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近期的争议事件是一场典型的 「企业控制权危机」。
官方对此回应:「家族内部事务,与公司的运营及业务并无关联。公司不会提供任何答复口径或相关回应。」,严谨,清晰传递两点:
-
划清公私边界:将家族继承纷争与娃哈哈日常经营和管理决策彻底分离;
-
拒绝进一步评论:不就此事做任何实质性公开说明,避免舆论持续发酵。
沉默应对,短期有助平息对公司运营的直接质疑,我在 《遭遇危机先闭嘴?品牌保持战略性沉默的 Why 与 How》 中介绍过。
但是,真正的危机和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对娃哈哈的三重打击
从危机管理的视角看,这场风波对娃哈哈的核心价值有三重打击。
1. 品牌 「情感账户」 的巨额透支
娃哈哈品牌,一半是产品,一半是几十年积累下的 「国民品牌情感账户」。宗先生的形象,是账户里的核心资产。然而,诉讼正让这账户急速透支:
-
颠覆核心叙事被颠覆:「民族匠心」 和 「布鞋首富」 的正面叙事,正被疑似 「豪门恩怨」 的负面标签严重污染。在公关领域,这种叙事反转的杀伤力极大。
-
动摇信任基石:消费者会想,一个连内部都无法和谐的企业,其产品承诺是否还可信?这种疑虑一旦产生,对快消品是致命的。
-
创始人声誉光环的 「次生灾害」:创始人一生清誉,可能因疑似后代纷争而蒙上阴影,这是典型的危机 「次生灾害」。
2. 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信心危机
一场继承权官司,最先冲击的是内部的 「军心」,即核心内部利益相关者。
-
决策真空与权威稀释:当 「谁是或者未来谁可能会成为真正的主人」 成为问号,权威也许会遭遇挑战,管理成本剧增。
-
核心人才的 「离心力」:高管和员工被迫 「选边站」,不确定性会加剧核心人才的 「离心力」,稳定军心成为首要难题。
-
管理资源的 「黑洞效应」:管理层被拖入诉讼泥潭,无暇应对外部竞争。
3. 外部商业生态的信任崩塌
娃哈哈的命脉,在于其庞大的经销商网络。对他们而言,「稳定」 压倒一切。
诉讼带来的不确定性,会让这些商业盟友的信心动摇。一旦他们转投竞品的怀抱,娃哈哈的渠道优势将岌岌可危。
银行、投资机构等会立刻启动风险重估,企业融资和商业合作将变得异常困难。
二、对接班人 「危机领导力」 的五大挑战
这场风暴是宗馥莉 「危机领导力」 的公开压力测试。
一方面,诉讼本身的争端之一,就是在挑战她继承的 「合法性」。外界正用放大镜观察她处理危机的每一个动作。另一方面,她原本大刀阔斧的改革议程,很可能被迫转入被动的 「危机防御」 模式,宝贵的发展窗口期或将因此错失。
宗馥莉作为继承人,面临五大领导力挑战,可归纳如下:
1. 合法性与权威性的双重考验。
宗馥莉虽系创始人长女,却需同时获得家族内部成员和公司外部股东的认可。她必须证明自己不仅具备血缘合法性,更拥有胜任高层决策的专业能力,否则很难在董事会与管理团队中形成有效领导。
2. 信任重建与声誉维护。
家族内部纠纷易引发外界对企业治理结构透明度的质疑。
宗馥莉需要通过公开、及时且诚恳的沟通,向员工、投资者与消费者传递 「家事虽私,公事当公」「既尊重法律程序,又肩负企业责任」 的信号,以修复纷争带来的信任赤字。
3. 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平衡。
在危机中,各方利益诉求错综复杂:有疑似血缘关系的非婚生家族成员、有支持家族传承的老员工,有关注公司业绩的机构投资者,也有舆论场上热衷讨论家族内斗的公众,还有关注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监管机构。
宗馥莉必须展现 「共情型」 领导,识别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并且用开放式对话吸纳不同声音,制定兼顾短期稳定与中长期发展的应对方案,取得利益相关者的妥协共识。利益相关者的梳理逻辑,我在 《雷军给 CEO 们带了个好头:如何做难而正确的抉择?》 中分析过。
试析利益冲突最大的相关者群体:三位疑似非婚生弟妹。他们想要什么?
