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7 日 下午 12:39

融资 135 亿亏损 20 亿,智谱冲刺 IPO


 文 | 市值水晶,作者 | 曲林,编辑 | 大海

今年 4 月,智谱向北京证监局正式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中金公司),成为 「大模型六小龙」 中首家启动 A 股 IPO 进程的企业。但近期有消息传出,智谱正考虑将 IPO 地点由 A 股转向港股,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智谱正在与财务顾问合作,拟于香港市场上市,预计募资规模或达 3 亿美元 (约 23.4 亿港元)。

智谱在拟赴 A 股上市之后,又被传转向港股,其背后在于智谱急于打通资本渠道,获得更多的融资。

7 月 2 日,智谱发布 GLM-4.1V-Thinking 系列视觉推理模型,并率先开源了 GLM-4.1V-9B-Thinking。之后又上线了实验模型 GLM-Experimental。

数据显示,智谱已累计发布 50+款模型,并且迭代速度较快。截至今年 7 月,智谱融资数额超 135 亿元,高融资额换来高频技术更新,智谱试图以技术为突破口开拓市场,但现实中,商业化落地又是无法避免难题,上市并非解决难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之后的路。

如何平衡技术研发和资金成本,找到商业化出路,不再是智谱可以忽略的问题。

01 一个新模型,一份效率 PPT

继 7 月 2 日智谱发布 GLM-4.1V-Thinking 系列视觉推理模型之后,智谱又悄悄上线了一款实验模型 GLM- Experimental。

该模型目前并不在智谱的独立模型之中,据智谱前产品经理透露,该模型核心做展示代码用,可能会上线和 Gemma 类似的功能,但还在早期,模型稳定性不太好。

据 「市值水晶」 体验,相比智谱之前的模型,搭载 GLM-Experimental 的 Z.ai 主要在 PPT 制作方面做了升级。

用户只需输入简单的提示词,它便可以直接生成 PPT,并在生成过程中展示代码。制作结束后,可以在查看 PPT 成品和查看代码之间随意切换,还会展示 PPT 的核心提纲。

相比之下,Kimi 会在生成 PPT 之前为用户列好提纲,再让用户自行选择 PPT 模板,最后进行统一排版。二者操作顺序不同。但如果仅向 GLM-Experimental 提供一个简单的提示词,在 PPT 排版设计上略显乏力,相比之下,kimi 让用户自行选择 PPT 模板,在排版设计方面的可控性更强。

输入更为详细的提示词后,PPT 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内容方向更加具体,排版设计整体提升,有具体数据支撑,增加说服力。

以上两种情况均没有添加额外附件,该模型可以仅根据需求生成 PPT。目前,该模型在使用中最多添加 5 个附件,每个附件不能超过 5M;而 Kimi 最多可添加 50 个附件,每个不超过 100M,并支持多种文件格式。

如果上传附件,最佳方案也是配合相关文字说明,才能生成较为完整的 PPT。

整体来说,该模型目前还正在试用当中,在 PPT 制作方面的确存在出彩的部分,但在提纲提取,排版制作,整体设计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

智谱专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推出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音视频模型等多类模型,而高频推出技术模型的背后是高额的资金投入。

02 智谱的平衡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大模型企业备受资本市场追捧。Kimi 所属公司月之暗面 2024 年估值达到 200 亿元;贴有 「清华」 标签的智谱 2024 年 D 轮融资 30 亿元,估值达到 260 亿元。其他大模型公司如百川智能、零一万物等同样博得资本市场青睐。但自从 deepseek 横空出世,给 「烧钱=技术增长」 打上问号,资本投资的狂热退却,对于各个大模型公司来说,融资变得艰难起来。

然而,在此背景下,智谱 2025 年仍然融资 10 亿元,由浦东创投集团和张江集团联合投资。那么,持续获得投资的智谱又为何着急上市?

