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成说理
几个月来,即时零售大战锣鼓喧天。
然而,这种喧嚣,却敲打在存量市场的舞台上,显得格外不和谐。
即时零售的概念被热炒,听上去像一场新物种的登场。实际上,本质只是移动互联网余晖中的一次 「存量转移」——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都已消失:11 亿人拥有智能手机,新增用户不会太多,使用时长也被压榨得所剩无几。
因此,平台们只能将 「时间价值」 再榨取一轮,于是把三十到六十分钟的急用场景树成一面大旗。这面大旗很好看——即时零售显得花枝招展:有频次、有入口、有战报。
但它终究不等于一种全新的商业范式——只有改变供给、价格力与体验的基础逻辑,才算按下重启增长的 「核按钮」。
别信那些夸大其词的说法,把即时零售吹捧成靠一个单点就能拉升全品类电商的万能药,只是叙事,而非根基。
01 把盘子摊开:大平原与小高地
论体量,2024 年全国网上零售额预计在 15.52 万亿元的量级,其中实物商品约占 12.79 万亿元,这片平原才是中国电商大局的真实地貌。
而即时零售,根据权威智库报告,2023 年规模约为 6500 亿元,不少媒体援引机构预测称 2024 年将达 1.2 万亿元。即便按高值计算,它在网上零售大盘中也只是一块陡峭的小高地,虽然陡峭,面积却不大。因此它重要,但很难单线托举全局。
所以我斗胆讲一句,现在热烈讨论的外卖大战或者说即时零售大战,本身的意义被高估了。它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更不是拉动全品类电商整体向上的关键因素。
反而,它反映的其实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落幕,说明这个市场已经没有太多新的活力,因此陷入老牌企业之间不计成本地抢夺成熟赛道的成熟业务,却没有发展出新的业务逻辑。
从前述数据也不难看出,它对做大电商大盘的意义有限,故也不宜过高评价。理解这一点,很多争论就会平息:它是大系统的一环,不该被当作全系统的全部。
02 美团的强与难:护城河够深,不够宽
这次我觉得业内对美团评价很精当的一句就是——护城河够深,但不够宽。
如果用一条线概括美团的成长方式,那就是 「从中心向外,一圈圈加厚」,俗称摊大饼。
我写 《沸腾新十年》 的时候就讲过,王兴是一个稳扎稳打的选手,喜欢把业务做得很 「实」——当年团购大战,很多企业上线团购 SKU 的时候都不挑不拣,而王兴坚持要上有质量的项目,成立了质量管理部。这种稳扎稳打本身是美团的极大优点和胜利经验。
也就是说,美团总是做好一个业务再考虑开拓下一个业务。比如,当外卖的履约密度、供应联动与调度能力溢出到足以支持闪购/到家时,再发展后者;非实物业务如到店的能力打磨够强后,再延展到打车、酒旅——这种层层递进的自然扩张,好处是稳健,短板是业务异构性不足。
换句话说,当对手换成血槽更深、不计代价的庞然大物,利润弹性会首先被抽走。2025 年二季报正是一面镜子:营收还在双位数增长,经调整净利却急速变薄,经营利润几乎被补贴与履约成本吞没。
这不是战略失误,而是 「护城河很深但不够宽」 的结构性暴露:城还在,水位在退。此时的上策,不是和对手比谁先流干血,而是把钱砸在能沉淀为效率的地方——闪电仓密度、区域商配、类目结构、口碑回补——让 「美团单位经济学」 尽快回到正轨。
回看几次攻守转换,我们会发现美团在面对 「弱势对手」 时优势最明显:那时比的是精细运营与网络密度,深护城河足以决定胜负;但当对手升级为 「平台级财力+叙事级动员」,深护城河不再是唯一答案。
美团未必会输,但必须换打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眼下它面对的不是竞争者,而是 「时代变量」。
03 阿里的漂亮曲线:现象与本质要分开看
和我一样,外界起初以为阿里只是 「在京东与美团之间捡便宜」,后来才意识到这是一次系统性的开闸:把 「小时达」 直接升级为 「淘宝闪购」,挂上 App 首页的一级入口,与饿了么在货盘、运力上全面拉通。
紧接着在财报叙事里单列 「即时零售」 维度,曲线很漂亮,媒体也乐于用它做封面。
但漂亮不等于本质逆转——这是需要提醒的一点。即时零售显然能拉动短期的订单与 GMV,但把评估周期拉长到一年甚至更久,还是不是如此,不得而知。我认为,淘系要稳住基本盘,还是要回到 「回归淘宝、回归互联网」 的路——价格力、供给质量、搜索与推荐体验、商家生态与履约协同,这些变量才是决定性力量。
简言之,对阿里、对吴泳铭和蒋凡,「闪购」 应被理解为一个高频入口,而非一根救命稻草。
