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宝马正式宣布与中国智能驾驶独角兽 Momenta 达成合作,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要懂中国,还要为中国而生—— 从城区到高速,从车位泊出到自动泊入,覆盖全场景、点到点,目标直指“ 智能驾驶体验第一梯队”。
这不是宝马第一次向中国科技公司“ 交朋友”,但却是宝马智能驾驶本土化战略迈出的最大一步—— 从数字座舱走向真实道路,智能驾驶的本土共创终于落地成真。
中国用户要的,不只是智能,更是“ 本土聪明”
宝马和 Momenta 的合作核心在于“ 深度定制”。不是套一个通用系统改改语言包,而是要在宝马中国新世代车型的智能架构与硬件平台之上,打造一套真正理解“ 中国式驾驶” 的解决方案。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宝马终于承认:中国用户对城区工况、红绿灯路口、机非混行、自行车、电动车、灵活变道的复杂程度,有着“ 第一性原理” 级别的挑战需求。
而 Momenta,恰好是应对这些中国独有路况最具代表性的本土玩家之一。它的算法从中国城市的真实数据中成长,训练出来的系统,不只是理论上的高阶,而是实战中的高效率。
这套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最大的亮点,是搭载了 AI 大模型驱动的“ 感知-规划-控制” 一体化架构—— 说人话,就是让车更像人,不靠死记硬背,而是靠不断进化的直觉。
这种“ 端到端” 的大模型,意味着系统不再靠人为预设规则,而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对复杂环境进行理解,并实现动态判断和路径优化。
宝马打算让这套系统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借助 OTA 升级,边跑边学,越开越聪明。过去的宝马是“ 好开”,未来的宝马,则可能是“ 越来越好开”。
而这恰恰回应了当下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最大的不信任感:不是功能做不到,而是“ 今天能用、明天出 bug” 的不确定性。宝马与 Momenta 的这一套组合拳,显然是奔着生命周期信任去的。
宝马也不再高冷:拥抱中国节奏,摆脱“ 德系慢半拍”
过去,德系品牌智能化的节奏往往全球统一,在中国市场始终慢人一步。无论是智舱交互,还是城市智驾,宝马、奔驰、奥迪很长时间里都像是在开一张“ 延迟支票”。
如今,宝马终于决定在智能化领域加快以中国速度创新的节奏。从与华为、阿里合作数字生态,到此次携手 Momenta 攻克智驾主战场,宝马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战略调整。
正如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高翔所言:“ 宝马独有的产品理念、智能驾驶之道正与中国卓越的数字科技深度融合,为中国用户打造拥有宝马 DNA 和中国智能的纯粹智能驾趣。我们期待着与 Momenta 树立又一个共创共赢的范例,中国智慧,强强联合,将宝马‘ 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 战略推向新的历程。”
不能忽视的是,宝马本就不是“ 智能驾驶小白”。多年来一直在智能驾驶领域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其新世代平台整合了宝马自研的驾控超级大脑与全景 iDrive 人机交互系统。
前者将驱动、制动、转向、充电、能量回收五大核心域融为一体,实时动态响应,刷新信息处理速度底线;后者则围绕“ 视觉锥” 打造多维度交互体验,HUD、中控与仪表视角统一、信息聚焦,确保“ 眼不离路,手不离盘”。
这些自研硬实力,与 Momenta 的算法优势形成了少有的“ 双强融合”,所以它不算是“ 嫁接”,而是真正意义上的“ 耦合”。
宝马一向强调智能驾驶要以“ 安全” 为第一优先级。这次的新系统也延续了宝马 20 多年来在 ADAS 领域的技术沉淀,在设计阶段就建立了多层级的安全冗余与风险应对机制。
更重要的是,宝马公开强调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所有数据采集、存储与处理均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这不仅是一种合规姿态,更是在为用户打下心理基础。
一次深思熟虑的“ 技术共赢”
在智能驾驶进入“ 深水区” 的今天,靠品牌光环已难打动用户,真正能赢得信任的,是对用户真实场景的理解与技术的长期迭代能力。
宝马与 Momenta 的合作,可能是一次典型的“1+1>2” 的范例:一个拥有百年制造底蕴、严谨安全哲学;一个拥有新一代算法能力与中国路况洞察。两者合力,来完成一次智能出行时代的“ 跨文化融合”。
在 AI 重新定义汽车的今天,宝马终于不是那个高高在上、远离中国用户需求的“ 德国工程师”,而是那个愿意在中国道路上,一起“ 卷” 起来的合作者。(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编辑|李玉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