智谱 CEO 张鹏在采访中提到,智谱主要做通用基座模型,致力于通用人工智能,在模型预训练方面耗费巨大。

业内人士告诉 「市值水晶」,一个模型版本的开发时间一般是 3-6 个月,不同模型之间的迭代速度很快。

2024 年智谱首次在年报中单独列示 「研发支出 9.08 亿元」,并明确用于基座模型迭代、垂类大模型及知识图谱并购。

2025 年起,智谱将全年定义为 「开源年」,上半年已获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追加 2 亿元,Z 基金再投 3 亿元,全部计入研发及生态补贴。

对于高研发强度的智谱来说,不是 「我需要多少钱」,而是 「你有多少钱」。就像用完全的 「拿来主义」 填补一个科研 「无底洞」,一笔笔融资,不过是杯水车薪。

相关数据显示,智谱 2024 收入约为 2 亿元,而亏损却达 20 亿元。

除了持续烧钱的技术研发,智谱的商业化变现也不足以反哺企业。

作为 「清华系」 的智谱曾被某国资投资方认为是最有确定性的标的,在资本市场被给予厚望。同期还有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万物、阶跃星辰,它们与智谱并称为 「AI 六小龙」。然而,Deepseek 的上市却打破了这一局面。

新技术公司早期面向的是蓝海市场,竞争对手较少,有一家独大的可能,而到了中期慢慢进入红海,市场体量变大但竞争变多,由此被贴上 「市场认为变现能力弱」 的标签。

技术壁垒逐渐被突破,市场竞争加剧,对于 AI 公司而言,商业化变现困难似乎是必然趋势。

而对于智谱 「变现能力弱」,相关行业人士提出了另一个观点:「智谱变现能力下降,是一个对比后的结果。与大厂相比,智谱的确变现能力不足,但与 Deepseek、Kimi 相比,变现能力强了几倍。」

相比于通义、火山引擎这类大厂,智谱在商业化变现方面显露劣势。大厂有足够丰富的基础建设,加上大面积的营销推广和售前人才,拥有成熟的公司组织结构;反观智谱,智谱是技术创业公司出身,没有较为成熟的体系,产品化进展缓慢,内部销售、售前缺乏标准,没有前期积累,导致在商业化方面稍显弱势。

有相同情况的还有月之暗面。2024 年,月之暗面做了 API 和企业交付,但之后被迫放弃,原因在于公司没有组织形态和商业化交付能力。

智谱 CEO 张鹏曾在访谈中提到:「不管智谱融了多少钱,拿了多少收益,其实都是通往 AGI 道路上的盘缠。」 毫无疑问,智谱需要钱,而上市,可以融到更多的钱。

一边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一边是现实情况的压力,如何找到技术研发、商业化变现和资金控制之间的平衡点,才是上市前后的支撑点。否则,面对上市之后更多资金的流入也不过是黄粱一梦。

03 结语

AI 市场目前正存在分化趋势,不再是 「一个大赛道、一把尺子」,而是 「多条岔路、多套规则」。

C 端方面,用户不再只是以 「尝新鲜」 为主要目的,而是分化出了一批愿意付费和订阅的群体,这一群体多以高学历、新一线、男性为主;产品形态上,有通用助手类,如豆包、kimi 等,还有垂直场景下的产品,如 AI 视频、AI 编程等。

除此之外,AI 还可以配合音箱,眼镜等硬件,不同的 AI 产品有不同的产品打法,市场上不再只遵循一项规则;商业模式层面,「免费+订阅」 是主流变现方式,广告/会员混合模式逐渐被验证。

B 端方面,To B 市场中的技术层 (LLM+infra) 和 To B 商业化交付 (agent 平台、一体机、软件工具 Vertical agent、定制化 agent) 也在分化。

智谱除了要找到资金,技术的平衡点之外,还要在逐渐分化的市场中精确自身定位,建立自身优势,寻找商业化最优解。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