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显微故事
在传统认知里,婚礼向来被视作人生中最隆重的仪式,承载着 「终身大事」 的厚重意义。
从接亲车队的奢华阵仗到婚纱裙摆的重工刺绣,从宴席桌数的排场讲究到三金首饰的分量攀比,「排面文化」 曾是婚庆行业心照不宣的消费密码,驱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婚礼开销上不计成本。
然而,当结婚率持续走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当 「90 后」「00 后」 陆续步入适婚年龄,这场延续数十年的婚礼消费狂欢正悄然降温——年轻人不再盲目追求排场,而是更注重性价比与实用性,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正在重塑整个婚庆行业的生态。
作为婚庆行业风向标的苏州虎丘婚纱城,正亲历着这场深刻的行业剧变。这个曾占据全国婚纱产量 70% 的产业地标,如今成为观察行业变革的鲜活样本。
商家们目睹着市场需求的剧烈变化,感受着消费趋势的转向,在传统经营模式与新兴消费理念的碰撞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下是发生在虎丘婚纱城的真实故事:
文 | 显微故事,作者| 杨佳,编辑 | 卓然
年轻人在结婚消费上的 「精打细算」,早已不是新鲜事。
取消接亲环节、省去车队排场、缩减三金预算、精简宴席桌数,甚至用千元级模板化轻婚纱照替代万元传统套餐后,新人们 「节流」 的目光终于投向了礼服选购。
9 月即将步入婚礼的准新人杨枝便是如此。
回忆起 7 年前表姐的婚礼,杨枝仍对当时婚庆行业盛行的 「排面文化」 印象深刻。
「那时候总被灌输 『婚礼是一辈子一次的大事』,表姐光是新娘服饰就安排了订婚服、晨袍、出门纱 (秀禾)、迎宾纱、仪式纱、敬酒服 6 套,加上拍婚纱照时额外付费租赁的造型服装,一人就备了近 10 套行头。」 除新娘服饰外,定制新郎西服、双方父母的礼服等开销也颇为可观——这也导致,尽管部分服装为租赁,但仅服饰一项支出就接近 3 万元。
「但这些耗费巨资的衣服,几乎都是一次性用品。」 杨枝回忆道。婚后的表姐也时常 「吐槽」,这些衣服要么是长胖后穿不上,要么是根本没有再穿的场合。
图 | 大裙摆的重工婚纱漂亮出片,但婚礼后如何收纳也是一个大问题
除了养护困难、收纳占地,这些具有特殊场景属性的礼服即便以骨折价,挂在二手平台也鲜有人问津。一大家子为婚礼重金购置的服饰,大多束之高阁,沦为衣柜里的闲置品。
因此消费降级后,从备婚之初就决心节俭的杨枝,决定对婚礼服饰进行极限压缩,首当其冲便是新娘礼服。出于 「性价比」 考量,她选择了一件简约婚纱搭配百元裙子,以应对自己的婚礼。
图 | 杨枝看上的婚纱,她称年会还可以穿
杨枝的选择并非个例,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婚礼服饰上开始 「精明消费」:
在社交平台对比婚纱店租赁与婚纱城购买的价格,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方案;通过二手平台购置婚纱降低成本;甚至将一件礼服在领证、订婚、婚纱照、婚礼敬酒等多个环节重复利用。
相比于 「衣服是否够华丽」,「未来没机会穿了,是否需要投入如此多预算」 成为许多人购买时的核心考量。
年轻人的 「节俭」 风潮直接影响了婚纱市场的货品走向。
在苏州虎丘婚纱市场从事高端婚纱销售 8 年的刘真,对行业变化感受颇深:「以前店里销量最好的是重工婚纱和占地庞大的公主纱,现在轻婚纱和简约款相当受欢迎。」
她回忆起过去的旺季场景:「以前每到周末,店里挤满试纱的年轻人,大家偏爱亮晶晶的重工款,一件需要两三个店员帮忙穿脱,单件成交价多在 5000 元以上,万元款也有很多人选,很多人会一次买好几件来应对婚礼不同环节。」
