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朗普解雇劳工统计局局长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国实施 「对等关税」,全球震动。经济学家们纷纷预测,这个政策叠加驱逐移民等政策,将导致美国物价上涨,失业增加,严重的将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然而,随后五月、六月,美国劳工部统计局 (BLS)的数据显示,非农就业新增分别为 14.4 万人和 14.7 万人,远高于预期。物价在某些行业有所上涨,但整体通货膨胀率仍保持在政策目标范围之内。
总之,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特朗普的追随者们把预测经济将衰退的经济学家们骂得体无完肤。这些经济学家也开始怀疑经济学逻辑基础是否还成立。
有的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系列因素试图解释这种让人难以置信的现象:
一是特朗普关税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这减轻了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二是企业赶在关税生效前抢库存,消费者赶在物价上涨前购物,这虚高了经济增长;
三是物价传导机制的运作需要一定时间,这使得通胀通常在政策冲击后的两三个月才会凸显;
四是人工智能这波有史以来最大的科技热潮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需求,这抵消了特朗普政策对经济的打压作用……
在一片惊疑、猜测、混乱中,8 月 1 日,劳工统计局公布了七月非农就业数据,并修正了五月、六月的数据。七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 7.3 万人,远低于市场预期的 10.4 万人。更令人震惊的是,五月数据从 14.4 万下修至 1.9 万,六月数据从 14.7 万下修至 1.4 万,下修幅度分别为 87.8% 和 90.5%,两个月累计下修了 25.8 万。
经济学家们大舒一口气,看来经济逻辑像万有引力一样并没有失效,此前的繁荣只是虚假繁荣,是统计数据惹的祸。但旋即产生了另一种惊疑,如果整个社会赖以决策的数据这样 「不靠谱」,那以后还怎么决策呢?
特朗普的追随者们照例不承认这些数据的真实性,称之为 「虚假数据」。特朗普更是暴跳如雷,指控劳工统计局局长爱丽卡·麦肯塔弗 (Erika McEntarfer)操纵就业数据,目的是为了让他和共和党难堪,挫败他们的意图与计划。
特朗普说,当他得到数据下修的消息时,他就在琢磨这数据到底是谁做的。当他意识到劳工统计局局长是拜登任命的时,心里就明白了一切。当天,他就把这个局长给解雇了。
二、下修就业数据到底是怎么回事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说明,该局每月向大约 12.1 万家企业和政府机构发放问卷,统计非农部门约三分之一就业岗位的薪资、工时数据,这被称为 「当前就业情况统计」(CES)。
此外,由于企业成立与倒闭对就业净增长的影响不可忽视,劳工统计局引入了 「企业净出生-死亡模型」(NBD)进行估算。也就是说,就业数据是根据 「当前就业情况统计」(CES)的样本,辅以企业净生死模型 (NBD)得出的。
从样本辅以估算模型推算整体,会有统计学上的误差。就业数据的误差产生因素主要有三种:
一是受调单位的回复率。如果回复率越偏低,那么就业数据初值就越可能失真,事后修正幅度就越大;
二是季节性调整。特别是季节性强的行业比如酒店业,季节性波动越大,那么就业数据初值就越可能失真,事后修正幅度就越大;
三是企业净生死模型。如果模型假设与实际情况偏差越大,那么就业数据初值就越可能失真,事后修正幅度就越大。
劳工统计局会在次月、再次月对就业数据进行修正,修正前会继续收集样本单位尚未提交的报告。每年还会对上一年全年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年度校准。这一校准过程包括基于失业保险数据、企业生死模型、人口普查数据等多方面的调整。
其中,基于失业保险的校准尤为关键,因为它可以弥补 CES 调查样本的有限性。然而,由于 QCEW(基于失业保险记录的就业和工资季度普查数据)难以捕捉到非法移民的就业情况,这可能导致非农就业数据的低估。
总之,这些修正主要源于调查问卷反馈的滞后性、不同调查统计口径的分歧以及估算模型的失真等问题。
三、此次下修是不是政治阴谋?
就业数据初值修正是统计学上的正当调整,那么大幅下修是不是就意味着数据被操纵呢?
2020 至 2021 年,美国劳工统计局也曾对就业数据进行大幅下修,主要原因是疫情导致企业净生死模型高估了就业。2022 至 2024 年,有过上修,也有过下修。但是特朗普认为,2024 年大选前的上修证明统计局局长是在造假,为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助选。
实际上,当经济环境动荡加剧或突变时,企业生死模型估算的精准度就下降,加大了事后对就业数据初值的修正幅度。
再往前的两次大幅下修,一次是 2008 至 2009 年,一次是 2001 至 2002 年,前者是因为次贷危机,后者是因为互联网泡沫。
根据彭博社数据,从下修人数除以非农总人数的比率来看,下修幅度最大的是次贷危机,其次是疫情,再次是互联网泡沫,最后是本次修正。
可见,美国劳工统计局修正就业初值是正常操作,大幅下修也是正常操作,很难找到证据证明局长因政治动机操纵数据。
特朗普在并无确凿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解雇统计局局长,令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陷入了新的焦虑,谁还能相信新局长会如实统计呢?
