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外资银行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长期以来在中国金融领域扮演着独特角色。然而,近年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显著变化。据不完全统计,2025 年初以来,在华外资银行已先后关停超三十家分支机构,网点结构持续收缩。
与网点收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端金融地标的崛起。当渣打在杭州钱江新城亮起私人理财中心的霓虹灯,当东亚银行北京望京旗舰支行打开私密会客室的雾化玻璃门,越来越多外资行的 「会客室」 搬进了商场、办公楼,而不再是街边的网点,一场静默的战略转移已然展开。这些场所没有拥挤的排队叫号机,取而代之的是品鉴雪茄的休闲区和全景落地窗外的城市天际线。外资银行加快在核心城市布局旗舰支行与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将高净值客户与财富管理业务确立为零售业务主攻方向究竟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量呢?
沿海收缩,内陆深耕
近年来,银行业整体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冲击,外资银行也不例外。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许可证信息查询系统数据,2025 年以来,全国共有 1900 余家银行分支机构退出,其中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已达 34 家,相比之下,2023 年和 2022 年外资银行分支机构退出数量分别为 35 家和 24 家,这清晰地反映出外资银行正在持续优化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组织架构。
从退出机构的层级来看,2025 年退出的 34 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中,3 家为一级分行,其余 31 家均为支行网点,其中,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在关停分支机构数量上位居前列,分别关停 7 家分支机构。在新机构设立方面,今年以来仅有 2 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获批设立,分别是渣打银行合肥分行、中国信托银行深圳福田支行,获批时间分别为今年 1 月和 5 月。
汇丰银行在网点调整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自 2022 年以来,汇丰银行累计关闭了 27 家支行,仅 2025 年就关停了上海徐家汇支行、茂名支行、深圳科技园支行、梅州支行等 4 家支行,这些支行分布于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汇丰银行相关人员向巴伦中文网表示,缩减网点数量的主要原因分成两点:
一方面,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中资银行在零售业务等领域迅速崛起,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汇丰银行在传统零售业务上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以储蓄业务为例,中资银行凭借广泛的网点布局和深入的本土市场理解,吸引了大量普通客户,使得汇丰银行在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增长面临压力。
另一方面,数字化浪潮深刻改变了客户的金融服务获取习惯,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渠道办理日常业务,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度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正将目光投向中国中西部地区。例如安徽,作为中国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区域之一,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快速发展,引领着上下游产业链快速聚集。
2025 年 4 月,渣打银行合肥分行宣布正式挂牌营业,这是渣打银行近 9 年来首次在国内新开设省级分行;2025 年 2 月,渣打银行在长沙开出门店,成为湖南首家外资银行;东亚银行则将成都分行升级为旗舰网点,落地窗正对天府软件园的科技新贵们。在这背后,是中西部 GDP 增速超越东部的经济现实,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 4.2 万亿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汇丰关闭深圳龙岗支行的同月,其成都的旗舰店开始接待客户。尽管面积是传统网点的 4 倍,运营成本反而降低 40%,成都客户经理的月薪大致在 1.2 万元水平,仅为上海同等岗位的七成。政策红利更添一把火:重庆对新建外资银行总部给予 5000 万奖励,前三年税收全返。2025 年上半年,中西部外资银行网点占比从 12% 升至 15%,成渝地区增长达 40%。
