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期货日报网讯 (记者 刘威魁)9 月 24 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承办,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大学能源电力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二届国际能源可持续发展 (ESG) 论坛在崇礼举办。
国家能源局监管司综合处处长崔兴芳,美国能源部驻华代表处主任欧周凯 (Kaitlin Oujo),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上海电力大学校长顾春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宋敬武出席会议。
来自能源企业、知名高校、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的 120 多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还得到了中国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支持。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主任委员陈景东主持会议。
孙正运在致辞中指出,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牵头编制的能源领域行业标准 《能源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披露指标体系与评价导则》 于 2024 年 7 月 25 日在国家能源局正式立项, 目前已提交报批稿,预计将于近期由国家能源局发布实施。由研究会牵头编制的能源领域另一个行业标准 《能源产业绿色融资主体评价方法》 于今年 9 月 5 日在国家能源局正式立项,这一行业标准适用于能源企业、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机构对绿色低碳转型能源企业的评价工作。
同时 《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 (ESG) 披露指标体系与评价导则》 国际标准已于今年 6 月 27 日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立项,目前已启动编制,欢迎广大企业和有关单位积极参与。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中国能源研究会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共同为能源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顾春华在致辞中指出,三年前,北京冬奥会在同一方土地兑现 「全部场馆绿电」 承诺;三年后,张家口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 4300 万千瓦。从 「奥运蓝」 到 「常态蓝」,崇礼用数据证明:ESG 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不是成本,而是投资;不是单一企业责任,而是全价值链共赢。上海电力大学因电而生、向绿而行。把碳中和纳入愿景,打造 「碳中和技术与应用」 交叉学科,发挥教育—科技—人才 「三位一体」 的协同优势,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 「双碳」 战略和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合作。
宋敬武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与欧盟,作为世界上两大重要经济体、两大文明的重要捍卫者、巴黎协定的重要参与者,对于人类未来有着相似的愿景和共同的责任。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日趋污染等严峻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欧共同的责任与机遇。
潘跃龙在致辞中指出,「新型电力系统」 与 「可持续发展 (ESG)」 如同驱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支柱,彼此赋能,共同前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践行可持续发展 (ESG) 理念,是引领和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为能源可持续发展 (ESG) 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路径。践行可持续发展 (ESG) 理念,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指明了方向,确保了能源转型过程的社会公平和治理完善。本届论坛促成这一深度的融合与碰撞。
在专题报告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研究员赵勇强,美国能源部中国办公室主任欧周凯 (Kaitlin Oujo),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院长舒安杰,广州期货交易所指数事业部副总监吴国珊,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副秘书长郭海飞,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张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会员与企业文化建设部主任毕湘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处长孙健等九位专家分享了相关科学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案例。
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张波发布了 《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报告 (2025)》。该报告以共建国家为对象,依托详实数据支撑与多维分析框架,构建起覆盖亚、欧、非、美 (涵盖大洋洲) 的能源电力发展全景图谱。报告聚焦资源禀赋呈现、能源供需格局演化、能源转型政策解析、能源企业简介及与华合作现状及未来研判等五大核心维度,不仅填补了国际能源合作研究领域的系统性空白,更为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能源领域的决策参考框架。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会员与企业文化建设部主任毕湘薇发布了 《电力行业 ESG 体系建设研究》 报告。该报告系统梳理了电力行业 ESG 发展的现状、成效以及面临的问题挑战,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与发展思路,旨在推动构建政府引领、企业履责、专业机构支持、社会公众监督的共治格局和共建机制,合力打造行业 ESG 发展的良好生态。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了双方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 《新能源参与市场系列研究:体现新能源多维价值的市场体系》(以下简称报告)。在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提速的背景下,新能源主要依靠电能量价格获取收益, 并不能反映其多维价值,仍面临着市场化加速带来的价格风险加剧、支持新能源自主支撑能力提升的辅助服务和容量机制尚未建立、新能源绿色价值未得到充分反映等问题。对此,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体现新能源多维价值的市场体系构建,协同推进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绿证市场的机制设计:在电能量市场方面,建立适应新能源发电特性的中长期市场交易机制,丰富新能源参与中长期市场交易模式,优化新能源参与跨省跨区交易组织方式,探索集中式风、光联营参与中长期市场,鼓励分布式新能源聚合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全面落实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机制,推动各地立足实际供需特点制定差异化新能源入市实施方案,强化对新能源参与市场的全过程跟踪监测与成效评估;在辅助服务市场方面,根据新能源高渗透系统的动态调节需求,拓展新型辅助服务品类,完善成本分摊与价格传导机制,激励市场主体主动提高调节能力;在容量市场方面,近期应全面完善容量保障机制,扩展覆盖范围,同时合理评估新能源可靠容量,研究适用于新能源的容量补偿方式和标准,远期探索建立容量市场,更有效地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在绿证市场方面,需进一步激发绿证消费需求,推动绿证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通,完善绿证交易机制,加强 「电-证-碳」 机制衔接。此外,为保障全面入市下新能源的高效消纳与收益优化,还需激发储能等各类系统灵活调节资源的潜力,并提升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和主动支撑能力。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与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 《2025 中国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ESG) 评价报告》。该报告评价体系在 《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 (ESG) 披露指标体系和评价导则》 标准指导下,涵盖了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37 个定量指标和 43 个定性指标,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首次引入关键财务指标,在评价中定量指标权重占比 80%、定性指标权重占比 20%,针对在上海、深圳、北京、香港四大交易所上市的 632 家能源领域上市公司 (不含 ST 公司、*ST 公司) 开展可持续发展 (ESG) 评价,历时半年编制完成 《2025 中国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ESG) 评价报告》。
其中长江电力、南网储能、新奥能源、阳光电源、三星医疗电气、昆仑能源、佛燃能源、北京能源国际、金盘科技、中油工程位列 「2025 中国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ESG) 评价前 200 名单」 前十名。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敬武分别为 「2025 中国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ESG) 评价前 200 名单」 上榜的 32 家企业代表和入选 「2025 能源可持续金融创新典型案例」 的 13 家企业代表颁发证书。
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一揽子可持续金融创新实践」,川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绿色债券创新助力华电新能源产业发展」,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创新信贷产品支持集团绿色转型发展」,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海油 ESG 可持续投资实践」,国家能源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 「国能 e 链助力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25 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 (碳中和债)」,南网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助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可持续金融创新」,中广核国际融资租赁公司 「2025 年第二期超短期融资券 (绿色+乡村振兴)」,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 「CCER 质押融资」,内蒙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助力风电基地建设」,昆仑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 「储气库井喷控制费用保险」,昆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石化产业链转型金融挂钩贷款」 等 12 个项目入选中国能源研究会 「2025 能源可持续金融创新典型案例」。
在圆桌沙龙上,中国三峡集团北京分公司 ESG 工作组专家李卓迅、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碳中和官刘伟、意大利埃尼集团北京代表处执行分析师余海舰、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业务总监周立刚、卢森堡国际银行北京代表处绿色金融业务负责人申岚、彭博中国区可持续金融市场和产品专家汪洋、上海电力大学新能源商业模式与风控研究中心主任司军艳,围绕 「能源可持续发展与 ESG 投资」 这一主题开展知识与经验交流,为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对推动能源产业升级,实现我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