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姚宜兵) 为进一步夯实高校期货衍生品教学师资基础,助力高校教师及时掌握期货与衍生品市场前沿动态、提升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推动期货领域产学研协同发展,9 月 26 日—28 日,大商所联合资本市场学院在深圳共同举办 「大商所 『百校万才』 工程 2025 年高校教师研修班」。来自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的 50 余名教师参与本次研修。
据了解,本次研修班紧密结合高校期货及衍生品教学与实践发展的最新需求,组建了 「监管+学界+行业」 多元化的高水平讲师团队。为期三天的课程重点从监管政策视角、学术前沿理论与行业实战经验等维度进行精心设计,内容涵盖期货市场发展概况、市场政策解读与宏观分析、企业风险管理案例等多个核心模块,深入解读监管导向与政策框架,全面梳理国内外衍生品市场的理论演进与研究动态,同时结合市场案例与业务场景,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旨在系统提升参训教师对期货衍生品市场的理解与教学应用能力。
参训教师对本次研修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工商大学教师刘晓雪用 「既顶天,也立地」 生动概括了课程特色:「课程既从历史维度系统解读 『国九条』 等顶层设计,又通过丰富案例深入剖析期货合约细节,让我们对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认为,课程体系构建了微观、中观、宏观相衔接的教学框架,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大连理工大学教师姚宏对此深表认同。他表示,通过此次研修,对期货定价机制及其服务国家战略的多元路径有了新的认识。
自 2017 年启动高校人才培育项目以来,大商所不断深化与全国高校的合作,共同推进期货与衍生品领域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大商所已与近 100 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累计开展教学项目 400 余项,培养学生规模超过 3.2 万人,年均吸引高校教师 200 余人参与 「百校万才」 工程。在 2025 年新增的教学项目中,70% 以上的项目被合作高校纳入专业必修课范畴。8 年来,大商所持续开展高校教师专项培训,累计培训教师 600 余人次,有效推动期货衍生品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实现项目开展与师资成长双向促进。
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人才是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大商所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期货人才培育的有效路径。从 2017 年启动高校项目到 2023 年升级为 「百校万才」 工程,大商所已构建起覆盖教学、研究、实践与师资建设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未来,大商所将继续深化与高校合作,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携手广大教师共同为期货市场与实体经济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