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南京 9 月 28 日电 (记者朱程) 今年上半年,国内 BD(一种医药企业通过战略合作、许可交易、并购等商务拓展活动,整合资源、加速研发并拓展市场的行为) 交易金额超 2024 年全年,折射出我国医药行业质态提升。受此带动下,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出现改善,叠加多项重磅政策出台,令二级市场整体呈现回暖态势。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药企发现,行业发展信心较年初明显改善,但受制于国内医药市场 「天花板效应」 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加之部分海外市场政策变化,令一级市场回暖速度明显偏慢。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加快商业保险发展进程,优化创新药定价机制,进而实现国内市场 「扩容」 依旧是破题关键。
BD 交易带火二级市场
近日,国内医药龙头恒瑞医药宣布,瑞康曲妥珠单抗出海一家印度跨国制药企业,BD 交易总金额超 10 亿美元。
这是恒瑞医药年内的第五笔 BD 交易,带动公司年内达成的 BD 交易首付款累计超过 8 亿美元。除恒瑞之外,今年上半年,国内 License-out(对外授权,BD 交易的一种) 交易共计 72 笔,首付款总额达到 26 亿美元,总金额高达 600 亿美元,超过 2024 年全年交易的总金额。「BD 交易的火热,反映出国内医药产业研发水平近年来持续提升,日益得到国际先进认可。」 信达生物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俞德超说。
火热的 BD 交易,带动龙头药企经营业绩改善。今年上半年,恒瑞医药实现营收 157.61 亿元,同比增 15.88%,百济神州实现营收 175.18 亿元,同比增 46.03%,中国生物制药实现营收 175.7 亿元,同比增长 10.7%……记者以申万行业分类 (2021 版) 搜索发现,在 499 家医药生物企业中,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的有 230 家,较 2024 年同期减少了 24 家,但从净利润角度看,上半年同比增加的有 236 家,占比达 47.3%,较 2024 年同期提升 2.8 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包括 《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增强了市场信心,叠加上市药企业绩回升,令二级市场走出了多年 「磨底」 态势,出现明显增长。截至 9 月 26 日,生物医药指数 (399441) 为 2447.75 点,较 2025 年初增长 17%,康方生物等一些港股涨幅更超过 100%。
「生物医药行业已经历了 4 年左右的 『寒冬』,今年明显感觉到了暖意。」 先声药业高级副总裁王峰说。多位受访者表示,由于国内多项 License-out 项目的金额超市场预期,令业界对 BD 的看法出现转变,以往还有担忧 「卖青苗」 的声音,如今更多视之为企业加快国际化的重要路径。「客观地说,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虽发展迅速,但普遍缺乏海外市场开拓经验,BD 交易中,海外合作方能提供包括技术研发、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助力,符合当下我国药企 『走出去』 的需要。」 奥赛康总经理马竞飞说。
一级市场待 「回温」
相比于二级市场的火热,一级市场呈现 「等风来」 态势。有数据统计,在 2025 年上半年生物医药领域公开信息披露的事件中,共发生私募融资事件超 300 起,总融资金额超 280 亿元,但交易笔数和总交易金额连月下降,6 月份披露交易总额不到 1 月份的一半。
毅达资本合伙人孟晓英认为,这与投资人对国内市场的看法相关。「国内创新药定价体系相对全球市场偏低,投资回报周期没有缩短,由此产生的 『高风险低回报』 态势并未完全扭转,所以市场上创新创业者没有明显增多,生物医药新基金数量也未见明显增加。」
外部环境也是阻碍一级市场回暖的重要因素。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海外 MNC(大型跨国药企) 纷纷来华 「寻药」 补充管线,促进了 BD 交易大热,但近段时间以来,海外不确定性因素也持续增加。近日,美国政府就提出将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其中宣布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 100% 关税。26 日,国内医药上市企业股价出现大范围回调。受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政策影响有待评估,但从长期看,海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给医药板块投资带来不确定性。
「美国加征关税,其理由之一是认为一些药品在美国市场内售价与非美市场售价存在差距。而国内一些创新药定价低于美国市场售价,这对于在中美两地都有药品销售的企业来说影响较大。同时,在中国生产并卖到美国市场的药品也会受到影响。」 一位药企负责人说。他同时表示,近年来 BD 交易大热,与国内一级市场遇冷有关,许多 Biotech(生物技术公司) 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外寻求资金,「市场上有钱,但市场基金少,许多是政府引导基金,这部分资金从使用到退出有许多障碍,并不适合投生物医药这类高风险行业,许多有意向国际化的企业也不愿意接受这类投资。」
行业期盼国内市场 「扩容」
采访发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一二级市场冷热不均,折射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长期挑战未有效破除。
首先是人才。一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海外高端人才回流速度明显放缓,而生物医药产业又是以 「人才质量」 取胜,「一些国家已经对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设置障碍,随着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创业者年龄增长,人才梯队建设要引起重视。」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外部不确定性,国内相关政策统筹不够,致使新药研发 「扎堆」 在一些管线,也增加了人才创业顾虑。
其次是市场天花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近段时间以来,国内对于商保、新药审批等系列新政给业界释放出了暖流,但从实际情况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以商业保险为例,由于缺乏有效数据支撑,保险企业普遍面临产品 「设计难」 困扰,且国人对购买商业保险的认知也有待时间更新。
「在美国,医疗支出占到 GDP 的 17.7%,而我国的比重是 7.9%,考虑到两国之间的人口差距,国内医药市场的潜力还很大。」 俞德超说。
多位药企负责人表示,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为医药产业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当前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趋势下,更需要多部门协同发力,明确基本医疗保险职能和支付保障边界,尽快制定出台鼓励商业保险发展的实施细则,引导药企差异化发展,共同做大市场蛋糕。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