「数据政治化」 将摧毁经济数据可信度,影响美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制定以及私人部门投资与消费的决策,而且将进一步削弱全球对美元资产的信心。
四、美国经济会不会衰退?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特朗普解雇统计局局长,除了发泄私愤,更是试图掩盖经济下行的事实。
美国经济会不会出现像次贷危机、疫情、互联网泡沫导致的那种衰退呢?
市场的担忧是显著的。8 月 1 日美国非农数据公布后,市场出现较大幅度调整,纳指单日跌幅达 2.24%,创下 5 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理论上,九月美联储降息预期上升,利好美股,股指应该上涨。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即经济基本面扎实向好,劳动力数据只是温和走弱。然而,大幅走弱的劳动力数据引发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是否将陷入衰退的担忧,进而抛售美股,导致股指下降。
不过随后股指很快恢复,上周美股三大指数均录得稳健涨幅,8 月 9 日周五盘中,纳指甚至创历史新高。
美联储是不是已经错过了最佳降息时间窗口呢?7 月 31 日美联储结束议息会议,决定维持联邦基准利率不变。第二天劳工统计局发布就业数据。有专家认为,如果美联储提前看到这份报告,那么大概率会决定降息。
但也有专家认为,美联储除了研判失业率,还需研判通货膨胀率,才能做出决定。就算劳动力市场无忧,但是通胀率控制目标尚未实现,所以美联储即使提前看到这份就业报告也不会决定降息。
就劳动力市场的研判来讲,不少专家认为,除了劳工统计局的就业数据,美联储也许还应该关注住宅投资、家庭食品服务与娱乐服务支出、货运量、发电量等其它经济衰退指标。
已故经济学家爱德·李蒙 (Ed Leamer)在 2007 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中称,住宅投资是经济衰退即将到来的最佳领先指标。而美国住宅投资继第一季度收缩 1.3% 之后,第二季度进一步收缩 4.6%。
货运量增速的下降也是持续而显著的。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第二季度财报中披露,旗下 BNSF 铁路公司 (北美最大的铁路公司)货运量增速从第一季度的 5.2% 下降到第二季度的 1.6%。
食品服务与娱乐服务 (包括健身房会员和流媒体订阅)的支出金额几乎没有增加。交通运输支出下降了 1.1%,其中汽车维修、出租车以及航空旅行的降幅最大,为 4.7%。也就是说,人们推迟了汽车维修,不再乘坐优步等网约车,减少或取消航空旅行,这些都表明家庭预算紧张。
五、美联储九月会不会降息?
美联储下一次议息会议将于 9 月 18 日召开。在此之前,美联储官员能看到一份八月的就业数据和七月、八月两份通胀数据。如果八月就业数据进一步恶化,通胀率上涨相对较低或者下降,那么美联储将有足够的依据降息。
但是如果八月就业数据恶化,通胀率上涨趋势明显,经济进入滞胀状态,那么美联储将在 「保就业」 还是 「保物价」 两个政策目标中彷徨纠结,很难爽快地降息,更不要说像 2024 年 9 月那样 「补偿性」 降息。
2024 年 9 月,美联储降息 50 个基点,远超市场预期。市场普遍认为 50 基点的降息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对 2024 年 7 月应降未降的 「补偿」。2024 年 8 月 3 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 7 月非农数据意外爆冷,失业率较前值上行 0.2 个百分点至 4.3%,带动萨姆规则指标来到 0.53%,超过 0.5% 的预警线。
萨姆规则是由美联储经济学家克劳迪娅·萨姆 (Claudia Sahm)提出的衰退指标,当美国三个月失业率移动平均值,减去前一年失业率低点,所得数值超过 0.5% 时,意味着经济体正经历衰退阶段。
当然这一个指标不足以让美联储降息,还有一个因素是当时美国通胀整体处于下行通道中,2024 年 3 月至 9 月期间美国 CPI 同比增速持续放缓。也就是说,虽然就业恶化,但物价稳定,所以美联储大胆大幅且连续降息三次。
然而,目前情况与去年不同,虽然就业情况为美联储降息提供了依据,但是当前美国通胀环境相对不明朗。特朗普关税政策已于 8 月 7 日正式实施,从 6 月通胀结构数据可看出,关税政策对家具、服装等核心商品价格的影响正逐步显现。按照最近公布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 (PCE)数据,6 月同比增长 2.7%,远远高出 2% 的通胀目标。
可见,美联储的政策选择余地正在加速减弱,不久很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降息会导致通胀失控,加息会导致失业失控。估计鲍威尔的内心是绝望的,眼看着特朗普把好好的美国经济折腾进滞胀的泥潭。
不过,美国陷入严重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对劳动生产率和需求的提升十分惊人,将远超 25 年前的互联网革命。
而支撑这巨大创造力的正是特朗普竭力反对并试图摧毁的多元性、平等性、包容性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