸化。

在全球化定价上,瑞幸在美国市场定价 1.99 美元,星巴克维持 3-5 美元溢价。是否需考虑协调价格避免自相残杀?另外,瑞幸和星巴克毛利结构差异 (瑞幸 10.4% vs 星巴克 15%) 是否会导致资源内部分配矛盾?

终极拷问来了。

当董事会需要同时为两个竞品品牌投票时,若星巴克中国提议降价对抗瑞幸,大钲董事应支持还是反对?这类情况下的“ 理性决策” 又是否会“ 对 LP 利益最大化” 有所损害?

如若此,大钲会不会“ 精神分裂” 不知道,但对于库迪等中小玩家来说,这绝对是“ 灾难”。

当大钲同时入股瑞幸与星巴克,实则是将“ 消费者选择权” 转化为“ 资本调度权”:通过数据共享预判消费迁移,动态调整双品牌促销策略最大化客群渗透率。本质上是用资本纽带消解品牌对立,将市场争夺战变为内部流量再分配。

协同创造效率没错,但这一协同从某种程度上会压制创新,并提高新玩家的进入门槛。当然,除非大钲并不会掌控或影响到星巴克的实际运营动作。但这似乎又失去了星巴克选择大钲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下,LP 更为关心的退出问题。预估可能性退出路径如下:

1. 港股主板 IPO,或 A 股买壳/买控股权上市。

假设星巴克中国的运营改善后分拆于星巴克集团,可谋求独立上市机会,比如包装为“ 中国高端咖啡第一股”。可对标百胜中国的 4.2 倍 PS 估值,较收购价存在超 20% 的溢价空间。

至于 A 股买控制权,相信近日智元机器人突袭科创板的操作能引发不少思考。对于星巴克中国来说,前提还是需独立和解决 VIE 架构拆解问题,然后再物色目标壳公司。

2. 二次出售给产业资本。华润、美团等已表达兴趣,而且产业方估值容忍度高。

若收购成功,大钲资本将开创 “ 竞品协同型并购” 的新范式。同时,也宣告中国消费投资进入“ 生态控制” 时代。但这一策略的代价较高:短期需破解反垄断死局,可能被迫让渡瑞幸控制权;长期需平衡双品牌定位冲突,避免星巴克沦为“ 瑞幸高端贴牌”。

无论结果如何,大钲的这一操盘都将成为中国消费投资史的临界点事件。

值得警惕的是,当瑞幸与星巴克从对手变为“ 兄弟”,咖啡品类的技术进化会不会因缺乏竞争动力而放缓?当投资机构从“ 陪伴企业成长” 滑向 “ 饲养行业巨兽” ,那么机构到底是创新的推动者,还是仅仅扮演了资本异化的工具? 

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琢磨。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