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销投资机会的人
A 股最常见的盈利模式,不是滚雪球,不是行业轮动,也不是龙头战法,而是 「画饼充饥」。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 《投资者如何面对内心的怀疑?》,介绍 《大空头》 这部电影中四个在 2008 年次贷危机中做空赚大钱的人或团队,他们不同的投资方法论。
发现 2008 美国地产泡沫机会的人很多,下注做空的人也不少,电影中第一个发现机会,并发明了用 CDS 大胆做空次级贷债券的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赚得其实并不多。在泡沫还没有破灭之前,他不得不在客户的赎回压力下不断减仓,最后赚了 7.5 亿美金,最终只拿到了 1 亿美金的个人业绩提成。
电影中赚得最轻松的 「空头总司令」 是一个金牌销售,我称之为 「推销先生」,他在巴里的启发下,疯狂地开展 CDS 产品路演,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他是个骗子,但最终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也卖给了 100 多家机构超过 350 亿美元。
「推销先生」 拿到了 7500 万美金佣金,不仅比巴里少不了多少,而且相比受到自我怀疑的折磨,这可是无风险的佣金,还帮助他的客户成功避开了金融危机,赚得业内的好名声。
「推销先生」 的成功在于,他不光有自信,还能与客户一起并肩作战。在市场最煎熬的一段时间,他不停地和客户一起进行市场模拟推演。电影中,他包下了一家餐厅,每一个台子安排了一个自己的客户和一个多头,让他们通过对话,了解整个次级贷市场是如何演变成现在的疯狂局面的,以坚定客户的信念。
「推销先生」 其实完全可以与巴里 「合二为一」:
检验一个投资机会,你可以试着向别人推销,让更多的人帮你判断——好东西总有识货的人。
检验一个投资机会,不妨以开放的心态,说服更多的人加入你的行列,以减轻你的压力。
这么做,在投资的生态中早已是常态,那些比较前沿的机会,跟那些基本面稳健少有意外惊喜的白马机会不同,空间大但不确定性更强,所以并不是买入后等着股价涨上去就行了,而是要主动推销你的判断,让它尽早涨上去。
所以普通投资者所坚信的那些星辰大海的投资逻辑,大部分都是这些 「画饼人」「卖」 给你的。
我称之为 「画大饼」,没有任何贬义,股价上涨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是因为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上升,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买?其实都是正确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角度的观察。
是不是要避免买他人的 「画大饼」 呢?基本上,这个,很难。
除了专职的分析师外,投资者发现 「原创投资机会」 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散户连接触上市公司的机会都没有,《大空头》 电影中的四个团队,只有巴里的投资是 「原创」 的,其他三个团队,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启发。
其实,逻辑是否原创不是判断 「画大饼」 的主要标准,更重要的标准是,「画饼人」 是别人还是你自己。
二、Be first,还是 Cheat 的机会
股票价格与一般商品价格最大的不同在于,大部分市值都建立在不一定能实现的预期之上,比如:
一家 100 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上市一种新产品,如果两年后利润每年增加 10 亿,按 20 倍 PE 就是市场增加 200 亿市值达到 300 亿,那么如果现在只涨到了 150 亿,就是两年有 100% 的上涨空间。
要不要投入呢?
按传统的投资逻辑,假定你觉得公司推广新产品成功的概率是 50%,那么:
有 50% 的概率赚 100%,由现价 15 元涨到 30 元,有 50% 的概率亏 33%,15 元跌到 10 元,最终你的预期收益率是:两年 (15*50%-5*50%)/15=33.3%。
如果符合你的收益率要求,你就可以投入,等两年,看命运给你揭晓最终的答案。
但实际上,你可以有另一种方法,就是本文说的画饼充饥——你要找到足够多的相信上市公司的成功概率超过 50% 的投资者。
如果一个人认为的成功概率达到 60%,在股价涨到 17 元时,两年预期收益率同样是 (13*60%-7*40%)/15=33.3%,也就是说,在股价涨到 17 元之前,在他看来,都可以 「买买买」。
如果能找到足够多的这样的人,股价就可以涨到 17 元,之后再找认为成功概率能达到 70% 的投资者,在股价涨到 19 元时,对于这群人而言,两年预期收益率同样是 (11*70%-9*30%)/15=33.3%。
同样在股价涨到 19 元后,还可以找到认为的成功概率达到 80% 的投资者,股价还可以继续涨到 21 元,(9*80%-11*20%)/15=33.3%。
所以说,在你 15 元买入后,有两种获利的机会:
在持有的过程中,找到足够多的相信 60%~80% 胜率的投资者,达到 21 元,短期内收益率 40%,如果你内心仍然相信是 50% 的概率,那继续持有就是负收益,应该直接获利了结;
如果股价没涨,说明找不到,没关系,那就继续等两年预期收益率 30%。
比较一下,以较低的价格,找到 50% 胜率的机会,涨起来后,卖给相信有 60% 胜率的人,这个交易本身的胜率实际上高于把希望寄托在上市公司经营成功之上,是一笔更确定的投资。
《Margin Call》 里的华尔街大佬把赚大钱的方法总结为三种:Be first,be smarter,or cheat。
「画饼充饥」 分别是其中的两种,一种是 「first」,比别人更早期发现投资机会——50% 胜率的机会通常比 80% 胜率的机会多,但 50% 胜率对上涨空间的要求就高了,所以需要更早地发现,并承担相对低的胜率。
《大空头》 中的 「推销先生」 就是这个方法,只不过他只提成,不下注,但如果你把 「推销先生」 和巴里等早期投资者看成是一个人,那也减少了前期浮亏的压力,可以先兑现一部分浮盈。
另一种方法就是 「Cheat」 了,把一个常见的 50% 胜率的机会包装成罕见的 80% 胜率的机会,以更高的价格推销出去。《Margin Call》 里金融市场崩溃前夕的疯狂大甩卖,就是这个套路,所有 「一眼假」 的题材炒作,也都是 「Cheat」。
那么,避免被他人 「画大饼」,是不是要找到 Be first 的机会,避开 Be cheater 的陷阱呢?