首先是身份认同与尊严需求。渴望获得家族的正式承认,以 「家人」 而非 「局外人」 身份参与家族事务;同时,他们期待在舆论面前被赋予应有的尊重,避免成为舆论工具或悲情焦点。
其次是公平参与和信息透明。在股份分配、分红方案及重大决策层面,要求与其他直系继承人同等的参与权,并获取完整、及时的财务与治理信息。获取相应的财产继承权和处置权。
第三,经济补偿与保障机制。鉴于成长环境与机遇差异,异母弟妹可能关注允诺的经济支持:包括一次性补偿、定期分红或信托基金。
第四,也许还有情感联结与心理慰藉。家族分裂带来的隔阂与伤痛,往往需要真诚的情感沟通与心理支持。他们也期盼与家族长辈及其他继承人建立良好互动,化解内心的不安与隔膜。
对这部分诉求的妥善安排,不仅是家族和谐的内在需求,更是娃哈哈品牌凝聚力与社会形象的外在体现。中国人素来追求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难以违背的族群想象。
这一挑战,决定着宗馥莉能否续写品牌与家族的双重荣光。
4. 危机决策的果断与灵活。
危机情境瞬息万变,迟疑不决则会被动挨打,若轻率行动又可能引火上身。我之前在 《农夫山泉辟谣为什么这么难》 中分析过,延迟两个月才行动,就是太慢了。
宗馥莉需在法律顾问、独立董事和公关专家的支持下,快速甄别优先级,果敢推动家族与董事会的程序优化,同时灵活调整对外话术与舆情处理节奏。
战术层面一些可能的行动建议:
-
角色认知梳理:举行 「身份定位研讨会」,邀请独立顾问与家族长辈共论 「家人」 与 「继承人」 双重角色的权责边界。
-
专业决策支持小组:成立法务、财务、公关三位核心专家组成的 「危机决策顾问团」,确保信息全、分析准、建议快。
-
利益相关者映射与沟通矩阵:制定 「家族—股东—媒体」 三维沟通体系,对不同群体预设话术与回应流程,做到 「分众沟通、有的放矢」。
也可以遵循我之前的文章流程 《CEO 极简危机管理框架》。
5. 塑造未来愿景与文化传承。
继承危机虽当务之急在于化解纷争,但更高层面的领导力是要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与方向。
宗馥莉应结合企业 「健康饮品」 与 「创新责任」 两大核心,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蓝图,使公众将目光从家族斗争转向娃哈哈的长远价值。
总之,宗馥莉的危机领导力挑战不仅在于 「赢得继承权」 的程序胜利,更在于 「赢得信任、赢得共识、赢得未来」 的多重胜利。唯有在合法性、信任、平衡、决策和愿景的五大维度上同时发力,方能化危为机。
这也是一次绝佳的领导力演练机会。每一次反噬和危机,都是领导者向四面八方推远心智边界的机会。推到极致,顶天立地,就是杀出一片崭新天地。否则,还会自囚于狷狂、侥幸、贪婪的牢笼中。
三、如何应对挑战
面对这种系统性风险,危机响应必须做到快、美、忍、准、狠。
核心思路是切割与重塑,可分三个阶段:
1. 短期止血 (危机响应期)。
核心是 「内外有别,信息隔离」。坚决将 「家族纠纷」 与 「公司运营」 在舆论场上切割。通过持续释放公司正常运营的 「积极信号」,对冲负面信息,稳住经销商和员工的基本盘。
2. 中期修复 (信任重建期)。
核心是 「议程设置」。主动设置对自身有利的议题,例如推动治理结构透明化 (增设独立董事),并利用慈善基金等将公众视线从 「家族矛盾」 引向 「企业社会责任」,重塑外界信任。
3. 长期防火墙 (制度建设期)。
核心是构建 「制度韧性」。推动设立家族宪章或不可撤销的信托基金,用法律框架彻底固化传承规则,避免纷争再起。这才是治本之策。
对于最重要的三个疑似利益相关者,如其身份得到确认,可能的措施:
1. 正式家族成员身份追认。
借助第三方公证机构,对疑似非婚生弟妹的家族关系进行法律确认;并在 「宗氏家书」 发布会上,以书面或仪式形式宣告其作为 「宗氏一脉」 的合法成员。
2. 透明、公正的信息机制。
专设 「家族利益委员会」:在家族理事会下增设席位,由独立董事主持,定期向全体成员通报娃哈哈集团的财务状况、重大项目与分红安排;
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内部在线平台,推送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股东大会纪要及治理流程文件,确保其与其他继承人享有同等知情权。
3. 差异化的经济支持方案。
分层信托安排:依据其年龄、教育及事业需求,设立专项信托基金,分为教育信托、创业扶持信托和生活保障信托,多样化满足其短期与长期需求;
灵活分红机制:在基本分红之外,设立 「家族关爱红利」,根据家庭贡献与个人发展规划,为其提供额外股息或专项奖金。
如何评价这些措施,我想,这涉及一个隐身却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宗老先生。如果他还在世,是否满意这一安排?
我还在想,危机有些时候需要 「表演」。这不是个贬义词,这场戏该怎么演,这个故事要怎么讲,这场事件之后,宗馥莉的个人品牌形象和声誉如何演化,也是 「议程设置」 和危机叙事的重要战场。
财富可以继承,但信任与声誉无法世袭。
想起两个故事。
成吉思汗逝世后,四子协商达成 「长子继承大汗,其他兄弟分封诸汗」 的共识。既尊重地方汗国的自治,又维系了蒙古帝国的整体统一。
初唐时期,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谋权,秦王李世民先发制人,于京城玄武门伏兵斩杀二人。李世民凭此赢得群臣拥戴,奠定盛唐之基。
祝愿娃哈哈和宗馥莉能杀出这条血路。斑驳的血迹就是加冕皇冠上的赫赫战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友声誉,作者:楚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