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酒管财经
最近几天,朋友老张 (化名) 给我吐槽了他暑期去贵阳旅游住酒店的事。原以为是老生常谈的吐槽酒店价格,没想到惹他生气的竟是酒店电梯。
老张称,他到达酒店地下车库时,发现电梯口排长队,为了尽快休息,他只能爬楼梯到一楼大堂办理入住。
本就焦躁,没想到电梯厅的位置又 「背刺」 他一次——眼前的走廊仿佛没有尽头,需要从大堂转三个弯才能走到电梯口。
好不容易走到电梯口,发现还是排长队,最后爬楼梯爬到房间所在楼层,老张彻底破防了。
在酒店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当客房设施、餐饮服务日趋同质化,电梯体验这个常被忽视的环节,正在成为客人评价酒店的关键因素。
糟糕的电梯体验就如同一位 「隐形杀手」,在不知不觉中瓦解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被糟糕的酒店电梯搞崩溃了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拖着疲惫的身体抵达酒店,期待快速进入房间休息,却在电梯厅遭遇了漫长的等待。或者更糟——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求助无门。
这种经历足以让客人对一家酒店的好感荡然无存。
据小红书网友爆料,今年 5 月,入住温州华侨饭店 339 店时,高楼层的电梯伴随着诡异声音,在半夜自动开关门,且两部电梯仅有一部能使用。在深夜遭遇如此场景,住户的恐惧感可想而知。
图源:小红书 (下同)
类似因为电梯体验差影响酒店入住率和品牌形象的例子还有很多。
许多酒店在设计阶段就埋下了电梯问题的种子,最常见的是电梯数量与酒店规模不匹配。
尤其是中高端及以上档次酒店,更容易陷入电梯数量不够的困境。此类酒店相较于经济型,拥有的客房数量更多,客流量基数更大,当面对早晚高峰期时,就容易出现电梯厅门前排长队且轿厢满载的现象。
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老张,其暑期在贵阳入住某中高端酒店时,发现该酒店 200 间客房,配备了 2 部电梯,且电梯空间不算大,高峰期十分拥挤。
而更复杂的情况出现在商住混合建筑中。前不久据媒体报道,洛阳老城区一栋 27 层的商住两用楼,1-12 层为酒店,13-27 层为居民住宅区。
该栋楼东西区一共四部电梯,变成了酒店客人和业主共用。业主每天面对陌生人进出,深感不安;客人上楼入住时,也对高峰拥挤烦躁不已。
除此之外,电梯 「混用」 也是影响入住体验的一个因素。
此外,近年来酒店 「近距离开店」 现象迭起,多酒店共用同一组电梯现象频发。一栋大楼内有多个酒店品牌入驻,电梯分配和调度系统不清晰,导致客人在迷宫般的电梯厅里困惑不已,等待时间成倍增加。
还有维护管理严重缺位等问题。硬件设施完善,维护保养的缺失也会让电梯系统陷入瘫痪,从而造成电梯乘坐体验差。
有多少酒店电梯 「带病上岗」?
