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圆有一寄
Notion 的全球注册用户数已突破 1 亿。这一数字标志着 Notion 从“ 小众笔记工具” 到“ 全球生产力平台” 的跨越,用户覆盖个人、初创团队以及 500 强企业。
而与其类似的国产笔记工具,如 我来、幕布、飞书、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 用户群体也非常庞大,包括我自己也经常使用。
Notion 们 可提供诸如 Markdown 编辑、思维导图、任务管理、时间管理、Database 可视化、分享协同、多维表格、云同步、AI 助手等等众多功能。但元功能或者说核心价值主张是—— 被称为第二大脑的“ 个人知识库搭建”。
B 站对“Notion” 的检索结果
网上已有大量对这些软件工具进行推荐、测评、对比、使用教学的内容;它们确实能够提升效率,有毋庸置疑的可能高达 90% 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不再赘述这些。
在“ 效率工具狂热” 的当下,我发现控制不住自己把时间花在“ 如何把表格排得整整齐齐”,就觉得 是时候稍微关注下,那 10% 的暗角了,即:
我们在使用时,如何警惕自己沦为一名“ 知识的图书管理员”?
先从知识的 获取-存储-梳理-使用 过程,谈一谈笔记工具可能存在的隐患。
01 只管存放,不管拥有
获取:“ 真实知识” 的缺席
鲍德里亚在 《物体系》 中提到,现代人已不需要“ 物品”,而只需要“ 操作”。这不只是 Notion 们的问题,所有计算机软件都存在这个问题,在自动化办公中,越来越只要求人的身体的最低限度的参与:盯着屏幕、点击鼠标或敲打键盘。你在观察一头雄狮,没错,但只是透过屏幕,闻不到它的气味,也感受不到它的杀气。
尽管计算机软件和 AI 对信息的处理以人脑为模板,但实际上已经摒弃了以人为中心的大部分参考点,也摆脱了所谓的“ 自然尺度”,而献身于信息的复杂性,越来越独立于人的干预,从而导致世界真实的缺席。而能够帮助我们分类、规划知识的 AI 助手,则进一步加剧了“ 我” 的缺席。
就连所谓原始人的那些最微不足道的技术,也需要进行必须已经理解和学习了的极为复杂的手工和智力活动。每当人们从事这些活动时,它们都要求智慧、主动和审美。
不是每棵树型至树上的每个部分都可以做成弓,而且树干的形状和每年每月砍伐的时间也不是没有区别。给木料粗加工、细加工、刨光,准备用于弓弦的绳子,捆扎并固定,所有这些动作都需以经验、感觉和判断为前提。
…… 每个人与邻居成果的区别微乎其微,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无法发现。但操作的人能够识别这些差异,它们使作者理所当然地引以自豪。
《遥远的目光》,列维-斯特劳斯
即 “ 用树干打造一张弓” 这个“ 工作过程”,其实也是一种“ 知识获取的过程”。如 挑树的种类、选砍伐时间,这些看似是“ 工作” 内容以外的知识,却能保持“ 事物” 作为研究和思考对象的本体地位。
制弓教学-麻绳如何缠绕手柄 (来源网络)
然而,计算机办公软件乃至笔记工具,让人与知识进一步疏离,甚至把知识搞乱。制作弓箭时手眼身心的全情投入,与 在 Notion 里把文字复制粘贴然后打上“ 传统工艺” 标签,手指滑动,内心毫无波澜—— 是绝然不同的。知识被抽象为文字、符号、标签和图表,失去与现实世界的直接联系。当我们研究的对象不过是真实知识的剪影,我们越发熟练的操作也变得十分荒谬。
存储:对知识的虚假占有
大量的知识,被规整地放在不同层级的文件夹里,可利用各种图表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甚至还有监测和导航重点信息的仪表盘。
问题是,汽车仪表盘反映的是汽车系统的工况,笔记工具的仪表盘指向的是我们的大脑吗?还是类似于图书馆或银行金库,我们只是管理员,而并非真正拥有这些知识和价值?
