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金十数据】
AI 播客:换个方式听新闻 下载 mp3
《华尔街日报》 专栏作家麦金托什 (James Mackintosh) 周三撰文质疑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 (Stephen Miran) 为呼吁美联储大幅降息所提供的理由。
在上周投票支持大幅降息后,美联储理事米兰如今又为特朗普 「大幅降息」 的呼吁提供了理论支撑。若米兰的观点成立,那么其他人——不仅是美联储,还包括投资者与独立经济学家——全都是错的。
米兰在美联储最近降息前刚加入理事会,目前仍保留 「特朗普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的身份。他主张将利率从上周降息后的 4%-4.25% 区间,再下调近 2 个百分点至 2.5%。
周一,他在演讲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核心聚焦特朗普政府实施的政策变革:移民减少、政府借贷降低、监管放松——这三大举措均意味着 「长期利率应下调」,而他认为特朗普正推动这三项政策落地。他将自己的估算代入被广泛使用的 「泰勒规则」,从而得出结论:当前利率应大幅下调。(「泰勒规则」 是中央银行根据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调整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
若他的观点成立,市场定价将需要发生剧烈变动——但这只是他的假设而已。按照米兰的说法,美国经济正受制于 「过于鹰派的美联储」,若要适配这一判断,债券、汇率与股市均需大幅调整。
债券市场的调整会最为明显。米兰认为,特朗普的政策变革意味着 「中性实际长期利率」(即理论上的 r-star) 已下降逾 1 个百分点。若收益率降至米兰估算的水平,10 年期美国通胀保值国债 (TIPS) 的价格应上涨约 10%——同样,这只是假设而已。
假设其他国家不会同步降息 (毕竟它们并未实施特朗普的政策),那么债券收益率下降与美联储宽松力度加大,理应导致美元大幅走弱。
借贷成本下降与美元走弱的叠加,应该对股市极为有利,即便市场担忧 「股价已过高、主要指数已创新高」 也无关紧要——若米兰的观点成立,股市本该涨得更高。
米兰的部分观点有一定道理:移民减少 (甚至零移民) 的经济体,对投资的需求会降低,因此利率应下调;若政府借贷减少,利率也可相应下调;此外,供给侧改革能提升经济效率、降低通胀压力,同样为降息提供了理由。
但米兰提及的政策变革,未必能如预期般落地,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
移民限制虽对部分雇主造成冲击,但也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与薪资上涨,并进一步推高通胀。
增税有助于控制赤字,但长期来看,作为主要增税手段的 「关税」,带来的收入会逐渐减少——因为企业与消费者会通过转移采购和生产来规避关税。
此外,「放松监管」 等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向来难以预测。米兰还忽略了特朗普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例如对芯片制造商英特尔 (Intel) 的部分国有化。
更重要的是,米兰所依赖的 「泰勒规则」 包含多个变量与调整项。亚特兰大联储通过该规则测算发现,根据 「经济闲置产能衡量指标」 与 「r-star 估算值」 的不同,推荐利率区间为 4.1%-6.25%。即便因特朗普的政策调整而下调 1-2 个百分点,最低推荐利率确实接近米兰主张的水平,但最高推荐利率仍处于当前利率区间的上限。
因此,与米兰所述的相反,有充分理由质疑 「美联储是否应继续宽松」,甚至有理由认为 「当前利率已过低」。米兰本人去年曾主张,r-star 高于美联储的估算,部分原因在于 「大规模 AI 投资」 与 「去全球化」——而这两大因素自去年以来影响力只增不减。但在本周的演讲中,他却刻意忽略了这两个因素。
目前美国经济增速出人意料地强劲:根据亚特兰大联储 「GDPNow」 模型估算,三季度年化增速有望超过 3%。
市场同样表现火爆:股市、公司债与黄金均走势强劲。企业与家庭并未因 「高利率」 而减少借贷,反而在稳步增加银行贷款。诚然,就业市场有所疲软,但鉴于通胀已再度回升,「是否需要进一步降息」 远非一目了然。
或许米兰的观点需要时间验证,因货币政策的效果存在 「长期且不确定的时滞」,且特朗普推行的 「杂乱无章的政策变革」,也需要时间才能渗透到经济中。
但就目前而言,市场并不认可米兰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