答案没有那么简单。
三、关键是:买得便宜
从内容上说,Be first 和 cheat 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胜率是一个主观的判断,汝之蜜糖,他人之砒霜,交易双方总是基于不同的预期收益和投资方法,并不存在 cheat 不 cheat,Be first 同样享受他人抬轿子的乐趣,巴菲特买了西方石油,公司的估值就一直高于其他石油股,cheater 也许内心更相信他宣传的逻辑,只是自己的投资方法就是赚眼前的钱,赚情绪的溢价,而不是等星辰大海实现。
固态电池到底走哪一条路线,你对技术路线有自己的判断,愿赌服输,就是 Be first,如果根本不在乎,或者判断哪一条技术路线更适合讲故事,那就是 Be cheater。
认为 2C 的 AI 应用比 2B 的 AI 应用更有价值,如果你真的相信不久的未来一定会出现国民级的 2C 的 AI 爆款应用,或者群狼战术,就是 Be first 的逻辑,如果只是觉得 2C 的 AI 应用群众基础更好,那就是 「Be cheater」 的思路。
无论是什么内容,画饼人既可以是 Be first,也可以是 Be cheater,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买入价格。
Be first 并不是 「最早发现」,而是要尽可能买得便宜,不一定是绝对低价,但至少是一个与早期低胜率相匹配的合理价格。
如果买得太贵,那就只能 Be cheater,对于一开始就想好要 cheat 的人,也并不在乎便宜还是贵。
是不是足够便宜,这是买别人 「画的饼」,和自己 「画的饼」 的区别。
以周期变成长这个典型的 「饼」 来说,很多人都会对 「业绩估值双击」 的机会感兴趣,但这类机会必然是 「高赔率、低胜率」 的机会,而高赔率对于价格非常敏感,当这个饼是他人画的时候,价格已经不具备 Be first 的高赔率了,只是为了解释 「为什么股价涨了这么多,还可以再涨」,更可能是一个 Be cheater 的机会。
并不是说,股价涨上去了,就不能买 「周期变成长」 的逻辑了,而是说,在 「周期变成长」 的逻辑已经广泛传播充分定价后再买入,盈利模式已经从 Be first 变成白马机会,或者变成 Be cheater,你需要找到比你更相信或晚知道这个故事的人。
所有的投资逻辑都有 「信息传播的食物链」,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可以说,绝大部分投资者并不存在 Be first 的机会,那为什么还是要一遍遍地接受他人 「画的饼」 呢?
原因就在 「上涨」 这件事上,如果你对一个投资逻辑没有足够的信心,就需要用股价的上涨来给自己吃 「定心丸」,所以大部分人不但要买别人画的饼,还要这饼是被别人 「吃过的」。
很多人都是在市场一遍遍普及某个行业的逻辑之后,而且用持续上涨去 「验证」 这种逻辑之后,才理解并买入持有,那做 「接盘侠」 是没有问题了。
更糟糕的还不是后知后觉买入,而是在 「饼」 已经全部在股价上兑现到 2030 年了,以为 「还有明天」,选择硬扛下跌大趋势。这比买了 「Be Cheater」 的传销票还惨,后者买的时候都知道是 Cheat,下跌初期就卖了。
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怎么办,但是,请不要为他人 「画的饼」 买单,就算死也要死在自己 「画的饼」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