这一轮阿里的执行节奏很快,上下对齐也更硬朗,说明阿里高层换血、业务收紧后的确支棱起来了。加上无比深厚的底蕴,对它来说,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 「业务不够多」「现金流不够用」「机会不够多」,而是在很多领域的 「产品心智不够强」、「难以撑起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但如果把第二增长曲线寄托于闪购,观点如上,是靠不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阿里这次杀伐决断的闪击战没有意义——当回归淘宝真正落实到位,主站的体验、供给、活性重新变得生机勃勃的时候,「闪购」 的流量就会在系统里起到 「助推活力」 的作用。但是,千万别把它当成唯一的输血管。我想这点阿里的人比我更明白。
04 京东的 「打通经络」:看似挨打,其实在补循环
京东这两年的路线,如果只从 「外卖/即时零售赛道」 角度看会有点奇怪:一边把 「秒送」 抬上首页一级入口,一边折返做线下超市与折扣业态,海外又伸手去碰 MediaMarkt/Saturn 的母公司——像在一张图上画了几条互不相干的路径。
但是,你看不清,是因为离地图不够远——把图拉远就顺了:京东其实在做 「有速度、有效率、有情绪价值的全渠道零售」。
其中,即时零售、外卖等近场履约是打通血管,京东 Mall、折扣超市、便利店、食堂等线下触点是补齐毛细血管,跨境与海外终端是把供给做厚、外延做大。
因此,即时零售在京东体系里的角色比较特殊,既不是主战场那么大,也不是点缀那么薄,而是 「活血化瘀」 的关键一环:一旦被打通,主站—到家—线下—跨境就能形成更顺畅的闭环。
所以,京东说在补即时零售之于京东大零售版图的短板,而不是拼单点口径上的 GMV,主要目的是消除链路里的卡点。
对于京东,我一向敬佩刘强东敢于做难而重的事情的决心,所以就当下而言——你很难用一张季度报表去定义这种决心,但可以用几年时间去感受系统效率的回报。
荷兰的 MediaMarkt,是我很喜欢的电器零售超市。没想到 2025 年我来时,它已经一定意义上是京东的海外分支了。
05 长板很长,短板更短
即时零售的长板显而易见——速度;短板也同样明显——SKU 与价格力。
快消、生鲜、计生用品可以跑得很顺,一旦进入 3C、家电等客单价略高的商品,常见体验就是:要么没货,要么贵。
这并非 「商家黑你」,而是近场链路的多层加价与供给碎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破局,必须在供给侧动手术:品牌直连、经销商数字化、前置仓与本地仓协同、区域库存共享,甚至把零售媒体和数据能力下沉到城市级的 「店仓一体」。谁先把 SKU×价格力两块短板补齐,谁就能把即时零售的 「速度」 从噱头变成 「综合价值牵引力」。
放一面海外的镜子更直观——亚马逊早在 2021 年就把 Prime Now 并回主 App,把 「超快达」 当作能力而不是独立产品;欧洲那波 「十分钟买菜」 在 2024 年集体退潮,Getir 退出多国市场,留下的玩家要么走向和大型零售的深度合作,要么靠广告与零售媒体提升毛利。
再比如英国市场上,零售巨头和平台都在继续做 「快速到家」,但谁也不再宣称这是能吞掉主流零售的超级战场。换句话说,即时零售在全球语境下,也更像全渠道拼图的重要一环,而不是一盏孤立的王冠。
06 补贴的幻觉与入口的现实
补贴像春天的风,能把订单和活跃吹起来,也能把利润表吹薄。2025 年夏天几家平台的补贴与会员权益拉到极致,订单峰值冲得足够漂亮,技术限流上热搜,用户在很短的时间里被 「教育」,好生热闹,多年不见。
可季报一来,经营利润与经调净利的回撤又把浪花往回拍。这种拉扯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地验证:增长与利润很难齐步走,补贴如果不能被转化为效率,就只是 「账面烟花」。
但我也不赞成认为这些钱是白花,是放烟花给大家娱乐,因为事关 「入口」,说明这是一件真实、有价值的事。无论是淘宝把 「闪购」 抬成一级入口,还是京东把 「秒送」 挂在首页,抑或美团把 「闪购」 做成独立品牌并在首页长期占位。入口之争从来不是 UI 的微调,而是第一触达、定价权与推荐权的再分配。
无论你高估还是低估即时零售都不那么重要,谁拿到入口并守住,谁就更容易讲完后面的故事。
07 三家的中盘路线:别沉迷 「胜负手」,回到工程学
当补贴退潮,真正留下来的只有效率曲线。
对美团而言,无需气馁,它还是即时零售市场最靓、业务能力最均衡,账上现金也不差一个数量级的一支强军。关键在于,美团除了弥补情感叙事和情绪价值,更重要的是别把自己困在和另两家土豪拼补贴的回旋梯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固然温暖,冬天的第一口热汤却可能让企业亏干。