但是,当消费者被复杂繁琐的电梯搞崩溃时,酒店人更需要清醒认识到:这些 「隐形杀手」 正在同时绞杀酒店利润与品牌价值。
为什么酒店电梯乱象层出不穷?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即酒店设计、投入成本与运营管理的失衡。
首先,从酒店设计来看,形式大于功能,是酒店电梯走廊的深层病因。
设计初期时,设计师或为了追求酒店外观的独特造型,或为了满足苛刻的容积率要求,无意中牺牲掉了电梯位置的合理性。本该作为核心考虑因素的电梯,被迫 「驻扎」 在了楼栋边缘或深处,客人进入客房的动线必然会被拉长,体验感自然会变差。
其次,从投入成本上来看,酒店试图投入最少的购置成本,用最少的电梯配比,去达到短期的利润最大化。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部国产电梯购置成本费大概在 20-50 万元之间,一部进口电梯大概在 40-90 万元之间,且一般电梯占据的位置算得上是 「寸土寸金」。
高端酒店电梯成本更高,有资深电梯从业人士此前分析过国内某万豪酒店的电梯采购案例,45 部电梯共花费 8600 多万元,平均每台电梯花费 190 多万元。
据介绍,该万豪酒店采用的是高速电梯,具体价格为:4 米/秒的价格大约在 310-350 万/台,6 米每秒的价格在 450-500 万/台,而 8 米/秒电梯价格在 900-1000 万/台左右。
一台酒店高速电梯的售价大约是普通住宅电梯的 30-50 台。
因此,很多业主在酒店建造前期时往往会极力压缩投入成本。「够用就行」 的思维模式主导了其投入成本的配比,面对配置成本高的电梯,自然会更精打细算些。
但这也为日后的高峰拥堵埋下了伏笔,省下的初期投入,后期可能要以百倍的客户流失代价来偿还。
从酒店运营管理上看,部分酒店在实际运营中面对短板的处理方式过于被动,也没能及时弥补硬件设施的先天不足:
缺少智能系统参与。 比如未有效利用现代电梯群控系统优化派梯逻辑,减少无效停靠和等待时间。
未设置高峰预案。 对大型团队入住/退房、会议活动散场、寒暑期等可预见的极端高峰,缺乏特定人员引导、电梯运行模式调整 (如设置高峰专梯) 等应急预案。
信息沟通不畅。客人无法及时获知电梯等待时长或拥堵情况,缺乏替代方案,如清晰引导客人使用楼梯下楼或情绪安抚措施。
如何让电梯从痛点变为亮点
随着酒店物业越建越高,「一楼多用」 现象日益增多,电梯的规划、运营管理将变得更加重要。那些解决了 「电梯痛点」 的酒店,不仅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口碑,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对于现有酒店,更新改造是提升电梯体验的有效途径。早在 2012 年,大连星海假日酒店就采用了创新方案:引入双子电梯。大连星海假日酒店高 28 层,有 403 间客房,原配备 3 部客梯,但旅游旺季时经常出现电梯口排长队,电梯轿厢满载的现象。
受建筑构造等限制,增设传统电梯几乎不可能。但其创新改造安装 2 部双子电梯,加上 1 部传统电梯,实现了 3 井道同时运行 5 个轿厢,有效解决了酒店的电梯困局。
据电梯智能化服务商旺龙智能介绍,重庆环球金融中心此前在 69 层酒店大堂配置的两台电梯,就无法实现常规群控功能。两梯之间距离远操作繁琐不说,双梯响应还会导致高达 70 层的无效空跑,造成约 300 米垂直行程的能源损耗。
这不仅导致项目电费高企,更因机械损耗加剧导致电梯故障增多,存在安全风险。
但其经过智能化改造后,可以实现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独立运行的多个电梯群组的智能群控调度。另外,系统智能调度一台合理电梯响应,避免重复响应造成空跑,大幅降低电梯能耗和机械损耗,延长电梯使用寿命,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超 10 万元。
比如长沙世嘉国际华城 「明确分区与专用通道」 的举措也值得借鉴。通过酒店和物业双方协调决定将四台电梯 「两两分开」,酒店客人使用两台,业主和租户使用另外两台。
当然,再先进的系统也离不开专业维护。酒店还应建立严格的电梯维护制度,包括日常检查、定期保养和即时响应机制,提前做好 「未雨绸缪」。
电梯不只是简单的运输工具,而是酒店体验的关键触点。客人在电梯里的每一分钟,都直接影响着对酒店的整体印象。
如果一家酒店标榜自己的高端定位却无法提供顺畅、安全的电梯体验时,那这种落差大概率将损耗客户心中的品牌形象。
当客人带着行李站在电梯厅的那一刻,他们通往客房的最后一段旅程,决定了酒店体验的最终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