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大省,福州、厦门、泉州三座核心城市长期呈 「三足鼎立」 之势:
福州手握省会资源与都市圈政策红利,厦门凭借特区身份与港口优势占据开放高地,泉州则以民营经济为根基撑起制造业半壁江山。
再从 GDP 来看,2024 年三座城市的经济规模分别为:
福州以 14236.76 亿元稳居榜首,泉州 13094.87 亿元紧随其后,厦门 8589.01 亿元位列第三;人均 GDP 福州为 16.81 万元,厦门市为 16.12 万元,泉州市为 14.74 万元。
这一格局不仅打破了很多人 「厦门经济领跑」 的认知,也让 「福建第一城」 的讨论有了更多话题。
毕竟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第一城」 的角逐从来不只是经济和名气的比拼,更是产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较量。
可如果硬是要比拼的话,究竟谁才是 「福建第一城」?
三城产业结构的 「含金量」 博弈
评判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GDP 自然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藏在 GDP 背后的产业结构优化才更具对比意义。
先看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福州的产业结构多元且高端。
据福州市工信局披露:2023 年福州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 (含汽车、专用设备、电气机械、铁路船舶、仪器仪表五大行业)合计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 41.6%;2024 年受产品价格回调,占比小幅回落至 38%—39% 区间,但仍保持两大主导产业合计超 40% 的基本盘。
反观厦门,截至 2024 年末,厦门虽在集成电路、5G 通信等细分领域有所建树,并发展起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但由于受困于土地成本高企,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要远低于福州。
2024 年,泉州正通过技改加速产业转型,相关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管理系统在企业中加速普及,部分龙头鞋企引入 3D 打印制鞋技术,使得样品开发效率提升 30%,带动整体效率提升约 8%。但纺织服装、鞋业等传统产业在规上工业中约占 35%,仍是第一大支柱行业 (《泉州统计公报 2024》)。
福建省行政区划,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再深入剖析三座城市的第三产业,福州以 8389.19 亿元增加值超过泉州的 6056.32 亿元、厦门的 5415.28 亿元,且在细分领域优势尽显。
作为兴业银行、兴业证券总部所在地,福州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比达 12%,高于厦门的 10%、泉州的 8%。
福州的外向型经济表现突出,依托福州都市圈和强大的港口能力,其陆向辐射范围覆盖闽北、赣东等地。根据福州市商务局数据,2024 年 1-9 月全市物流业收入达 1127.17 亿元,同比增长 13.8%。
另据福建省福州港口发展中心数据显示,福州港江阴港区 2024 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 300 万标箱,同比增长超 5%,展现出强劲的腹地支撑力和发展韧性。
同时,2024 年福州数字经济规模已由 2018 年的 2800 亿元跃升至 7900 亿元,年均增长近 20%,展现出新兴产业的巨大活力。
2024 年泉州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12.6%,其中网络零售额达到 2697.9 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更是高达 620 亿元。
2024 年厦门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为 63%(《厦门市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是极为典型的服务型经济城市。
来厦门,看看海、吃吃海鲜是个好选择 图片来源:小红书 @一只胖茶
可也因此,相较于新兴服务业,厦门的传统服务行业很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2024 年,厦门就因国内外旅游市场波动影响,文旅行业的增长态势就较 2023 年有所放缓。
一番对比下来,不难看出福州是 「总量领先+结构均衡」、泉州 「规模支撑+转型加速」、厦门 「质量优势+规模短板」,共同勾勒出当前福建经济的基本盘面。
可以说,福州能够稳居 GDP 榜首,正是其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实现了高附加值产业的突破,也是财经视角下 「第一城」 应具备的核心特质。
除了经济结构,城市的资源要素也是不容忽视的衡量标准。
解码福厦泉发展的 「要素密码」
城市要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人口的潜力与高效配置。
从总面积看,福州城市规模大约是 11968 平方千米、泉州 11015 平方千米,分别是厦门 1701 平方千米的 7 倍、6.5 倍。
可福建特有的 「山多平地少」 的地理短板,也限制了三座城市实际的发展空间。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福州山区面积占比 82%,泉州占比 78%,厦门仅占 15%,对比其城市规模,三座城市可开发平地面积实际比例约为 2.1:2.0:1,只有厦门的土地利用效率优势显著。
虽然福州和泉州在土地资源上逊色于厦门,可在人口数量上却又优于厦门。
2024 年末数据显示,泉州常住人口 891.40 万居首,福州 850.10 万次之,厦门 535 万垫底。
可问题在于,城市总人口并不是唯一衡量标准,最关键要看 「人口聚集度」,这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发展的平衡性。
根据 2024 年福建省公布的数据显示,厦门城区人口占比 91%,福州城区人口 420 万 (占比 49%),泉州城区人口仅 290 万 (占比 32.5%)。
泉州的 「人口分散」 源于下属的几个县域太厉害,比如晋江、石狮、南安贡献了相当比例的 GDP,却分流了大量人口,导致主城区能级不足,甚至申报地铁方案也因城区人口仅 290 万,尚未达到国家发改委 300 万门槛,只能搁置 (《泉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21-2030)》)。
相比下来,唯有福州展现出 「规模与集聚两开花」 的潜力。
目前,福州主城区人口已突破 420 万,若推动闽侯、连江改区 (两地常住人口共 140 万,且与主城区产业融合度达 78%),城区人口将突破 500 万,未来还有望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再从人口和产业等要素协同效率看,福州的匹配度也相对较高。
比如福建的长乐临空经济区、闽侯高新区等产业平台,已实现 「产业落地-人口集聚-土地开发」 的良性循环,2024 年这些区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14 个百分点。
反观受土地制约的厦门,由于大型产业外溢至漳州、泉州,使得经济结构更多依赖服务业。
泉州则因人口分散,公共服务资源难以集中,2024 年人均医疗床位数仅为福州的 65%、厦门的 70%,成为难以吸引外来人口的重要原因。
城市竞争,要素配置效率决定了发展质量,而将土地、人口与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的福州,显然再次展现出过人的潜力。
谁掌握福建经济的 「造血权」?