那时客户还会主动推荐朋友,看到朋友圈更新款式就直接下订金,付款爽快。按 5% 的提成计算,旺季时刘真单日就能卖出 1 套,周末更是 「爆单」,加上各地婚纱馆也需要实时更新礼服前来选购,刘真旺季仅提成便超过 1 万元,最多时可拿到 2 万元。
如今市场却判若云泥。「大家更务实了,素净的缎面婚纱销量开始攀升。」 刘真解释道,重工婚纱不仅对婚礼场地要求高、制作成本昂贵,而两件缎面婚纱的花费还不及一件重工款,自然更受青睐。此外,带有日常穿着属性的轻婚纱也颇受欢迎,「很多年轻人选购时会说,这些裙子以后年会还能穿。」
加之结婚率持续走低,以往批量采购的大客户 「婚纱礼服馆」 进货频次大幅减少。刘真的销售业绩受到明显冲击,为维持客源,她不得不每天群发新品信息给潜在客户,即便如此仍收效甚微。
「现在就算到了传统旺季,一个月连十件婚纱都卖不出去。」 刘真的语气中满是无奈,不少同事因看不到发展前景已相继转行。
比刘真更焦灼的是虎丘婚纱城里的店铺老板们。
2015 年虎丘婚纱城开业后,因生意火爆经历了多轮扩张,形成如今 A、B、C、D 四个区,总建筑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超 700 个铺位的规模。
作为占全国婚纱产量 70%、东亚及东南亚最大的婚纱产销基地,虎丘婚纱城曾是整个婚礼行业的 「风向标」,如今却成了老板们焦虑的源头。
「以前,大家在虎丘婚纱城都是躺着赚钱的」,虎丘婚纱城的商家老胡说。
老胡是虎丘婚纱城较早入驻的一批商家,2016 年他进入虎丘婚纱城时,已在礼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有一家自己的工厂。据他回忆,彼时国内登记结婚人口年年攀升,每年都有超千万对新人,婚庆相关的行业无一不红红火火,甚至出现 「抢四大金刚、抢酒店」 的盛况。
作为婚礼重头戏的婚纱,更是新人们 「抢购」 的焦点。
「婚庆行业是典型的追潮流行业,流行趋势可能就一个月,上一秒还流行韩式,下一秒就流行新中式。」 老胡解释,不少礼服馆为抢生意按月更新主题,婚纱上新速度极快,但每款产量不高,导致一旦过气就会积压。
因此结婚旺季时,虎丘婚纱城挤满 「抢购」 的年轻人,「当时只要租下一间店铺,找到厂家供货就能赚钱」,这也吸引了大量 「二道贩子」 来做生意。虎丘婚纱城的租金由此一路高涨,顶峰时 300 平旺铺年租金超 50 万元,且每年持续上浮。
「因为不愁卖,所以当时租金高大家也不放在心上」,老胡说。
由于不愁卖,婚纱城内价格也并不透明——婚纱城的大客户多是各地礼服馆、婚纱店,走量大,甚至远销东南亚,所以并不愿意做 「零售」 生意,更何况婚纱本身就是 「一次性」 的衣服,鲜有零售回头客,所以老板们在价格上多是 「随心喊」。
试纱费也没有 「标准」。婚纱不能手洗,每一次试穿都会产生伤害,所以行业里有 「试纱费」 一说,可到底收多少费用?老胡说:「没有标准,全凭心情订」。
所以在国内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后、各地大客户锐减,这些曾经因为生意太过兴旺产生的 「乱象」 成了命中额头的子弹。
图 | 门可罗雀的街区
首先老板们被高额的租金压得喘不过来气。可房租是固定之处,没办法再压缩,老板们将目光锁定在了如何快速销出货上。
爆款成为老板们的希望,这也导致婚纱城进入了另一重恶性竞争:不少没有生产工厂的店铺,为了节约成本,选择 「跟随」 爆款、再以更低的价格出售出去,「同质化」 现象在这里数见不鲜;而那些拥有自己设计团队、工厂的店铺,为了不被拖入 「价格战」,只能疯狂上新。
图 | 店内到处是 「禁止拍照」 的提示
「我们现在一个月上新一次,可能上个月才推出的衣服,这个月就算过季产品了」,一家做原创婚纱设计的老板如此介绍 「虎丘速度」。