简言之,美团应把钱继续压在密度、场景与仓配的工程上,让结构利润复位,让自身优势最大发挥;从叙事讲,美团应该重新恢复讲故事的能力,不要再高调地嘲笑对手,而要学会低调地伺候好用户的心情,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共情。
对阿里而言,我觉得反而需要给 「闪购」 的短期曲线降温,把它放回 「高频入口」 的正确位置,继续把主站的产品心智和价格力夯实。
而对京东而言,不能被 「外卖」 牵着走,要尽快把 「秒送」 与主站、线下、达达与仓网、跨境供给的协同做厚,形成 「快」 与 「全」 的同轴结构。其实,政策环境也在朝这个方向调整:鼓励线上线下一体、到店到家协同,但不再奖励粗放式的补贴扩张。这不是口号,而是下一阶段的首要命题。
08 半个题外话,说说酒旅,关于 「踹门」 的想象
当外卖与即时零售的战火往外蔓延,酒旅总是下一个被点名的行业。
理由简单:对 OTA 业务来说,高频入口可以反哺低频,内容和补贴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撬动心智,特别是某程也不怎么得人心,口碑坏在大数据杀熟上。
最近,有人又谈起了携程,觉得携程就是 OTA 市场的美团——市占率够高、昔日的对手早已倒下或被收编,属于低竞争、高枕无忧的状态。因为很多人认为,下一个被 「踹破门」 的就是携程,这方面美团有酒旅、阿里有飞猪、京东也尝试酒旅行业,下一个 「三英战吕布」 很可能就是携程,这个看法有道理,也有概率发生。
但是,一定要搞清楚,口碑不佳和地盘不牢完全是两码事——OTA 的供给与服务链路远比到家复杂——酒店与航司的资源联动、售后与改签的颗粒度、商旅客群的差异化需求,都决定了它不是单靠补贴就能打穿的战场。
在这一点上,携程的盘子真的很厚,优势集中在高星与出境;美团、飞猪、京东当然都会持续加码,但这更像是一场围城战:敲门不难,攻城要靠长期的供给侧攻坚与服务标准化/定制化并举。
真要分高下,恐怕要等到 「智能客服、智能履约、智能库存」 在酒旅链路里规模化落地之后。那是另一道题。
09 黎明前的三到五年
我之所以反复说对即时零售大战评价不宜过高,是因为究其根本,大战的原因还是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尽了,智能经济时代的红利还没有充分到来,现在是两个时代范式转换期的黎明前的时刻,大家在黑暗中混战,互相侵入对方的地盘,只为一个目的——活下去。所以才有大家都去搞外卖、搞酒旅这种事。
这种混乱会延续,但不会延续太多,最多不会超过 3-5 年。随着智能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红利出现,谁做好了准备去吃新的红利,谁才是大赢家,但前提是要渡过这个黎明前的黑暗期,所以,什么怪事都有可能发生。
现在这段时间,像两种红利之间的走廊: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基本走完,智能经济的红利正在上路。
接下来的胜负,会更像一场工程学的考试。入口会继续合流,但场景会分层;补贴会退潮,效率会上岸;供给侧的重构会先于品牌侧的喧闹;AI 不再是零散的 「工具箱」,而是把定价—投放—路由—客服—补货嵌套在一起的系统。
例如,美国市场上,Instacart 就是一个信号:盈利的重要支点来自广告与零售媒体,而不是交易抽佣本身——当 「数据×供给×流量」 连成闭环,效率差距会被固化成长期竞争力。
这一套学起来是很快的,所以中国电商市场的变奏曲的节拍可能变得更快,落点也更重、更密集。也许等到那一刻,大家才相信,即时零售的意义,会从 「战报中的漂亮数字」 变成 「系统中的稳定齿轮」,而不是什么 「电商的下一个机会」。
结语 留给未来的一点耐心
外卖和即时零售,并不会在明年或者后年给我们一个整齐的结局。
更可能的画面是:平台继续互相 「穿墙」,把各自的长板伸进对方的腹地;商家与品牌学会在多个平台间调度,去追求更稳的现金流与更弹性的价格力;用户在不同入口之间游走,把个人的时间价值最大化。
三到五年的时间,足够让一次供给侧重构开花,也足够让一次叙事潮水退去。等潮水再次涌来时,我们要找的不是新的 「神药」,而是哪些旧齿轮已经换成了新齿轮,哪些旧路径已经被智能化改写。那时候再回头看今天的大战,我们也许会更愿意把它称作 「中场调整」,而不是 「世纪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