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1991 年,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请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新落成的深圳火车站题写站名,邓小平挥毫写下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深圳」。现场有人不解,为何少了 「站」 字?邓小平表示:「经济特区要向前进,不能靠站」。时至今日,深圳火车站都没有 「站 「字。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表示:「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如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5 周年。她不负重托与众望,GDP 从 1980 年的 2.7 亿元暴涨至 2024 年的 3.68 万亿元,翻了 1.3 万多倍,跃升至全国第三、亚洲第五、全球前十。
从荒凉的起点到辉煌的抵达,这里,也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缩影。
杀出血路
1980 年 8 月 26 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率先前往投资的港商郑可明曾回忆当时:
整个深圳只有两家简陋的饭店,打个电话都是件困难事。
当时的深圳除了一片待开发的土地,便只有一群迫切希望改变的人。
▲图为 1980 年的蛇口工业区行政办公楼 来源:招商局历史博物馆官网
荒芜之中,深圳以最能起手的 「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掀开了特区经济发展的第一页。
两万名工程兵也陆续南下深圳,以当时全国未有的 「三天一层楼」 的深圳速度推进基础建设。很快,深圳便到处是拔地而起的厂房,尘土飞扬中,越来越多地交织着天南海北的方言,大家一起在 「杀出一条血路」 的鼓舞下,进行着一场未知的 「冒险」 和 「试验」。
很快,一系列 「中国第一」 的创举,在这里被闯出来,干下去:第一个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一次引入计件工资制、第一个取消粮票、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 「深宝安」……
1981 年 11 月底,蛇口最热闹的商业街,一块标语牌立了起来,上面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3 年后,这句标语登上国庆 35 周年的阅兵彩车,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图为现今蛇口时间广场的标牌,来源:深圳发布
时代潮流滚滚,无数个体的命运随之改变,诸多中国经济的传奇故事开始了序章。
1984 年,王石从广东省外经贸委下海,到深圳创办了万科的前身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7 年,43 岁的任正非在深圳南山区一处居民楼里创立了华为;1988 年,蛇口劳动人事处干部马明哲,带着 13 名员工创建了中国平安;1991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毕业的李西廷从深圳一家公司辞职,成立了迈瑞医疗……
一批批追梦者、造梦者从五湖四海云集而来,一批批打工妹、打工仔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与这座城市一起杀出血路,与世界接轨,其中不少人也都成了各行各业的翘楚和领军者。
比如,曾在富士康打工的王来春,刻苦耐劳的她曾得到老板郭台铭鼓励:「没有人是天生的赢家,我相信以后你一定能超越我!」 后来,她在深圳创办立讯精密。如今,立讯精密已成为市值超 3000 亿的科技制造巨头,王来春身家也时不时就超越老东家郭台铭。
也有统计显示,华强北的一排排 「一米柜台」 里,走出了至少 50 位亿万富豪。
在一个个改革者、改变者,一批批追梦者、造梦者的努力下,深圳的路不但走通,而且越走越快、越走越宽广。到 1995 年,深圳 GDP 已达 800 亿,是特区成立时的近 300 倍。
开创新路
「三来一补」 起手容易,但也瓶颈明显,天花板低。
深圳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很早就主动求变。
1991 年,深圳颁布了 《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提出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5 年,深圳明确提出 「二次创业」 战略,计划用 15 年 「腾笼换鸟」 做强科技。
1996 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成立,这个面积仅 11.5 平方公里的地方,后来培育出了华为、腾讯、中兴、大疆等世界级科技名企。
致力科技产业推动的深圳创新科技投资公司 (深创投) 应运而生,并在成立伊始就立下铁律——「不塞项目不塞人」:任何领导、部门都不允许指定项目让投资;不得随意派人来任职。
▲图为首届高交会现场,来源:高交会官方网站
到 1999 年,深圳的转型已初见成效。当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 15.8%,同年,深圳举办了首届 「中国国际高科技成果交易会」(高交会),实现项目成交额 64.94 亿美元。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一封诬告其 「资不抵债」 的 「揭露信」 让华为陷入危机。
时任深圳市长李子彬为此赶赴北京,请国家审计署牵头调查给社会一个真相。听完汇报后,领导对李子彬说:「为一家民营企业的困难找到我的,你是第一个。」
随后,华为被证明清白,危机解除。如此的政商与营商环境,让深圳迅速成为创新公司崛起的沃土,一批批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的卓越企业如雨后春笋,茁壮生长,茂然成林。
腾讯在首届高交会获得了 「救命钱」,一路发展成亚洲最具实力与影响的科技巨头之一;迈瑞医疗在深圳市 595 万无息贷款支持下,迈开自主创新步伐,快速崛起为世界性医疗器械集团;华为、中兴快速从本土走向世界,王传福带领比亚迪突破日本电池技术垄断……
还有华大基因、大族激光、顺丰、大疆、影石科技、优必选……很多知名的,隐形的硬科技,软科技……在二次创业的推动下,深圳加速成为科创之城。到 2010 年,深圳 GDP 首次突破万亿,是特区成立初期的 3730 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 32.16%。
冲向巅峰
2018 年,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与科技打压,华为、中兴、大疆等中国企业先后被列入制裁名单。有人注意到,这些企业竟都来自深圳的同一条街道——南山区粤海街道,于是开玩笑:
「美国的对手是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办」。
制裁没有打垮中国企业,还给深圳做了一次 「全球公关」。当世界还在以工厂和贸易眼光看深圳之时,突然被推到前台的一批企业,让世界看到深圳已是世界级科创重镇。
2019 年,中央进一步赋予深圳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的重大使命。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宣布,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
2022 年 6 月,深圳出台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壮大 「20+8」 产业集群,即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 20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 8 大未来产业,稳住制造业基本盘,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也由此进入更加特色,更加科技的改革发展新阶段。深圳各区,尤其新成立的合作区、示范区,也都走向更加聚焦特色优势,以及更广度与深度的创新发展。