「上新设计需要灵感、需要设计师」,可婚纱设计师又是所有服装设计中最贵的,为了节约这个成本,不少身负超额 KPI 的设计师只能向大牌 「致敬」 或者去社交平台上寻找灵感、看什么款式最流行。
图 | 右一为当初最火爆的赌王千金同款
贴牌在这里也是 「潜规则」。
「最终,大家的设计都越来越雷同」,老胡说:「不然卖不出去的衣服,就会成为库存,占地不说运出去还要再付一笔钱。」
尽管如今被卷入 「被迫」 竞争的局面,商家们却并不敢停下来,他们像被拧紧的发条,连喘息都带着焦虑的节奏。
「干我们这行的,都在婚礼行业干了很多年了,大家没有什么学历,又到 40 多岁了,出去能干什么呢?」老胡话语中带着一些无奈。
话也戳中了刘真的隐痛:七年前她在上海卖保险,眼看 「婚礼」 是人生大事的刚性消费,才咬牙转行。如今同行们陆续退场,她却像被锚定在婚纱城的货架上 —— 毕竟比起从头再来,在熟悉的困局里寻找出口,似乎是更现实的选择。
图 | 很多商家靠重新装修入场
但寻找出路,比大家想的困难得多。
商家们最先涌向展销会的战场,却在现实面前碰了壁。
「虎丘婚纱市场主要针对的是亚洲市场,现在有消费能力的各国结婚人数都在下降,愿意结婚的国家消费能力还没那么高;同时展位费却高居不下,挤进去满眼都是同行在互换传单。」
零售则是婚纱城的老板们尝试的第二条出路。虎丘婚纱城的名气曾让老板们寄予厚望,可 「价格不透明」 的历史旧账、随时随地的价格战、以及店员们拥有的 「叫价权」,让这条路也举步维艰。
备婚新人滕倩的经历颇具代表性。
「砍价」 是所有来婚纱城购物的新人所做的必修课,可当滕真的按照网络攻略来这里选购时,才发现自己 「永远拿不到低价」——店家以 「原创保护」 为由禁止拍照,等她磨破嘴皮砍到五折,转身就发现隔壁同款报价悬殊,回家用图片搜索,电商平台的价格更是只有实体店的三到四折。
「甚至有人告诉我们不同时间来,价格也不同」,滕倩说。更让她恼火是 「买定离手」 的规则:许多店铺只做展示,顾客付完定金后才找小厂定做,然后再用快递形式发给用户。
图 | 婚纱店的门口,待发的婚纱
「这也导致许多用户收到的情况货不对板」,老胡解释,婚纱制作成本比较高,许多大厂并不愿意接单件制作,所以许多没有工厂的门店只能找 「小厂」 做设计,这些小厂并没有专门打板,导致做出来的婚纱只能 「形似」。
也正是如此,这些店铺会有很多纠纷,「甚至看人下菜,比如看你是很远地方来的,赌维权成本高,选择寄次品」,而这些商家为了避免纠纷,会借用他人的 「营业执照」 进行经营、随时改名,让消费者没地方维权。
相比之下,能随时退货的网络平台更被大众喜欢。
「这些店铺连累了我们」,老胡无可奈何,将这些店铺归结为 「租金」 压力下的短视,但他做不了什么,只能选择咬牙坚持。
「手工定做」 是老板们押宝的第三条路。
在婚纱城里,分布着许多 「手工定做」 旗袍店,其中不乏 「非遗」 商家,这些店铺昂贵,订单少,但胜在单价高,有自己的渠道。
小众市场的高门槛如同独木桥,能走通的终究是少数。「婚纱城的店,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展示」,老胡说,其中一些合作的师傅、设计师也会在外面去接款,加上旗袍作为苏州的招牌,平江路、十全街均可选择,这条路并不适合大部分人。
于是 「品牌」,或者说 「流量」 成了婚纱城老板们的救命稻草——其实 「婚纱城」 并不缺 「品牌」,这里早期引进的许多婚纱都是有 「品牌」,但缺的是知名度。
为了能打开知名度,许多老板们开始做账号、去各个平台打广告、引入主播、和买手合作给予对方巨大的佣金,以便他们带来客人。
但是网络上的竞争更大、价格更公开,老板们不得不压低价格来销售,最后又回到了原点:网络上价格更低、服务更好,来线下的人更不满意了。
「以前我们是为房东打工,现在我们还要为流量打工」,老胡说:「但就算是为流量打工,也是有盼头的,起码这里还有个店,还有希望。停下来,那就真是没出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