很多时候,收藏、整理知识的快感取代了知识运用的实感。
我们像一只只“ 数字仓鼠”,把 200+网页囤到收藏夹里,却从没打开看过第二遍;整理了 100+笔记,却写不出论文,甚至无法不依赖 AI 助手用几句话描述出笔记核心观点。然而,还幻觉式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为此感到满足。
“ 宫殿记忆法” 练习示意图 (来源网络)
Notion 们对知识的模块化移动、分类与存放,在一定程度上,与古早的“ 宫殿记忆法” 异曲同工,把零散的信息,存放到有序的空间位置。
但两者的本质差异是,“ 记忆宫殿” 是我们大脑自带的“ 集成硬盘”,而 Notion 们则是“ 外接硬盘”,却骗我们它在对大脑升级。并且,当出现云存储故障或格式兼容问题时,这些知识会永久丢失。
梳理:自有逻辑体系被规训
根据海德格尔的“ 技术座架” 理论,技术把世界从“ 自在的事物” 变成“ 待取用的资源库”,好比 森林=可砍伐的木材资源,员工=可量化 KPI 的劳动力,所有事物都是技术流程 play 的一环。
Notion 们作为现代技术系统的一部分,亦是用“ 高效” 框架绑架了思考的“ 野性”。其模块化设计将知识切割为可量化的单元,而非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本身,又反过来潜移默化塑造了用户的知识管理方式。
Notion 界面截图
与纸质笔记相比,在软件工具中我们入库、整理知识,必须遵从软件基本的结构框架 (细分规则或逻辑可由用户自己定制,但无法脱离软件大框架或功能),而非纯粹自主的设计、规划逻辑体系。这导致,我们必须像把面团塞进月饼模具里一样,把我们的知识塞进笔记工具里,面团得够软,太硬的、格式不对的塞不进;多出来的,要么硬塞硬匹配,要么只能丢一边;模具看似挺多的,吉祥话、口味、动物、水果形状的都有,但我想要做个“ 五条人” 的,没有。
此外,当前大部分笔记工具中的 AI 助手,正在通过算法逻辑重塑用户的知识组织方式,这让我们逐渐放弃对知识的主动分类和关联,转而依赖工具的“ 最佳实践”。这不是说 AI 不好,而是,它会悄悄替我们“ 做决定”。
而有时,像打造 QQ 空间或者 Sim4 游戏中的自家房屋一样,花 2 小时调 Database 的颜色、排版首页界面布局,并不属于知识“ 梳理”,更像是“ 装修” 数字知识库。
当知识被作为收藏品欣赏,当知识库被修缮得井井有条、格调非凡,我们也许不再是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员,而是私人图书馆的管理员了。过于强调“ 表面秩序” 容易让人陷入视觉化陷阱,这种本末倒置,反而让“ 掌握知识” 低效甚至失效。
使用:人机关系异化
由于这些知识并非存于我们的脑中,当我们使用时,需要进行“ 取” 这个动作,可以说是一种依赖了。重度依赖的话,甚至不亚于瘸子与拐棍的关系,这显然本不该是人与知识的关系。
而当我们在笔记工具中“ 取” 某个具体信息时,除了根据对应文件库一层层查找,很多时候都会使用全局检索功能。
这当然足够高效,但不同于在纸质笔记本上或本地电脑,每翻找一次其实都在强固自己的记忆结构框架,过于便捷的“ 检索” 穿透了所有框架,直抵目的地,不但让思维结构变得模糊,亦让知识变得孤立。
此外,频繁“ 查找-找到” 形成的是浅表的熟悉感。过度使用外包的知识库会导致“ 记忆卸载”,我们可能会逐渐丧失对核心知识的主动记忆能力:
从“ 知识分子”,到“ 知道分子”,最终沦为“ 检索分子”。
02 兼职图书管理员的生存指南
也许可考虑的调整——
认知:弱化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摒弃“ 形式主义”,拒绝过度美化笔记外观,勿沉溺于“ 数据可视化” 幻觉。
知识库不是给外人看的,不用常常邀请朋友来做客,不必苛求完美把“ 房子” 装修得很得体,把“ 知识们” 摆放得很规整。重要的不是方便你下次找到它,而是别让它们结满赛博蜘蛛网。需要把“ 整理笔记” 的满足感,转变成“ 用知识解决一个问题” 的兴奋感。
行为:手写优先
脑洞阶段,可以尝试手写,让思维野蛮生长。
不用追求工整,哪怕是看不出逻辑的思维导图,也搭建了独属于自己的逻辑结构框架。我写这篇文章时,用草稿本梳理了三次“ 隐患”Part,虽然画得很乱,字也烂得一批,但还是比在 Notion 里拖卡片快多了,而且可以保证思路不停顿,创作的“ 劲” 不会被工具打断。
当然,如果能做到偶尔完全不用工具,靠大脑短跑一次,或者有意识训练记忆,会更好。
钱钟书手稿 (来源网络)
验证:回归现实环境
知识必须“ 走出库房”,在真实场景中使用知识,而不能仅数字囤积。
获取知识后,尽量能用它和朋友探讨、争论,努力让知识至少“ 活” 过一次。即便我们无法亲自过去坦桑尼亚大草原实地考察,也至少可以给身边的朋友讲一讲 《乞力马扎罗的雪》 的读后感~
我个人没有完全抵制使用笔记工具的意思,毕竟写这篇文章时,我也是不能免俗地还在开着它们。在工具化时代,我们不能也无法完全否定工具,但不得不提醒自己,需要始终捍卫人的主体性。
即便难以避免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也尽可能只做个兼职的吧哈哈~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 (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