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在镜头前教育年轻人 「先定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 的王老板王健林,因为 1.8 个 「小目标」,被限制高消费了。
他曾在很多场合说起万达广场是自己的心头肉,「其他都可放手,唯独万达广场不能」。频繁割肉却并没有换来喘息余地,不仅王健林背负的沉重债务没有卸下,现在这位昔日华人首富的日常出行都将受到牵制——通常限制消费令限制内容包括乘坐飞机、高铁等高消费交通工具、入住星级酒店、旅游度假等,这意味着他将作别 「云端行宫随时待命、总统套房提前预留」 的奢侈生活。
王健林卖万达广场,怎么就越卖越穷,甚至卖到自己连飞机都坐不起了?
一、「小目标」 难倒王健林
王健林此次被限制高消费,背后仍是万达集团投射的阴影。
企查查 APP 显示,近日,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等被限制高消费。案件流程显示,此前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被强制执行 1.86 亿。
另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 4 亿余元,执行法院为北京金融法院,立案时间为 2025 年 9 月 8 日。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2 年 9 月,注册资本 10 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内一般贸易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王健林共同持股。
对此次被限高,万达集团内部人士向媒体表示,「此次是由于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事实上之前双方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协商解决,我们也正在了解具体情况,本次或因在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
这并非大连万达系公司年内首次被限高。今年 7 月,因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大连万达集团旗下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张春远被限制高消费,涉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
二、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表面上,王健林此次被限高与 1.86 亿元的强制执行有关。而这笔数目,只是万达债务冰山的一角。
王健林和其商业帝国所面临的困境,还得追究到 2016 年从港股退市后,试图 A 股上市并签署对赌协议。
根据彼时万达商业与投资者签署的对赌协议,万达商业需在港股退市后满两年或于 2018 年 8 月 31 日前在内地主板上市。如若失败,万达将要支付高达 400 亿港币进行股权回购。
但直到 2017 年,万达仍在 A 股苦苦排队,再加上海外项目突遭停贷,2019 年万达的负债一度达到了近 3000 亿元。
麻烦接踵而至。2024 年 10 月,永辉超市起诉大连御锦贸易有限公司,要求支付 36.39 亿元股权转让尾款及违约金,并追究王健林等担保方的连带责任,总金额达 38.59 亿元。同月,苏宁易购申请仲裁,要求万达集团支付 50.4 亿元回购款,并主张万达商管承担连带责任。
面对巨额债务偿还压力,万达集团及其旗下公司近年来不断通过处置资产来回笼资金。
今年 5 月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一则公示信息显示,大连万达商管旗下 48 家公司股权,将被太盟、高和丰德等机构组成的联合体收购,接盘方还包括腾讯控股、阳光人寿等。
上述 48 家公司均是万达广场的项目公司,分别位于北京、广州、上海、合肥、重庆、武汉等一二线城市,涵盖万达商业版图中的核心优质资产。
2025 年以来,万达陆续有 7 座万达广场被零散出售。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年多王健林已经卖超 78 座万达广场。
事实上,自 2017 年危机伊始,王健林一直在卖资产,转手板块包括万达文化的旅行社业务、酒店业务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下行和急于变现的双重压力下,万达出售资产几乎必然面临大幅折价。以前文提到的 48 座万达广场为例,媒体报道称这笔交易金额或将达到 500 亿元,粗略计算,平均每个广场价格为 10.4 亿元。
而去年 8 月,此次资产包中包含的杭州拱墅万达广场曾传出挂牌出售的消息,当时报价为 14.8 亿元,年租金大约 1.09 亿元,整体回报率 8 个点以上。据媒体报道,去年每座万达广场的平均估值在 15 亿元左右。据此计算,此次出售 48 座核心区域的万达广场,可以说是打了 「骨折价」。
资产降价卖、债务还不清,股权冻结引发了更致命的连锁反应。
今年 3 月份,万达新增 80 亿元股权被冻结。爱企查风险信息显示,3 月 20 日,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新增 1 条股权冻结信息,被执行人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冻结股权数额 80 亿元人民币,冻结期限自 2025 年 3 月 18 日至 2028 年 3 月 17 日。
截至目前,大连万达集团被执行金额约 142.93 亿元,共计有 57 条股权冻结信息。其中 9 月以来,共有 5 条股权冻结信息,被冻结股权 145.33 亿元。
股权一旦被冻结,往往意味着丧失两个关键功能——一是无法抵押融资,即切断通过股权质押获取新资金的渠道;二是难以正常转让,即使找到买家,冻结状态下的股权交易较为复杂,大大降低了资产流动性。
眼下,王健林名下有 42 家公司,仅 10 家处于存续或者迁出状态,其余属吊销或者注销状态。
外界从万达商管的财报上可以感受到万达目前的具体压力。作为万达核心企业的万达商管,近年来还在加大 「借钱」 力度。截至 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短期借款 38.9 亿元,上年同期为 13.39 亿元,同比增长 190.47%;长期借款 1064.61 亿元,较 2023 年底增加了 130.57 亿元,同比增长近 14%。
当季,公司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约 400.84 亿元,应付债券约 61.91 亿元,流动负债合计约 914.2 亿元。
一面是资产出售的速度难以跟上还债的速度;另一面是股权陷入越缺钱越被冻结、越被冻结越缺钱的恶性循环。资产流血变现的万达,债务却如铁壁合围。
三、高杠杆帝国的崩塌
万达今日的困境,某种意义上是王健林赖以成功的 「高杠杆、重资产」 商业模型,在时代变迁下的必然终局。
这套商业模式曾经让王健林登顶首富。万达传统的 「以售养租」 策略,运作的根本逻辑是通过开发销售住宅等业务产生的利润,支撑持有和运营万达广场等所需的长期投入。
「以售养租」 模式成立的前提是,销售和融资两条渠道必须时刻畅通。一方面,住宅市场必须持续火热,才能保证资金迅速回笼;另一方面,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愿意提供源源不断的贷款,以支撑新项目的滚动开发。
然而,当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通道,打击接踵而至。住宅销售大幅放缓,意味着万达的现金回血能力骤降。伴随着金融监管趋严、融资渠道收紧,万达也很难继续借新还旧。
种种不利因素,让先前基于市场繁荣预期而累积的巨额债务,成为压顶泰山。王健林构建的高杠杆帝国,也趋于崩塌。
面对残酷现实,王健林尚未停止奔走的步伐。他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今年 8 月底,据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报道,8 月 20 日至 21 日,王健林在克拉玛依考察招商引资、文旅发展等工作。
外界希望王健林被限消不会是故事的结局。当潮水退去,王健林和他的万达需要在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规则和市场环境中,重新证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智慧,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财经,作者:凤凰网财经 《公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