城际间的竞争,最具说服力的,还是看哪个城市更能 「赚钱」。
而衡量一座城市发展的 「钱袋子」,是看其财政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少。因为二者的规模与结构,直接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潜力与抗风险能力。
2024 年 1 月~12 月数据显示:
厦门以 933.19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首;
福州 750.50 亿元次之;
泉州 572.80 亿元垫底。
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
厦门为 7.42 万元 (全体居民),其中城镇居民为 7.61 万元;
泉州市为 5.22 万元 (全体居民),其中城镇居民为 6.36 万元;
福州市为 5.15 万元 (全体居民),其中城镇居民为 6.06 万元。
2024 年福建各地人均可支配收入
事实上,厦门的预算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超过福州和泉州,背后是有特殊原因的。
作为福建唯一的计划单列市,厦门在财政管理体制上直接与中央挂钩,享有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和更高的资金留存能力,财政自留比例要远高于福州、泉州,无论政府还是居民,「钱袋子」 相对都要鼓一些。
与此同时,厦门还因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了泉州众多民营龙头企业 (如安踏、特步)将区域总部迁至厦门,带来了税收增量。
换句话说,如果将部分 「外溢税收」 剔除,厦门财政收入实际规模可能没有显示的那么多。
而福州的 「钱袋子」 也因 「统计口径差异」 和 「财政分配层级」 差异,沾了不少光。
按照福建财政管理规定,省级机关及省属国有企业所产生的财政收入是纳入省级财政收入,而这些省级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增加值 (GDP)则计入其所在地福州市的 GDP 总量中。
泉州的财政收入则主要依赖民营经济,尤其是晋江、石狮、南安的各类中小企业。可由于部分大型民营企业被厦门 「拐走」,「钱袋子」 自然就差了一口气。
此外,更能反映城市能级是金融资源的集聚度。
截至 2024 年末,福州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含省本级)25209.67 亿元,远超厦门的 17861.82 亿元、泉州的 12558 亿元,更超过厦泉之和。
没办法,这个差距源于福州的金融枢纽地位太过雄厚。
不仅兴业银行、兴业证券等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扎根于此,五大国有银行省级分行,以及三大政策性银行省级分行也均落户福州,从而形成 「总部+省级分行」 的资源矩阵。
2024 年福州直接融资规模 (股票+可转债+公司债)达 2300 亿元,占全省 48%,厦门为 1600 亿元 (占比 30%),泉州仅为 900 亿元 (占比 17%),体现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力。
还有彼此的产业发展潜力,也与其财政、金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据统计显示,2024 年福州财政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增长 30%,带动相关产业贷款增长 35%,形成了财政引导金融,并赋能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显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实力更强的福州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与发展韧性。
对比了这么多,已经不难看出 「谁是福建第一城」。
从经济硬实力的 「总量与结构」,到发展空间的 「土地、人口与腹地」,再到综合竞争力的 「财政、金融、民生与企业」,福州在绝大多数核心维度上均展现出领先优势。
不过,在城市研究室看来,三座城市的 「第一城」 竞争并非 「零和博弈」,而是一场更深度的竞合关系,最后的赢家其实是福建。
正如闽南语所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希望随着福厦高铁开通形成 「半小时交通圈」,以及福州都市圈与厦漳泉都市圈战略的推进,依托福州的政策引领、泉州的制造业基础、厦门的开放窗口优势,三地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最终形成 「1+1+1>3」 的效应,真正提升福建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而这时,福州、厦门以及泉州,都可以说是 「福建第一城」。
参考资料
[1] 2024 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 2024 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3] 2024 年厦门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4] 2024 年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2024 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2024 年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 泉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21-2030)
[8] 专业部门数据:福州市工信局 (工业产业结构)、福州市商务局 (物流业)、福建省福州港口发展中心 (港口吞吐量) 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研究室,作者:王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