集中了腾讯、华为、大疆、迈瑞等知名企业的南山区,已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超过 220 家,并以高精尖为主继续科创攀登;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总部所在的福田区,以 「总部经济」 和 「金融高地」 著称,其税收过亿元楼宇就有 159 栋,并形成了 3 个千亿级新质产业集群;连续七年登顶 「中国工业百强区」 榜首的龙岗区,以 「IT+BT+低碳」 三大产业为主导;作为深圳传统工业强区的宝安区,主打世界级先进制造城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
龙华区将数字经济作为核心产业,构建 「新制造+新服务」 现代产业体系;盐田以全球最大集装箱港口为引擎,打造海洋经济、低空经济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罗湖区定位深港深度合作 「桥头堡」;光明区将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作为 3 个战略重点类产业集群;坪山区要打造世界性 「湾区芯城」、高端制造+核心元器件集聚区;大棚区定位于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
还有,行政区划横跨南山与宝安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中国对照国际最高标准的营商环境,打造的 「比特区还要特」 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归属于福田区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主打的是 「科研领域的特区」。它就像一个世界级的科研枢纽:香港的科研、深圳的制造、全球的市场,都可以在这里无缝链接。
到 2024 年,深圳已有南山、福田、龙岗、宝安 4 个辖区 GDP 超过 5000 亿,其中南山高达 9500 亿,并有望在 2025 年突破万亿大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GDP 也突破 3000 亿大关达 3008.8 亿元,每平方公里 GDP 产出达 25 亿元,单位面积产出居中国之最。
到 2024 年,深圳市 GDP 已从 2020 年 2.76 万亿增长至 2024 年的 3.68 万亿元,4 年增长超 9000 亿元。人均 GDP 更首次突破 20 万大关,提升至 20.57 万元。
2024 年,深圳还拿下了 4 个 「万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5.4 万亿元、进出口总额 4.5 万亿元、社消零总额 1.06 万亿元、固投规模超 1.01 万亿元,以及 3 个 「第一城」——
中国工业第一城、中国外贸第一城、中国汽车产量第一城。
到 2024 年,深圳经营主体总数已达 448.7 万户,总量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2.5 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 12 家,密度居全国第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市 93.3%,总量位居全国城市榜首;新设外商投资企业 9738 家,数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其中,华为、平安、比亚迪等 10 家深圳企业入选了 2025《财富》 世界 500 强,而微众银行、荣耀、大疆等 37 家深圳公司登上了 2025《胡润全球独角兽》 榜单,让深圳成为国内独角兽企业增长最快城市。
到 2024 年,深圳在 2022 年重点布局的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 20 个战略产业集群,有 8 个集群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两大集群增速均超 20%。
20 大战略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也让深圳继续站在产业浪潮的前沿,并尤其在当下最受关注的 AI 与机器人产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也赢得了先发优势。
2024 年,深圳的机器人产值达 2012 亿元,排全国第一,拥有 34 家机器人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一。目前,深圳已有机器人相关企业 74032 家,居全国各城市榜首;AI 方面,拥有华为、中兴、腾讯的深圳,更可称为是整个中国的 AI 基座。
前沿科技抢跑的同时,包括一些常常被认为传统的深圳产业,尤其是大企业,也都是 「向前进,不靠站。」 一边创新拓展着自己的业务边界,捅破天花板,一边以技术加速自我革新。
从一家 13 名员工发展为超 13 万亿总资产的中国平安,就是一个永葆深圳精神,敢闯敢试,不靠站的典型。
近年来,中国平安以 「综合金融+医疗养老」 的新版图和科技赋能,加速迈向金融与医疗养老的双料领军者。
持续超越的典型故事,还有脱胎于华为的荣耀。独立以来,荣耀除在手机领域继续华为的世界雄心,也加速向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厂商迈进。
科技与创新支撑的经济高速增长,也实实在在转化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985 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 1915 元,到 2024 年,这一数字已变成 8.11 万元。与之对应,2024 年,深圳全市学校增加至 2987 所、医疗卫生机构数达 5887 家、公园 1320 个、公共图书馆 925 座、博物馆与美术馆 75 座、各类体育场所 46354 个……
这让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与科创之都,也成为全面发展的世界级综合大都市。
在 「来了就是深圳人」 的口号下,2024 年深圳人口流入 19.94 万,位居全国第二;95 后人才吸引力排名全国第一;每天北上深圳的香港居民高达近 20 万 (人次)。
回想起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曾预言:「现在往那边 (香港) 跑的人多,将来一定是往深圳这边来的多。」 如今看来,一语成谶。
今年 2 月 18 日,广东 「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
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在大会发言中表示,深圳要坚持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攻坚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5 年 6 月,中办国办公布 《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支持深圳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等方面先行先试。
深圳再一次迎来历史机遇,也再一次肩负起历史责任。
参考资料:
[1]《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从深圳发展奇迹看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 新华社
[2]《忆 1992 年邓小平深圳之行》 百年潮
[3]《深圳奇迹》 张军
[4]《我在深圳当市长》 李子彬
[5]《激荡三十年》 吴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