在成都旗舰店,一位汇丰财富总监表示,这里的企业家需要不一样的银行服务,跨境交易和结算成了这块区域的主要业务,跨境人民币结算也在中西部以 25% 的速度增长,汇丰正用全球网络对接 「一带一路」 企业的融资需求。
花期银行,「优化仍在继续」
与网点收缩相伴的是裁员风波,花旗的中国区办公室从 6 月开始就持续陷入震荡之中。一位花旗经理对巴伦中文网坦言,继 2 个月前花旗银行技术部门优化 3500 人后,公司的优化仍在继续,每周大概还会有十到二十人的优化空间,在业务线没有缩减的情况下,在职员工工作过度饱和却难招人。主要原因是业内花旗银行上海区的优化已经成了共识,跳槽风险较高,有些岗位涨薪 70% 也没办法招到人,整个公司处于高人员流动的状态。
从现阶段回顾,这场裁员带着精密的计算:6 月被裁的 IT 员工拿到 「N+6+3」 的丰厚补偿,而如今流动的员工只有 「N+1」,因此现阶段想留下了的员工只能使劲 「内卷」。内推奖励被提高到 1.5 万元,人事部门在完成 KPI 与维持团队稳定间走钢丝。裁员风暴甚至卷到了伦敦,7 名资深银行家突然离职,包括服务花旗二十余年的董事总经理 Philip Brown,债务资本市场团队一夜之间元气大伤。
花旗银行给出的官方裁员理由是推动技术和业务支持部门的整体精简运营战略,包括简化组织架构、降低依赖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人员以及缩减软件数量规模等。从实际操作来看,本次调整已被纳入花旗 2025 年度的财务计划,预计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初前完成上述技术人员的调整。完成裁员后,花旗将同步缩减上海和大连两地的办公场地规模。此前,花旗已在美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波兰开展了类似因员工人数减少而进行的办公场地规模缩减工作。
「上海的人工成本太昂贵了,」 花旗经理则道破关键。22.9 万的全球员工总数未变,但岗位正批量流向印度。不过花旗中国区相关人员强调,我们从未计划退出中国,跨境服务才是核心。
从 「广覆盖」,到 「精深耕」
这场大调整背后,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重新定位。物理网点运营成本高企,而超 98% 的 5 万元以下交易已移至线上。关闭低效网点后,汇丰营运效率提升 30%,省下的资金被注入数字工具开发,其 「财富小灵通」 智能助手已能提供 24 小时资产配置建议。
面对中资银行密布全国的网点,外资行选择聚焦顶端市场。汇丰旗舰店客户资产规模 (AUM) 达传统网点 3 倍,渣打私人理财中心收入增长 25%。一位外资行高管直言:「我们不做储蓄红海里的鲨鱼,要做财富蓝海里的领航员。」
此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 2025 陆家嘴论坛承诺支持外资拓展财富管理。外资行乘着政策的东风,例如前海、横琴等自贸区将外资新业务审批从 180 天压缩至 120 天,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也借此在深圳落子。
数字化创新也贯穿着外资银行未来发展的始终。在杭州渣打私人理财中心,客户可以通过 VR 眼镜查看伦敦房产实景,区块链技术让他的跨境付款秒级到账。可以看出外资行未来的两大核心战略:一是数字化转型。汇丰计划两年内将区块链贸易融资覆盖率从 35% 提至 70%,花旗虽然缩减人员却加大 API 接口开放。当移动端交易活跃度增长 40%,物理网点正蜕变为 「财富会客厅」。
从战略要义上看,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例如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中,外资银行凭借其在国际业务方面的经验和网络,为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的企业提供跨境融资、风险管理、国际结算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从战略合作上看,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外资银行可能会加强与国内金融科技企业、科技巨头的合作,从而快速获取贴近中国市场的先进技术解决方案,提升自身数字化服务能力,并且能够借助中国企业庞大丰富的资源、用户流量和应用场景拓展客户群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第二个战略是绿色金融赛道。汇丰投入 1 亿元支持 「气候解决方案伙伴计划」,其成都团队为光伏企业发放 30 亿绿色贷款。在重庆,渣打的绿色信贷占比已达 22%,直奔 2030 年 30% 的目标;湛江红树林的碳汇交易试点,揭示着 ESG 如何从口号变为盈利模式……
当外资银行的柜台越来越少,但光顾旗舰店的人越来越多,普通网点招牌被卸下的同时,更具备科技属性的 VR 技术、AI 技术、区块链跨境支付等系统在无声运转。这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价值逻辑的重构,从 「广覆盖」 到 「精深耕」,从单一的 「交易处理」 到多场景的 「财富共生」。(本文首发于 Barron's 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